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情境导入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你参加了一场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会,会上你听到一位外国学者这样发言……欢迎你进入何以文明大型探索游戏,守护中华文明外国学者: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殷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我认为中华文明有约3300年的历史。你很愤怒想要大声反驳他,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根据何在?是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何以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七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禅让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运用考古史料分析国家与文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早期国家以及大禹治水的事迹,认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探索一:什么是文明?——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和教材P15,总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便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发展人口增长并集中早期城市形成社会分化从事生产劳动早期国家形成从事管理(王)管理和统治发动战争对内对外(城墙、城壕、水利设施)私有制阶级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学、历史学为基础,广泛采用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牛梁河遗址红山女神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明,是红山文化的晚期,也是红山文化的高峰期,距今5500—5000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庙、坛、冢三位一体,选址集中,规模恢宏,绝不是一个小的人群组织所能建造、拥有的,至少属于大的部落联盟,很可能属于早期国家。——杜金鹏,焦天龙:《文明起源史话》早期国家雏形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良渚古城 观看良渚古城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距今5300——4300年浙江余杭宫殿区、内城、外城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1)时间:(2)地点:(3)结构构造:(4)水利: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良渚古城问题一: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和炭化稻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整个古城基本都以泥土堆筑而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城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当时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良渚古城问题二:随葬品数量的差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阶级分化相当明显▲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根据出土文物和姜军《良渚文化综述》整理)高等级的墓随葬大量玉礼器第二等级以随葬少量玉礼器和部分陶器为代表。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低等级为无随葬品的殉葬墓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良渚古城问题三: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这反映了什么?▲良渚反山M12号墓出土,墓主人可能是良渚古城的王者。可能形成统一的信仰体系结论: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陶寺古城 观看陶寺古城视频,结合课本归纳以下知识。距今约4300——4000年山西襄汾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1)时间:(2)地点:(3)结构构造: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陶寺古城 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考古发现结论/信息▲陶寺都城平面布局简图 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分布集中,墓中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宫殿宏伟阶级分化严重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陶寺古城 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考古发现结论/信息▲陶寺遗址3072号大型墓中出土的蟠龙纹陶盘▲陶寺古观象台复原图。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陶寺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观测点通过土柱夹缝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季节和节气, 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朱书符号陶壶,上有两个字符。正面字符“文”,后面的字符是什么尚无定论。信仰:陶寺先民对龙的崇拜;权力:王权或国家的象征祭祀神权公共权力早期文字结论: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从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筑规模宏大,都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公共权力。都发现了墓葬随葬品出现私有制随葬品数量都有显著差别出现阶级分化出现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探索二:考古中的最初中国 根据地图,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什么特征?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凌家滩遗址石家河遗址殷墟遗址石峁遗址分布广泛,起源众多多元性相互影响、交融共生,中原地区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一体性多元一体探索三:传说中的远古中华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炎帝姓姜,号神农氏。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蚩尤,九黎族部落首领,神话中的武战神。已经学会用铜冶铸兵器,战斗力强大,后来被奉为兵主 读图,找一找黄河流域有哪些重要部落或首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各部落之间展开攻伐,不断合并,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探索三:传说中的远古中华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说说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炎帝蚩尤其他部落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世界华人——炎黄子孙汉族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探索三:传说中的远古中华 从龙图腾和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龙是由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的身体组成。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探索三:传说中的远古中华黄帝生活俭朴、克己爱民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禹在13年的治水过程中,发明了规和矩这两种工具,用它们测量大地,绘制地图。禅让制:通过民主推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创新求实课堂思考①:考古发现和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课堂思考②: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较可靠的史实考古证实考古发现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传说也可以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思路。课堂小结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的传说炎黄部落联盟阪泉之战尧舜禹部落联盟禅让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牛河梁遗址(国家的雏形)文明的形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考古发现情境练习1.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A.部落之间结成联盟繁衍而形成 B.众多民族在割据、战乱过程中逐渐形成C.部落之间不断攻伐合并中形成 D.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2.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约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A.印证了传说就是信史 B.证明黄帝与神农的真实存在C.证明黄帝发明独木舟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历史信息DD情境练习3.(2025·湖北·中考真题)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商品交换活跃 D.审美观念形成B4.(2025·河南·中考真题)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距今约6000-5000年)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D布置作业1、完成第三课作业单2、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