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人教新版 八上 历史同步课件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历史精简课堂课件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认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它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的胜利,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949年4月2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背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结合下列两组图片来找线索。90%70%-80%10%地主 农民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2.概况时间文件内容总路线成果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找出下列表格中的问题,进行抢答。3.意义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解放区民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知识回顾:中共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中共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其出发点是什么?革命形势、国情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维护人民的利益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观察数据图,土地改革后,国共双方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46.61947.61948.6东北 华北 华东 中原 西北在东北地区共产党的军队已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战略进攻时机成熟1948年6月前国共军队数量对比(单位:万人)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指挥者:部队:1947年夏刘伯承 邓小平晋冀鲁解放军主力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任务分配: 一组: 辽沈战场二组: 平津战场三组: 淮海战场请同学们化身战地记者,奔赴前线,搜集战事信息,填写战事信息卡,用记者的语言,进行战事报道,老师将化身为评论员,对同学们的报道进行时事点评。战事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作战部队、经过、结果......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2.三大战役战役 时间 指挥员及 作战部队 战略战术 或战略要地 历史意义辽沈 战役平津 战役淮海 战役1948.9-111948.11-1949.11948.11-1949.1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先占锦州,断其退路以徐州为中心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以北地区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役 时间 指挥员及 作战部队 战略战术 或战略要地 历史意义辽沈 战役平津 战役淮海 战役1948.9-111948.11-1949.11948.11-1949.1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先占徐州,断其退路以锦州为中心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北平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以北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小马在整理三大战役知识点时,粗心大意把很多知识点整理错了,请帮他找出来错误,并帮他改正。先占锦州,断其退路以徐州为中心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以北地区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经过三大战役共产党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3.解放南京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结合本课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同桌讨论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2.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3.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4.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5.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时间:地点:目的:内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成立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②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全党统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会议还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共一大(1921年):3. 北伐战争(1926-1928年):4. 南昌起义(1927年):5. 秋收起义(1927年):6. 古田会议(1929年):7. 长征(1934-1936年):8. 一二·九运动(1935年):9. 西安事变(1936年):10. 抗日战争(1931-1945年):11. 重庆谈判(1945年):12. 三大战役(1948-1949年):13. 渡江战役(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反帝反封建,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后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失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建军开端。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确立“党指挥枪”原则,奠定人民军队建设基础。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生死攸关转折点)。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促进全国抗日高潮。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全民族抗战,中国近代首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签订《双十协定》,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统治。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板书设计战略保障战略进攻战略决战解放南京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追歼穷寇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土地政策的调整。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D.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2.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某次战役被俘后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将领描述的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DC3.发生在1949年4月的“胜利渡长江”入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原因是 ( )A.使东北全境基本解放B.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D.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4.这是一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该曲最能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DC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