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训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秦国横扫六国建立统一国家,本质上是秦国在制度重构与资源整合上不断调适的结果,取得了凌驾于关东六国之上的巨大优势。这种“巨大优势”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秦国( )A.人民渴望统一 B.地域政治经济发展 C.地理位置优越 D.尊奉法家实行变法2.明代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曾说:“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统一王朝 B.嬴政灭六国后,铲除了前代一切制度C.秦统一后,首创郡县制以代替分封制 D.秦传承了周文化,并保留自己的特色3.下面有关秦统一全国原因的表述中,属于客观原因的是( )A.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后秦国的优势进一步确立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D.人民渴望统一,要求和支持统一4.如图所示为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所记载的一个叫喜的基层官吏生平大事(部分)。该记载可印证( )十三年,从军 十五年,从平阳军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南郡备[警] 廿一年,韩王死 廿二年,攻魏梁 廿三年,兴,攻荆A.赋役负担沉重 B.国家统一进程 C.郡县制的形成 D.楚汉战争概况5.秦惠文王在兼并巴地(今重庆)之后,任命当地部族首领为蛮夷君长,延续其管辖权。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秦朝在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普通郡县的统治方式推行于此。这一变化意在( )A.缓和民族关系 B.提高行政效率 C.推动地方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6.秦朝的官僚系统中一直存在治吏的文本,如秦始皇刻石中说“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这些文本旨在( )A.落实法家思想 B.加强皇权专制统治C.规范国家治理 D.防范地方官员叛乱7.下图分别为战国和秦朝的形势图。从战国到秦朝长城的变化( )A.成功抵御了匈奴南下 B.消除了六国反叛危险 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确立8.《史记》记载,秦始皇南巡到湘山祠,遇大风几乎不能渡江,得知湘山祠祭祀的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后大怒,派三千刑徒砍光湘山树木,将山涂红。岳麓书院所藏秦简则记载,秦始皇登湘山时,觉得树木秀美,下令禁止砍伐,还将湘山划为皇家禁苑。当今历史学者对以上记载中的冲突之处看法不一。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最为合理的是( )A.岳麓秦简作为出土文献,其记载真实可靠B.传世文献只有被考古发现证实后才能使用C.同一史实可能存在不同记载,需要辨析和考证D.史料记载矛盾,说明历史事实无法被准确认知9.《里耶秦简》9—2283是一份洞庭郡征发徭役的文书,其中提到征发徭役时“必先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责(债)。急事不可留,乃兴(民)徭”,这是因为“田时也,不欲兴黔首”。这反映出,秦朝( )A.徭役繁重 B.尊崇儒家思想 C.法律严苛 D.重视农业生产10.秦朝的死刑有戮、戮尸、弃市、磔、定杀、族、夷三族、车裂、腰斩、体解、囊扑、剖腹、蒺藜、凿颠、抽肋、镬烹,肉刑有黥、箅、刖、宫,赀刑有赀甲、赀盾、赀戍、赀徭,连坐有亲属连坐、什伍连坐、官吏和士兵上下级之间的连坐、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的连坐等等。这可用于说明秦朝( )A.国家政策严苛 B.民族矛盾加剧 C.统治必然灭亡 D.地方战争频发11.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反映秦朝( )A.国家统一 B.经济发展 C.刑法严苛 D.思想专制12.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政策 B.强化了思想的控制C.毁灭了六国的历史记录 D.阻断了儒学的传播13.下列说法符合秦朝历史史实的是( )A.郡的长官由皇帝任命,县的长官由郡守任命B.公元前212年之后,秦朝社会上有许多人议论朝政C.秦始皇为了减少政策失误,一直以“朝议”方式处理政事D.焚书坑儒之后,部分士人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把一些珍贵的典籍密藏在家里14.秦二世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即位后立即进行庙制改革,以始皇庙——极庙为祖庙,受皇帝的祭祀。按照“天子七庙,亲尽则祧”的原则,秦始皇以前的祖先受王公大臣的祭祀。据此推断,秦二世进行庙制改革的意图是( )A.巩固皇权独尊地位 B.构建新型君臣关系C.彰显秦法实用全面 D.实现疆域真正统一15.有专家指出,秦始皇通过军事征服手段统一中国后,使六国的贵族阶级作为一支现实的政治力量不复存在,但他们的社会文化影响依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然而,秦始皇并没有在民族文化的融合统一上下大气力,解决当时地域文化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这就为日后发生的六国民众的反秦斗争埋下了伏笔。该专家认为秦末大起义的爆发是缘于( )A.文化观念的对立 B.残酷的政治压迫 C.野蛮的经济剥削 D.集权体制的加强16.下列关于图片中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并无决策权。“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实际上大概未曾有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传承皇帝诏令制书,二是监察百官。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为“九卿”,但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中的秦朝的官职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行政架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74 年,文物考古人员在广西平乐县银山岭清理出165座古墓,出土大量文物,其中 铜器377件, 以兵器居多,有剑、矛、镞、斧、刀、钺、戈等,大部分兵器的形制与战国至秦代的楚地相似。以下为出土于银山岭古墓葬群,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铜戈和铜矛。“江鱼”铭铜戈 时代:战国 简介:兵器。内上细刻“江鱼"二字。“江 ”指的是长 江,“鱼 ”,地名,原为楚之属地,战国晚期归秦。 今重庆市奉节县。 “孱陵 ”铭铜矛 时代:秦代 简介:兵器。銎上阴刻“孱陵 ”二字。“孱 陵 ”,地名,原为楚之属地,秦时属武陵郡, 今湖北省公安县南面。—摘编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介绍材料二 1976年,在广西贵县罗泊湾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墓内的随葬器物不论在种类上或在数 量上都很丰富, 出土了上千件漆、木、竹、陶、铜、铁、丝、麻等不同质料的器具。这些器物中既 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中原出产的。有的器物上刻有中原地名,有些广西本地民族铜器(如鼓、桶、钟、鼎)上刻有汉字。这些器物具有战国晚期、秦代和汉代初期的风格。许多漆器中烙印“布山 ”等戳记 (注:罗泊湾一带是布山县辖地,秦汉时期隶属桂林郡),是秦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郡,推行郡县 制度的实物例证。出土的木牍、木简上的文字都是秦隶,篆书笔意很浓,酷似云梦秦简和马王堆三 号汉墓部分帛书简牍的字体。—摘编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1)根据材料一,指出出土兵器所属的史料类型。通过这些出土兵器可以推测出相关古墓主人的哪些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岭南对广西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铟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材料二 材料三 对秦始皇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观点一 (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观点二 (始皇)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1)从史料学看,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如何证实该文献记载的可信度(2)材料二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并写出你对秦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3)上述材料反映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出处 内容①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陈涉世家》 秦二世时“(陈胜等前往渔阳戍守途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②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秦始皇时“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罚款)一盾;过旬,赀一甲。”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墓葬中,墓主人是一名叫喜的基层官员,以墨书秦隶写成,共有1000多枚,主体以秦律为主,还包含《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等内容。(1)基于上表信息,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2)材料中的①、②两则材料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一、单选题1. D2. A3. B4. B5. D6. C7. C8. C9. D10. A11. C12. B13. D14. A15. A16. B二、非选择题17.(1) 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特点:三公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形成中央集权的行政架构。(2)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8.(1)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历史信息:墓主人可能与军事有关;反映战国至秦代楚地与岭南的文化交流;表明秦对岭南的军事控制。(2) 积极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治理;为后世对岭南的统治奠定了基础。19.(1) 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可通过考古发现(如秦始皇陵的考古成果)证实其可信度。(2) 材料二具有实物价值。历史价值:反映了秦代的军事、艺术和社会制度;艺术价值: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术和写实风格。(3) 观点:秦始皇既有功也有过。理由:功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动经济文化发展;过在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导致民不聊生。20.(1) 不认同。因为司马迁的记载可能基于秦二世时期的政策变化,而云梦秦简反映的是秦始皇时期的律法,两者时间不同,政策可能有调整。(2) 材料①属于文献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需结合其他史料考证;材料②属于出土文献,直接反映秦代法律,史料价值较高,可信度较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