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北京:“AI公务员”来了 企业登记注册实现智能咨询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图一图二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科举教育学堂教育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之废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 ——严复《救亡决论》隋朝唐朝宋朝明朝创立发展完善鼎盛废除晚清科举制度的一生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当西方人知道遥远的东方帝国竟然有这么一种文官制度时,不禁产生出特殊的兴趣并大加赞誉,进而仿效。——《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2)表现戊戌变法期间: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末新政期间: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②多设蒙养学堂。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1、科举之废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阅读材料,指出两人对科举制存废的主张,并分析原因。科举没有造枪造炮,但定人伦﹑辨忠奸 ﹑识道德 ﹑正人心,欲彰彰在耳。新学乃目,科举为纲,目末纲本,纲举目张。且新学乃西学……——晚晴军机大臣 瞿鸿机瞿鸿禨(1850-1918)袁世凯(1859—1916)观点:存科举制理由:科举制是强化伦理道德的根本观点:废科举,设学堂理由:学堂培养人才,开启民智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存科举﹑废科举都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科举之废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2)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传统的六部建制。(1)改革背景:科举制度的变化。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3)选官制度:一变: 学堂选官二变: 留学生选官2、选官之变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时间 事件18981901新政后190419051906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②选官内容:四书五经经时济变①选官形式: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③选官目的:选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梳理晚清教育、官制变革大事,并归纳其变化2、选官之变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统治为主,未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也没彻底改变官场面貌。思考: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局限性?2、选官之变壹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2)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3)意义:“国父”孙中山“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奠定文官制度基础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任务: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内涵。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2、北洋政府时期(1)方式: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2)考试: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3)甄别:应用范围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主要用意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郁达夫(1896—1945)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②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③考试法规: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1)措施:南京国民政府委任状——公务员制度建立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①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③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④《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2)特点:②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⑤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3)评价:①制度规定严密。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从1929年 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等级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度并有所变通。根据1933年制定《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的规定,公务员分为4等37级。【问题探究】与北洋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有何新变化?文官制度 公务员制度人治 法治女子不可参加 女子可参加考试贰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概念解读:干部的含义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改革开放前(1)措施:①沿用旧制: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②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内容::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1)干部制度:①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②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2、改革开放后根本原则·党管干部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年以后(2)公务员制度——历程2005年制度得到的推进和改善,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透明化公开化平等化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白钢《政治制度史》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2)公务员制度——意义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晚 清 晚清 1840-1912 废科举,设立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民 国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出台文官选拔制度草案北洋政府 1912-1927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建立公务员制度新 中 国 建国初 1949-1978 建立干部制度改革开放 1978至今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1.1912年,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在其《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这从侧面反映出( )A.南京国民政府主张教育革命 B.教育救国思想有一定社会基础C.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改变 D.科举制废除阻碍了教育的发展2.1992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积极大胆地做好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选拔年轻干部要搞“五湖四海”,不局限于党政机关,尤其注意从大型企业、经济科技战线发现优秀人才,可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使用。该通知旨在( )A.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B.加快干部队伍的新老更替C.提高人才的社会流动性 D.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