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0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一)西周至春秋: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1、选官标准:血缘
2、选官方式:世袭
3、影响:在当时有助于稳定统治,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
(二)春秋战国:举荐与军功爵制(选官标准:才能)
材料1:(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材料2: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利于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三)秦朝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材料一:吏、民(预)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商君书·定分》
材料二: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韩非子·五蠹》
1、实质:采用法家思想的教育和文化专制制度;
2、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结果: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韩非
李斯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四)两汉时期:1、察举制(汉武帝)
材料: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含义: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类型 制度 门类
常科
特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
(2)内容:常科和特科
与荐举功劳制度的区别(特点)
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
②指导思想:儒家思想;
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四)两汉时期:1、察举制(汉武帝)
材料1: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2: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3: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4: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3)评价
积极:①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开儒学取士之先河,注重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②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求。
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东汉中后期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
③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四)两汉时期:2、积功劳为官、征辟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补充。
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材料一: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①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战乱环境使得乡里清议无法如常进行,察举制失去实施的基础。
2、内容:①设置中正(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②品评人物(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③按品授官(吏部授官)。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材料: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3、评价:
积极性: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消极性:①门阀士族势力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②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创立、完善与僵化
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中国通史》
1、科举制创立的背景: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2、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标准单一化
特权垄断化
科举制
应运而生
选拔权由中央到地方
选拔范围
世家大族
君主强化
权力的需要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创立、完善与僵化
3、科举制演变历程
(1)隋唐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时期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举措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才能正式任官。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学术关注】唐代真实的选官制度
材料:在大业元年初立进士科时,并不是就突然加大了考试的重要性,做到一切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常科取士中考试与推荐所占比例的轻重消长是一渐进过程。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1、选官方式多样。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
2、门荫取仕仍是主流。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
3、重视身份审查。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以参加乡贡,更难以被录取及第。
4、铨试仍重门第。 “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
(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创立、完善与僵化
3、科举制演变历程
(2)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1)具体表现:(与士大夫共天下)
①考试规范:创立“糊名”、“誉录”别头、锁院制度。
②考试程序:建立三级考试制,即州试、省试、殿试。
③考试内容:从注重诗赋到经义。
④考试结果:进士考试合格后无需再经吏部考试就直接授给官职。
(2)影响: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创立、完善与僵化
3、科举制演变历程
(3)元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演变:①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②恢复科举制,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4)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演变:逐渐走向僵化。
①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②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③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八股取士)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六)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创立、完善与僵化
4、科举制的评价
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3: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4:(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打破特权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
(3)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5)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4)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及东亚文化的发展。
(6)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严重。
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课堂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选官范围:由贵族扩大到平民;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选拔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中央集权加强。
变迁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
(一)秦汉时期:上计制度
县、侯国
郡国
中央
一年以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汇集
制成计簿汇总上报
御史府: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
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
1、考核内容:土地人口,财政收支,社会治安
2、性质: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
材料: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
——《汉官解诂》
3、评价:积极性:维护封建王朝集权,强化对地方郡县财政监管,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消极性:实施监管程序上讲,其控制体系不科学性很难保证上计报告的真实。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于形式
材料:尚书、侍中考课、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曰进视唯允;以考谠言;四曰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曰刑法,以考典刑。
——《王昶考课事》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
二、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
(三)隋唐时期: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材料:为了解决官员考核的问题,唐高祖于武德七年颁定了“考课令”,确定了“四善”“二十七最”为主的官员考核标准。“四善”为:“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这是唐王朝对官吏……“德”的标准。“二十七最”,是把各种官职按职守分为二十七类,确定各类官职的考核标准,用以考核各类官吏的才能和政绩。考核时,以“善”“最”分为九等来定结果。 ——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考核部门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遣使巡查州县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尚书省的吏部
二、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
(四)两宋时期: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磨勘”制度)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
“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
二、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
(五)明清时期:
依据
升迁
降调
考察外省文官
考察京官
四格:守、才、政、年四个方面 (操守、才干、政务、年龄)
八法: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
(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考满
考察
明朝
清朝:考课制度
京察
大计
内容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初考
再考
通考
京察
外察
结果
称职
平常
不称职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罢软、不谨者免职
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考核标准:
四格八法
二、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
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考核的发展趋势
秦汉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御史 考核法规普遍制定
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
考核日趋严密
隋唐 品德和才能 吏部 明清 考满和考察 (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 秦汉到明清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
材料: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积极
①一定程度监督作用;②提升良好素养,推动吏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
局限
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启示
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一)秦汉: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秦为监御史,汉为刺史
材料: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 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
——樊树志《国史概要》
影响 前期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后期 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
刺史制度特点:①分区监察;②位卑权重;③代表中央,定期巡视。
(二)隋唐时期
1、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御史台
巡御史
中央:
监察区
(道):
州:
监御史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三)两宋时期
1、中央: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2、地方: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 通判。
重大变化: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评价:提高了监察权的地位,完善了中国古代权力制约的体系。
(四)元朝时期: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元代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五)明清时期:从科道并立到科道合一
明朝 都察院监察御史 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权力很大。
六科给事中 清朝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标志着监案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
御史台模式
督察院模式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小结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 郡:监御史
汉朝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台谏合一
御史台
都察院、六科
都察院
十三州刺史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御史巡按各省
演变趋势:①监察部门增多,对官僚队伍的监督加强。②谏议部门减少,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1. 体系独立严密,垂直管理。 2.位卑权重,以轻制重,为天子之耳目。
3.监督方式多样。 4.部门减少,专制强化。
积极作用:①利于整顿吏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行政效率;
②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局限:受制于皇权,无法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1 .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正式恢复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科举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而且“四书”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该举措( )
A.强化了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B.破坏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C.完善了古代科举选官制度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2 .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后“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以六条巡察四方”。这反映了唐初( )
A.强调官员选拔任用 B.国家治理以民为本 C.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高度重视地方吏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