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背景:
大动荡
大国争霸,
战争不断。
大变革
改革变法,
应对挑战。
大发展
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大转型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
3
2
燕国:乐毅改革
4
6
5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7
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富国强兵
军功赐爵
什伍连坐
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废分封行县制
内容:
商君已死,变法犹存。
结果:
历史发展:战国最彻底的变法
①推动社会转型: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从根本上确立了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为秦统一中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国家统一:
性质上: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孝文帝改革:
根据结构图,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北方
南方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周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魏
嘎仙洞
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鲜卑族拓跋部
2.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
内容:
主要问题 基本原因 解决方案
1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2 都城经济困难、面临威胁 偏远荒凉柔然强大
3 阶级矛盾尖锐、吏治腐败 官无俸禄强取豪夺
4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歧视政策
5 地方割据势力大 宗主督护制
6 经济破败、土地荒芜 十六国战乱动荡
采用汉制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汉化民族融合
实行三长制
均田制一举两得
(1)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
(2)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影响:

军事:_____
行政:_____
财政:_____
收精兵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削实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制钱谷
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将州郡财富大部分财富转运到京师,由中央掌控。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北宋中期,国家又面临怎样的形势?
“三冗两积”
扩充军队
冗兵
增加官僚机构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冗官
冗费
积贫
兵权分散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序幕: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 (989—1052)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3.王安石变法: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
限制恩荫
改革科举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冗官
冗费
冗兵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受剥削,阶级矛盾尖锐;国库空虚引发财政危机;边防实力弱;葡萄牙侵占澳门
明中叶面对怎样的危机?
土地兼并
官府搜刮
4.张居正改革
整顿吏治
边防新政
理财新法
改革内容
“尊主权”
考成法
外示羁縻
内修守备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1.改革成效:立见成效,一度恢复生机。
张居正执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气的时期
2.最终结局:毁于一旦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富国强兵
改革影响:
请在此输入标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内忧外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有识之士
救亡图存
甲午战争失败极大的震撼了中国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
1.维新变法
1895年,康有为等领导 “公车上书”
序幕—公书上书
(2)内容:
迁都、 拒约、
变法、“议郎”
(1)时间:
“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这一行动本身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3)结果:
维新变法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作 用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 政治民主化
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
文化教育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 教育近代化
军事方面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 军队近代化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幽禁于中南海瀛台,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死。
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天足会”奖章
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
京师大学堂牌匾
今日的北京大学
维新遗产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进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实际是满清贵族维护统治的骗局,所建立的“内阁”成员多为满清贵族,这也使清朝人民认清了清政府的实质,开始走向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道路。
:清廷失去了最佳自救机会,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2. 清末新政
“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
经济改革: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阶级基础);
教育改革:使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编练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立宪改革:缺少诚意推行立宪,立宪派人士转向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币制改革
新法币
教育改革
3.民主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
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1954年宪法
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习近平
3.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人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5.中共十九大——谱写新篇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变法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 . 北魏统一北方后,诸多百姓返回故土,但因离乡日久,土地、房产所属权认定困难,争端不断。鉴于此,汉臣李安世上书孝文帝,提出“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的主张,推动国家重新丈量土地。该主张( )
A.导致“田制不立” B.催生“大索貌阅”
C.制止“地权侵吞” D.助推“均给田地”
2.1984年海盐县衬衫厂厂长步鑫生成为新华社报道的先进典型,他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日算月结,奖优罚劣,实超实奖”等管理理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一现象( )
A.说明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B.源自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C.体现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理念 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