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训练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单选题
1.史载,曹操对内迁的匈奴部落“分其众为五部,立其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诸葛亮平复南中后,“皆即其渠帅而用之”。上述调整(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C.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D.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2.考古人员在东吴大将丁奉(?-271年)的墓中发现了大量当时烧制的陪葬陶俑,造型独特。学者认为,它们与南朝时期“杂胡”的形象颇为相似,可能是胡汉通婚的直接表现。该考古成果体现了( )
A.三国时期的区域交流 B.东晋时期的士族专权
C.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D.隋唐时期的南方开发
3.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西晋初年,马隆奉旨去西北平叛,他将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并亲自检查考核结果,短时间内就募得3500人。同一时期的魏晋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使用弓箭的画面(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当时的射箭活动( )
A.承载多重社会功能 B.深受玄学风潮影响
C.成为普遍社交礼仪 D.决定艺术创作灵感
5.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和以下哪几个民族( )
①氐 ②鲜卑 ③蒙古 ④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3至6世纪是欧亚大陆普遍遭受入侵的时期,在欧洲,北部的日耳曼民族南下,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但是,中国北方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这里“中国北方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大融合,吸收同化游牧民族 B.游牧民族未发展自己的文明
C.农耕世界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 D.北人南迁,汉文化向南扩张
7.田余庆在论东晋门阀政治时指出“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赵翼在谈南朝皇权政治中寒人兴起时说“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于大臣”。这说明从东晋到南朝( )
A.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B.皇权呈现动态变化 C.士族掌握国家大权 D.局势动荡影响统一
8.两晋帝陵采用当时一般家族墓地的形制,即一字形排开的单室墓,尽显俭省,与汉代诸侯王和皇帝采用黄肠题凑这种最高规格的丧葬制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两晋时期( )
A.墨家学派的复兴 B.皇权衰退的现状 C.社会经济的凋敝 D.宗法制度的延续
9.南朝时,宋武帝刘裕令尚书令史、中书通事舍人等参与起草诏令、处理政务,甚至侵夺由大姓子弟担任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的部分职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南北对抗导致士庶界限消亡 B.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质变
C.皇权强化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民族交融加速选官制度变革
10.“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大量涌现,《魏书》记载“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且以招诱边民,故侨置中州郡县。”这反映了当时( )
A.分立中孕育文化认同 B.南北方发展差距扩大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战争对农耕经济破坏
11.据学者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北方,谷、帛普遍当作交易媒介,金属货币几乎绝迹: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扩大,还产生了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社会较北方相对安定 B.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发达
C.货币功能和价值有所下降 D.中央集权制受到较大冲击
12.(东晋时南方)荆州“田土肥美”,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豫章一带的妇女,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首都建康中“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据此可推知( )
A.精耕细作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B.统治阶级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C.区域发展助推经济格局变动 D.建康的经济地位居全国之首
13.据《晋书》记载,前赵(匈奴建立)皇帝刘曜在宫中设太学和小学,教授儒家经典;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材料反映南北朝时期( )
A.三教融合成为主流 B.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C.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D.思想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认同逐渐加深 B.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C.北方陷入长期战乱 D.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15.北魏孝文帝设二职(胡汉分治)负责信息的传递收集。迁都后,取消二职,设中书、门下机构 “代替其原有职能”。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加强皇权专制的需要 B.权力制衡的意图
C.鲜卑主体意识的增强 D.大一统的政治观念
16.北周武帝时期,实行内修政治、轻徭薄赋,发展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巩固意识形态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并外修武功灭北齐。这些措施( )
A.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B.导致了南北朝的对峙
C.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D.加速了士族走向衰落
二、非选择题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西晋永嘉之际北方大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以后北方流人南下几未中断,据估计北方人口南下总数约九十余万。为安置这些北方士人和流民,东晋在长江南北设立了很多侨州、侨郡和侨县,用北方地名建置,管理各该 属籍的流人。侨人的户籍用白籍,以区别于土著人的黄籍,属于白籍的人户享受免除一定赋役的优待。侨置政权的官吏皆由北方士人担任。
为限制大族的占有人口和增加政府收入,早在东晋成帝时便先后有“咸和土断”和“咸康土断”的实行。所谓土断,即不论原来属籍何地的大族与庶民,一律以土为断——按现居住区编入户口,将白籍改成黄籍,承担国家租役。桓温的“庚戌土断”成果较显著。
在加强经济上的集权方面,刘裕当政时,又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实行“义熙土断”。这次土断 雷厉风行,会稽余姚大族虞亮隐匿千余人,被刘裕处死。
——摘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侨置州郡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熙土断”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虽免课亦授妇田。
——摘自《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朝代土地制度能够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代土地制度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澄传》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愿?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胡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他认识到羯人力量有限,要巩固后赵必须争取汉人合作。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派人到各地劝课农桑;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包括胡羯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还建立了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提倡儒学。胡人的汉化与汉人的胡化是同步进行的,据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饲养、役使方法,以及兽医术、相马术、畜产加工术,如制作毛毡、奶酪、油酥,逐步为汉人接受。书中所记的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羌煮等。汉人逐步采用烧烤兽肉、用毡包头、用奶酸为饮料的胡人习俗。另外,胡歌、胡乐、胡舞、胡戏的流行,给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概括石勒政权封建化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六国时期汉胡互化的影响。
一、单选题
1. B
2. A
3. C
4. A
5. B
6. A
7. B
8. B
9. C
10. A
11. B
12. C
13. C
14. A
15. A
16. A
二、非选择题
17.
(1) 原因:安置北方南迁流民;维护北方士族特权。问题:户籍管理混乱;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加剧士族与庶民的矛盾。
(2) 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南朝政权稳定奠定了基础。
18.
(1)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土地国有制为基础;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
(2) 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唐均田制提供了借鉴。
19.
(1) "魏主"是北魏孝文帝。他表达了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的意愿。
(2) 说明北魏汉化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洛阳恢复繁荣,改变了南朝对北方的偏见。
(3) 材料一孝文帝的迁都决策与汉化政策,直接导致了材料二中洛阳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
20.
(1) 措施:重用汉族士人;劝课农桑;设立学校,推广儒学;实行科举选拔人才。
(2)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原文化;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