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学业综合素养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 下表说明隋朝大运河( )
河段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作用 将河北地区纳入新的水路交通系统 将洛阳与淮河流域连一起 将江都纳入了大运河系统 将两京与东南财富之地沟通起来
A. 结束了分裂局面 B. 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C. 沟通了五大水系 D. 有利于南北地区交流
2.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材料说明科举制( )
A. 提高了人才选拔公平性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剑桥中国隋唐史》记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历史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4.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表史料②和③属于( )
敦煌莫高窟壁画 《雨中耕作图》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唐三彩骑骆驼乐舞俑
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业,四面立邸货栈,四方珍货,皆所积集。西市……店肆店铺如东市,浮寄离流流动人口,不可胜计。 ——摘自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① ② ③ ④
A. 实物史料 B. 图片史料 C. 文献史料 D. 影像史料
5. 下图工具“水击轮转,众筒兜水……以灌稻田,日夜不息”,它是( )
A. 耧车 B. 水排 C. 筒车 D. 曲辕犁
6.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进一步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些政权的统治者积极改革,统一因素不断增长。这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 )
A. 南方强于北方 B. 孕育统一趋势 C. 国家完成统一 D. 政权更迭频繁
7. 唐诗《凉州行》中描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 )
A. 政治清明 B. 经济繁荣 C. 文教昌盛 D. 民族交融
8. 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中外文化的交流 B.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政治制度的创新
9. 榷场是在边境地区开设的贸易场所。贸易的物品种类丰富且多样,能最大化地满足双方的需求。北宋政府还专门设置榷务“以通诸道市易”榷场贸易逐步发展完善。榷场的存在( )
A.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B. 完全消除了民族间隔阂
C. 加强了宋政府对民族政权的管辖 D. 缩小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10. 某校历史社团编排了一部舞台剧,根据剧本篇目推断该剧剧名为( )
第一场备战 第二场献粮 第三场郾城大捷 第四场阴谋 第五场班师
第六场刑讯 第七场莫须有 第八场风波亭 第九场刺秦桧 第十场祭/庙
A. 《刚正不阿——寇准》 B. 《精忠报国——岳飞》
C. 《金戈铁马——辛弃疾》 D. 《碧血丹心——文天祥》
11. “中央权力下移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这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学者许正文评价的是( )
A. 分封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12. 《宋史》记载:“蜀地用铁钱,民苦其重,私为券以便贸易。”材料中“券”指( )
A. 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北宋四川地区流通的交子
C. 南宋政府发行的纸币会子 D. 元朝统一货币后的五铢钱
13. 下侧柱状图体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变化的情况。该变化情况产生的影响是( )
A. 出现光武中兴 B. 北方战乱不断 C. 畅通南北交通 D. 经济重心南移
14. 钱穆评价程朱理学“上承孔孟,下启近世,为中国文化之脊梁”。现代学者如何重新认识程朱理学的意义( )
A. 彻底否定其历史价值 B. 仅视为封建统治工具
C. 肯定其文化整合作用 D. 认为其阻碍现代化进程
15. 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 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 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 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 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16. 明朝将领戚继光写道,“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他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和雄心壮志。为实现这一壮志,戚继光( )
A. 抗击葡萄牙侵略,捍卫海疆 B. 基本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 解决了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
17. 某地现在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国际自由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其轻工业、旅游业、酒店业和娱乐场长盛不衰,成为全球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该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攫取了我国这一地区的租借居住权。该地是( )
A. 香港 B. 台湾 C. 澳门 D. 厦门
18. “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 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 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
C 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 完全依赖商税收入
19. “驱荷寇,播一世英明,藩王正气参天地;辟荆榛,开千秋伟业,国姓遗风耀古今。”下列四个选项中与对联反映史实一致的是( )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C.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D. 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
20. 下表是清朝治理边疆的部分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 )
1684年 1689年 1727年 1762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A. 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B.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21. 清朝时期,诸如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文字狱频发,众多文人因书中只言片语被认定为触犯朝廷忌讳而遭受严惩,这使得当时文化领域万马齐喑,文人创作多转向远离现实、规避敏感话题的方向。由此可见,文字狱( )
A. 阻碍了文化创新 B. 促进了思想统一
C. 推动了学术繁荣 D. 维护了社会稳定
22. 对以下两图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A 清朝前期人口过度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
B. 反映了人口增长大大推动了土地的开垦
C. 是明清时封建盛世的发展繁荣成就之一
D. 人口增长原因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有关
23. 明朝中后期,《华夷风物商程一览》等读物以阐述商业规范、经商经验、水陆交通指南等为主要内容,以商人为主要阅读群体,在民间大规模刊印并广为流传。这种“商书现象”的出现适应了( )
A. 海防意识的增强 B. 商帮发展的需求
C. 政治制度的完备 D. 冶炼技术的发展
24. 北宋思想家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这些思想( )
A. 继承传统的君权神授理念 B. 体现务实的以民为本观念
C. 蕴含强烈的责任使命意识 D. 适合鲜明的时代发展要求
25. 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中所列史料体现的主题是( )
相关评价 著作
郭沫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流芳百世的明珠” 《三国演义》
毛泽东:“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 《水浒传》
季羡林:“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充满奇幻与智慧” 《西游记》
鲁迅:“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
A. 秦汉科技 B. 魏晋文化 C. 隋唐艺术 D. 明清小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二:如下图
图1 图2
材料三:
A 位于紫禁城内养心殿南、隆宗门内,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在此上班的大臣品级不高,但都有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绝……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材料一中赵普的这段进言展现了赵普作为谋臣的深谋远虑,根据材料指出:
①建立情感共鸣(先立共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题诊断精准(历史积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解决方案简明(解决积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材料二中图1反映的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名称。图2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3)材料三中A指的是哪一机构?根据材料指出内部陈设与组织机构的特点的相同之处。当时皇帝设置该机构的目的是什么?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7. 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宋元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 政府对市舶司中能招商舶的有功人员,往往给予奖励,对营私舞弊的行为加以禁止。侨居中国的阿拉伯富商后代蒲寿庚,南宋时长期主管泉州市舶司。元政府授予他官职,令他掌管海外贸易。他招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很有成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船队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与各国进行和平贸易。远航后,亚非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古里等16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这对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只有恰克图(清代俄中边境重镇)与外国通商……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大拉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研读表格左侧史料,归纳朝廷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从右侧史料中概括“措置合宜”的表现。
(2)写出材料二反映的史事。观察路线图,指出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根据表格中罗列的史实得出结论。
史实 结论
“船队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
“与各国进行和平贸易”
“远航后,亚非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
(4)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趋势。
28. 小历老师组织七年级学生以“穿越千年的文化博览会——宋元明清科技文化巡礼”为主题的历史项目式学习。假设你是一名策展人,需为宋元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设计一个互动展览。通过探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中国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发明及应用 意义
火药的应用 运用到军事领域,改变了冷兵器时期的作战方式,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A的发明 降低了印书成本,有利于图书普及和文化传播。
指南针的应用 B
任务二:宋代诗词里的史诗互证
甲:东南形盛,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盛》(节选) 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丁:……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岳飞《满江红》
背景:宋代诗词是宋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宋代诗词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历史。
任务三:典籍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1)结合所学将任务一的表格补充完整
(2)参照示例甲提取乙、丙、丁诗词内含的历史信息。(言之有理即可)
甲 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钱塘)的繁华景象,反映宋代东南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临安(杭州)成为都城。



诗词信息
(3)中国古代各领域科技著作以其独特的记载方式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将展板中的关键信息补充完整。
典籍 作者 内容或领域 评价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规模空前的_______著作。《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 ______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 B 约70万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 宋应星 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被誉为“_______”。
学业综合素养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 ①. ①建立情感共鸣(先立共识):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②. ②问题诊断精准(历史积弊):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③. ③解决方案简明(解决积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名称:三省六部制。朝代:明朝。
(3)机构:军机处;相同之处:都很简单;目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强化皇权。
(4)趋势:中央集权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7题答案】
【答案】(1)原因:朝廷鼓励海外贸易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宋元时期外贸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朝廷非常重视海外贸易。表现:政府既打击贪腐,又积极奖励招商有功之人,不拘一格用人才。
(2)史事:郑和下西洋;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结论: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意思相近即可)
(4)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变化:从开放交流到闭关保守。
【28题答案】
【答案】(1)A:活字印刷术;
B: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乙:描述了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心系国家的统一大业,通过这首诗向儿子传达遗愿,盼望着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北方中原失地,在家族祭祀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知自己,反映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深情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丙:描述了“大江东去”象征历史的变迁,“樯橹灰飞烟灭”暗指战争赤壁之战的宏大场面。借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反映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忆和人生感慨。
丁:描述了“靖康耻”,1127年金灭北宋,掳徽钦二帝,反映作者抗金雪耻的决心。北宋灭亡后,南宋军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等将领北伐。岳飞被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宋金议和。
(3)①:医药学;
②:药物学;
③: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徐光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