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全国通用)(第01期)(含答案)【好题汇编】2025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7 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全国通用)(第01期)(含答案)【好题汇编】2025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考点概览 考点01 水的利用和散失 考点02 光合作用 考点03 呼吸作用 考点04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考点05综合实践项目:栽培一种植物探究所需的条件
考点1 水的利用和散失
1.(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B.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C.可以降低叶片表面温度 D.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2025·贵州·中考真题)将一棵质量为2.3kg的柳树栽种在木桶中,只浇水。五年后称重,柳树的质量增加到了76.8kg,木桶中土壤的质量仅减少0.057kg。结合此实验和所学知识分析,柳树增重的因素不包括(  )
A.水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无机盐
3.(2025·安徽·中考真题)农业生产中,一次性施肥过多,作物常常会出现“烧苗”现象。为探究“烧苗”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从同一个新鲜萝卜的相近位置切取形状、大小相同的7根萝卜条,分别放到盛有5毫升蒸馏水和不同浓度食盐溶液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萝卜条,测量各试管中液体的体积并记录数据,重复3次实验后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编号 A B C D E F G
溶液浓度/% 0 0.1 0.5 1 3 5 10
实验后溶液平均体积/毫升 4.66 4.84 5.10 5.18 5.40 5.68 5.84
A.此实验的变量是食盐溶液的浓度
B.食盐溶液浓度越大,萝卜条吸水越多
C.重复3次实验是为了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D.推测“烧苗”是土壤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造成的
4.(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将一段芹菜插入装有红墨水的锥形瓶里,一段时间后,观察叶的颜色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柄运输红墨水的结构是筛管 B.红墨水的运输方向是由下向上
C.红墨水上升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D.叶片中最先出现红色的是叶脉
5.(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中(如图),使用带叶枝条,并将其避于温暖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叶片的( )
A.蒸腾作用 B.吸收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6.(2025·辽宁·中考真题)下列属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是( )
A.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
B.为许多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D.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7.(2025·河北·中考真题)某同学通过研究气孔数量及分布对叶片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的影响,建立了下列四种叶片横切模型,其中表示相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最多的是( )
A. B.
C. D.
8.(2025·广东·中考真题)用薄荷开展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需提前将薄荷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吸收二氧化碳 B.去掉叶绿素
C.消耗有机物 D.减弱呼吸作用
9.(2025·山西·中考真题)下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黑暗处一昼夜②阳光下几小时③叶片脱色处理④观察实验现象
A.步骤①目的是增加叶片中的淀粉
B.步骤②说明该实验变量是黑纸片
C.步骤③可使叶绿素溶解到清水中
D.步骤④观察到叶片见光部分变蓝
10.(2025·重庆·中考真题)碘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试剂,下列实验中加碘液后呈现的颜色与其他实验不同的是( )
A.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C.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D.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考点2 光合作用
11.(2025·云南·中考真题)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完成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实验中对叶片做了如图1所示的处理,图2箭头表示该叶片某细胞中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云南”两字和银边部分均不会变成蓝色
B.图2中可以代表氧气扩散方向的是①④⑤
C.光照条件下,银边部分的气体扩散方向为图2中③④⑤⑥
D.积累有机物时,绿色部分的气体扩散方向为图2中①②⑤⑥
12.(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在生物实践活动中,一同学选用银边天竺葵设计完成如下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结果,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用碘液检验叶片
绿色部分 银边部分
遮光部分 不变蓝 不变蓝
未遮光部分 变蓝 不变蓝
A.实验中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B.该设计有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光、叶绿素
C.该实验结果能证明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D.该实验结果能够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13.(2025·吉林·中考真题)下列有利于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做法是(  )
A.夜晚降低蔬菜大棚温度
B.移栽植物时带土坨
C.移栽植物时去掉大量叶片
D.种植作物时合理密植
(2025·广东·中考真题)“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科研人员研究体育课内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时间占比对七年级学生积极情绪及体质(测肺活量与体脂率)的影响,8周后各项测试指标变化幅度如图。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最有利于改善学生情绪状态及体质的体力活动时间占比为(  )
A.30% B.40% C.50% D.60%
15.体育课中某同学做屈肘动作时不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神经系统支配 B.屈肘状态时肱二头肌舒张
C.肌肉提供动力 D.骨绕关节产生运动
16.测肺活量尽力吸气时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肋骨向内运动 B.膈顶部下降
C.胸廓容积缩小 D.肺容积缩小
17.人在体力活动中通过呼吸作用“燃脂”降低体脂率。呼吸作用不会产生(或释放)(  )
A.水 B.能量 C.氧气 D.二氧化碳
18.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具有诸多益处,该研究中没有直接体现的益处是(  )
A.提升睡眠质量 B.增强肺部功能
C.降低体脂率 D.改善情绪状态
19.(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新鲜的稻谷在屋内堆积一段时间后,谷堆内出现发热发烫的现象,这是由于新鲜稻谷有较旺盛的(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吸收作用
20.(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一般采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的措施降低粮库中氧含量,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抑制(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吸收作用
考点3 呼吸作用
21.(2025·陕西·中考真题)大棚种植农作物时,常常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增施“气肥” D.使种植密度达到最大
2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农业生产中常蕴含一些生物学原理,以下各选项中前后不相符的是(  )
A.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B.农田遇到涝害时排水——保证根部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C.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成活率
D.播种作物时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3.(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农民伯伯在培育黄瓜幼苗时,常采用短时低温处理以提高幼苗的抗寒能力。短时低温对幼苗的呼吸作用有什么影响呢?科研人员用黄瓜幼苗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4℃时幼苗用于生长的能量少
B.4℃时幼苗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更多
C.4℃时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少
D.短时低温处理的幼苗呼吸作用强
24.(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图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a、b、d、e分别代表某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从气孔进出,筛管运输d和e
B.晚上不进行BC过程,不制造有机物
C.晚上适当升温可增强A提高作物产量
D.剪些枝叶和傍晚移植可减弱B利于成活
25.(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时,实验不需进行暗处理,也不用检验淀粉的产生
B.“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内”蜡烛熄灭,说明种子萌发产生了二氧化碳
C.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中,适温条件组是实验组,低温条件组是对照组
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看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相同的
26.(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资阳市积极探索如何在保护耕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在生产实践中,下列措施与目的不一致的是( )
A.大雨过后,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农作物根的呼吸作用
B.采收后的玉米要及时晾晒是为了降低玉米粒的呼吸作用
C.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提高树苗的蒸腾作用
D.适当调整作物种植密度,以增加叶片受光面积,促进光合作用
27.(2025·安徽·中考真题)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中促进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田间管理时,中耕松土 B.储藏粮食时,保持干燥
C.果蔬保存时,保持低温 D.种子收获后,及时晾晒
28.(2025·重庆·中考真题)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 )
A.吸收二氧化碳 B.吸收光能
C.制造有机物 D.蒸腾水分
29.(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空间站迎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如刺梨。科研人员将神舟十五号飞船带回的28.2克刺梨种子进行培育,基本流程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梨幼苗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 分不开的。
(2)刺梨幼苗生长发育需要的水是由输导组织中的 运输来的。幼苗细胞中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是 。
(3)528株刺梨幼苗中,首次出现2株全株无刺的个体,这种个体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中称为 (填“遗传”或“变异”)。
(4)通过扦插繁育刺梨,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0.(2025·广西·中考真题)广西青梅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广西青梅的成年树木生长良好,但幼苗较难正常生长为成年树,导致它的繁衍受到严重限制。科研人员对广西青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结构和生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广西青梅光合作用能力较强的生长发育阶段是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 运输至植物体各处。
(2)广西青梅植株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其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用于蒸腾作用。与成年期相比,幼年期的广西青梅蒸腾作用较弱,据图分析,原因是 。
(3)自然状态下,由于广西青梅成年树木与其他乔木树种对广西青梅幼苗过度遮阴,导致幼苗无法正常生长。为保证广西青梅幼苗正常生长,可采取的措施有 。
31.(2025·甘肃天水·中考真题)番茄富含维生素C,既可生食也可熟食。下图为一株盆栽番茄,A、B分别代表番茄某一生理活动吸入和放出的气体,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若A代表二氧化碳,则B表示的气体是 ,该生理活动为 作用。
(2)气体可通过叶片表面的 进入叶片内部。
(3)将盆栽番茄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移至光下照射数小时,摘下该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该叶片未遮光部分将 ,遮光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差异说明 。
32.(2025·四川凉山·中考真题)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阳光玫瑰”葡萄的果肉鲜脆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易于储存和运输,深受果农的青睐。为帮助果农提高葡萄的产量,技术人员对葡萄种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大棚中安装了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1)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2),图3为大棚内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葡萄种植过程中要给葡萄浇水、施肥,施肥主要是给葡萄的生长提供 ,此营养物质主要依靠根尖的 区吸收。
(2)“阳光玫瑰”葡萄的果肉鲜脆多汁,新鲜果实一般需要冷藏保存,其目的是减弱果肉的 作用。
(3)图3中BD段表示葡萄的光合作用强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4)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一旦降低,则 ,从而提高“阳光玫瑰”的产量。(提示:用图1和图2来回答)
33.(2025·山西·中考真题)甜瓜培育与引种
新疆的瓜田里,有一种被称为“老汉瓜”的甜瓜,口感软糯,甘甜多汁。它的缺点是皮薄如纸,不易储运。科研人员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出新品种,在保持风味的同时,将瓜皮硬度提升了,成功解决储运难题,以科技之力助农兴农。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图中标号)
(1)科研人员培育甜瓜新品种时,进行人工授粉,将雄花的花粉涂抹在雌花的[②] 上。受精后,[③]中的 发育为种子。
(2)甜瓜果实中的[④]主要是 组织,其中的有机物通过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输而来。
(3)甜瓜果实的厚皮和薄皮是一对 ,科研人员选择果皮厚度不同的甜瓜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这一技术利用了 的多样性。
(4)甲、乙两地果农将甜瓜新品种引种到当地,在甜瓜的生长季节,两地的主要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 降水量 光照条件 白天平均气温/℃ 夜间平均气温/℃
甲地 基本相同且适宜 33 22
乙地 33 12
若甲、乙两地果农采用相同的方法栽培甜瓜,你认为 (选填:“甲地”或“乙地”)种植的甜瓜含糖量更高,请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
(5)农业害虫会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有人提出通过大量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害虫,这样做的危害是 (任答其一即可)。请你提出一条防治害虫的其他措施: (任答其一即可)。
36.(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公园中绿树成荫,空气清洁湿润,氧气充足,不少市民会在清晨到公园散步、慢跑。可是,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对身体不利。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此产生兴趣,进行如下探究(图一植物已进行暗处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同一株银边天竺葵上大小、长势相似的叶子设计图一所示装置。
(1)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两侧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 (填图一中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将图一中透明塑料袋内的叶片取下,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而银边部分不变蓝。由此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探究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又用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公园测定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图二所示的曲线,图三表示叶片内进行的生理活动。
(3)图二中6~18时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 作用的强度大于 作用的强度。(填图三中字母)
(4)图三中的水蒸气是通过叶片上的 散失的。(填结构名称)
37.(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相关知识后,尝试用水培的方法培育花生。下表是他们实验过程中的部分记录:
时间 操作 现象
4月5日 把花生种子浸泡在水中 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4月6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继续膨胀,种皮开始破裂
4月7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尖端冒出“小白点”
4月8日 将浸泡后的花生种子平均分成A、B、C三组,每组20粒。将每粒种子固定在格子里,尖端朝下浸在水中(如图所示)
…… 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生长情况 ……

(1)观察发现A、B、C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一现象说明:花生种子的萌发与 无关。
(2)一段时间后,3组种子都长出了叶片。A组叶片为绿色,B、C组叶片为黄白色。根据该现象同学们联想到“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经过 脱色后的叶片呈黄白色,据此推测B、C组的叶片应该缺少 。
(3)有同学疑惑:难道叶片中该物质的合成与光照有关?于是他们将遮光处理的两组中的 组取出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发现B组叶片变为绿色,C组叶片仍为黄白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8.(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两个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实验,实验一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相关操作,实验二在A、B密闭透明装置内进行对照实验。两个实验都在光照、温度等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光照前,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两个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
(2)实验一,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滴碘液不变蓝,未遮盖的部分滴碘液变蓝,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说明了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实验二, A、B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A、B装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应是相同且适量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是 瓶(填“A”或“B”)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
39.(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某生物研究社团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开展了“利用光合作用绘制熊猫画”的趣味实验,部分操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两种材料剪出两张相同的熊猫卡片,将卡片固定在叶片的正反两面,移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②将天竺葵植株放在黑暗处24小时。 ③将叶片漂洗后用碘液染色,观察叶片上的熊猫画呈现情况。 ④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利用酒精将叶片绿色褪去。
(1)操作①~④的正确顺序是 。
(2)操作②将天竺葵进行黑暗处理的目的是 。
(3)操作④的装置中,盛装酒精的容器是 (填字母)。
(4)操作③染色后,该叶片的 (填“a”或“b”)区域变蓝,而 (填“a”或“b”)区域不变蓝,从而呈现出熊猫轮廓。
(5)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熊猫画,则说明了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40.(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在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可以在生物圈的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之间反复循环。
(1)下列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有 (填写序号)。
① 藻类的光合作用②细菌、真菌等分解有机物③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④动物的呼吸作用
⑤ 苔藓植物的遗体堆积后形成泥炭⑥植树造林⑦ 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沉积海底
(2)大气中近90%的氧气是由藻类产生的,藻类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吗?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水绵进行了相关探究,如下:
甲组 乙组 丙组
处理方式 向三组锥形瓶中各加入50mL一定浓度的BTB水溶液,并通 入等量的二氧化碳,至溶液的颜色由蓝色转变为绿色
适量水绵 无水绵 适量水绵
光照 光照 黑暗
现象 由绿色逐渐变为蓝色 仍为绿色 ?
注:BTB水溶液呈蓝色,随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逐渐由蓝色变为绿色,再变为黄色
① 观察三组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推测丙组的现象是 ,请分析原因 。
②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
③ 取甲、丙两组的水绵分别制成临时装片,用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中能够发现蓝色小颗粒的是 组,说明 。
④本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将 ,从而将碳储存起来。
(3)硅藻、绿藻、甲藻等微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累积油脂,利用微藻的这一特点助力碳中和,你的建议是 。
考点4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1.(2025·湖北·中考真题)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同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1)如图1所示,植物可通过① 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各种生物又可通过② 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稳定。但19世纪以来,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引发全球变暖。请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2)为实现“双碳”目标,增加碳汇(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是重要途径。
①在下表的三种生态系统中,碳汇最强的是 ,原因是 。
生态系统类型 过去40年我国部分陆地年均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量(百万吨)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10 2011~2020
森林 293.0 236.1 610.9 947.8
荒漠 2.9 1.1 1.1 1.5
湿地 35.9 40.7 44.4 41.4
②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众多鱼类的产卵场和多种鸟类的栖息地。某地红树林的面积因人类活动而不断缩减,当地政府计划开展“红树林修复+风能发电”项目,以恢复红树林面积,增加碳汇,实现区域碳中和。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混合种植本地红树林植物品种、本地耐盐草本植物,选用小型低噪音风力发电机分散布局在潮间带边缘。
方案二:大面积种植生长迅速的国外红树林植物新品种,并在红树林外围安装大型风力发电机。
你认为方案 更优,理由是 (答出1条即可)。
(3)节能减排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湖北武汉倡导市民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扫码乘坐公交车等,积累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通过哪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答出1条即可)。
42.(2025·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杨树是城市常见的绿化植物,不仅可以遮阴,还可以净化空气。目前,①杨树品种主要有小青杨、银中杨和毛白杨等。②据统计,每棵壮年毛白杨,平均每年吸收172公斤二氧化碳,释放125公斤氧气。
杨树雌株在果实成熟后裂开飘絮,气温升高、光照充足和空气湿度小等都有利于杨絮的飘散。为治理杨絮造成的空气污染,减少飘絮,③可将不产生飘絮的雄株嫁接到雌株上;也可以给树木注射抑制剂,抑制花的形成。2024年,更多三倍体雄株毛白杨陆续投入使用,既能满足绿化需求,又能减轻飘絮对空气的污染。
(1)材料中划线部分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 的多样性。
(2)材料中划线部分②体现了植物在生物圈中维持 平衡。
(3)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杨树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植物,请写出一条影响杨树飘絮的环境条件 。
(4)材料中划线部分③提及到杨树的生殖方式为 生殖。
(5)材料中抑制剂应注入树干中的 组织。
(6)夏季,杨树不仅能为人们遮阴,还能通过 作用,使周围环境变得更加凉爽。
考点5 栽培一种植物,探究所需的条件
43.(2025·福建·中考真题)某校开展主题为“用微型盆景装饰我的生活”项目式学习。以下为部分活动任务。
(1)任务一:微型盆景植物的扦插
①裁去叶片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 。
②扦插前对插条进行消毒,目的是 。
③植物扦插繁殖后代的方式属于 。
(2)任务二:探究空气湿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将插条分别置于不同空气湿度的环境中进行扦插,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指标组别 空气湿度/% 插条数量/枝 生根的插条数量/枝
第 1 组 50
第 2 组 70
第 3 组 90
①小福设计以上实验记录表,一段时间后,需观察并记录的指标是 。
②影响插条生根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种即可)
(3)任务三:微型盆景的展示与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水平 小福的得分
植株长势 旺盛较旺盛稀疏 4分
配盆 协调较协调杂乱 2分
造型 美观较美观普通 3分
注:8~10分为优秀;6~7分为良好;其余为合格。
从评价维度与评价水平分析,小福的作品被评为优秀的依据是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考点概览 考点01 水的利用和散失 考点02 光合作用 考点03 呼吸作用 考点04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考点05综合实践项目:栽培一种植物探究所需的条件
考点1 水的利用和散失
1.(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增加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B.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C.可以降低叶片表面温度 D.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答案】A
【知识点】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形式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主要意义包括促进运输、降温及参与水循环。
【详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蒸腾作用不能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根的吸收作用,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B不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C不符合题意。
D.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也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5·贵州·中考真题)将一棵质量为2.3kg的柳树栽种在木桶中,只浇水。五年后称重,柳树的质量增加到了76.8kg,木桶中土壤的质量仅减少0.057kg。结合此实验和所学知识分析,柳树增重的因素不包括(  )
A.水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无机盐
【答案】B
【知识点】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分析】柳树增重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其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非原料。土壤中减少的无机盐量极少,说明其对增重贡献微小。
【详解】A.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参与有机物的合成,属于增重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并非增重的物质来源,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提供碳元素构成有机物,属于增重因素,故C不符合题意。
D.无机盐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虽然量少,但也是增重因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5·安徽·中考真题)农业生产中,一次性施肥过多,作物常常会出现“烧苗”现象。为探究“烧苗”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从同一个新鲜萝卜的相近位置切取形状、大小相同的7根萝卜条,分别放到盛有5毫升蒸馏水和不同浓度食盐溶液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萝卜条,测量各试管中液体的体积并记录数据,重复3次实验后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编号 A B C D E F G
溶液浓度/% 0 0.1 0.5 1 3 5 10
实验后溶液平均体积/毫升 4.66 4.84 5.10 5.18 5.40 5.68 5.84
A.此实验的变量是食盐溶液的浓度
B.食盐溶液浓度越大,萝卜条吸水越多
C.重复3次实验是为了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D.推测“烧苗”是土壤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造成的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分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烧苗”现象的原因,需结合渗透作用原理分析数据。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实验数据中,溶液体积随浓度增加而增大,说明萝卜条失水。
【详解】A.实验中各组食盐溶液浓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变量为浓度,故A正确。
B.溶液体积增大表明萝卜条失水,而非吸水,浓度越大失水越多,故B错误。
C.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故C正确。
D.“烧苗”是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与实验现象一致,故D正确。
故选B
4.(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将一段芹菜插入装有红墨水的锥形瓶里,一段时间后,观察叶的颜色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柄运输红墨水的结构是筛管 B.红墨水的运输方向是由下向上
C.红墨水上升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D.叶片中最先出现红色的是叶脉
【答案】A
【知识点】筛管的特点和功能、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导管的特点及功能
【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气孔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能拉动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叶片温度并参与水循环。
【详解】A.植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属于死细胞构成的管状结构,具有运输向上的能力;而筛管位于韧皮部,负责运输有机物,方向为自上而下。红墨水主要模拟水分运输,因此运输结构应为导管而非筛管,故A符合题意。
B.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后,通过导管向上运输至茎、叶等部位。实验中红墨水从锥形瓶进入芹菜根部,经茎中导管向上运输,最终到达叶片,故B不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是水分从叶片气孔以水蒸气形式散失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的“拉力”是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实验中红墨水的上升正是依赖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带动液体从根部向叶片移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叶脉中含有导管,与茎中的导管相连通。红墨水经茎导管运输至叶片后,会首先进入叶脉中的导管,因此叶脉会最先变红,随后扩散至叶肉细胞(速度较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5·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中(如图),使用带叶枝条,并将其避于温暖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叶片的( )
A.蒸腾作用 B.吸收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1)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主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吸收作用主要是指植物的根从土壤(或其他介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详解】A.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中,使用带叶枝条并置于温暖地方,温暖环境可加快水分蒸发,叶片多则蒸腾作用面积大。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是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能促使茎更快地运输水和无机盐,便于观察实验现象,A符合题意。
B.吸收作用主要是指植物的根从土壤(或其他介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本实验重点不是研究根的吸收作用,而且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主要动力来自蒸腾作用,并非吸收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与制造有机物和释放氧气有关,和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没有直接关联,C不符合题意。
D.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关系不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5·辽宁·中考真题)下列属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是( )
A.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
B.为许多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D.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其他作用
【分析】蒸腾作用的意义包括: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低叶片温度、增加大气湿度等。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维持碳氧平衡。
【详解】A.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是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食物来源的基础,与蒸腾作用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依赖光合作用储存的化学能,蒸腾作用不直接参与能量转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故C符合题意。
D.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是光合作用的功能,与蒸腾作用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5·河北·中考真题)某同学通过研究气孔数量及分布对叶片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的影响,建立了下列四种叶片横切模型,其中表示相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最多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气孔、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时水分散失的“门户”,在相同条件下,气孔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就越多。
【详解】A.该图中叶片上表皮的气孔数量相对较少,下表皮没有气孔,所以单位时间内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相对较少,A不符合题意。
B.该图中叶片上表皮没有气孔,下表皮气孔数量较少,所以单位时间内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相对较少,B不符合题意。
C.该图中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均有气孔,在四种模型中,该叶片的气孔总数最多。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气孔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水分散失就越多,C符合题意。
D.该图中叶片下表皮气孔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上表皮没有气孔,故单位时间内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相对较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5·广东·中考真题)用薄荷开展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需提前将薄荷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吸收二氧化碳 B.去掉叶绿素
C.消耗有机物 D.减弱呼吸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暗处理(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如淀粉),避免其对后续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详解】A.吸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需求,与暗处理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去掉叶绿素需通过酒精隔水加热的脱色步骤完成,并非暗处理的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黑暗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持续进行,会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如淀粉),确保实验检测的有机物是光照后新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
D.暗处理不会减弱呼吸作用,反而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5·山西·中考真题)下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步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黑暗处一昼夜②阳光下几小时③叶片脱色处理④观察实验现象
A.步骤①目的是增加叶片中的淀粉
B.步骤②说明该实验变量是黑纸片
C.步骤③可使叶绿素溶解到清水中
D.步骤④观察到叶片见光部分变蓝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包括:甲暗处理(目的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乙遮光对照(变量是光)、照光、摘叶、丙脱色、漂洗、丁滴碘液,观察现象(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步骤①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不是增加淀粉,A错误。
B.步骤②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变量是光照(有光和无光),不是黑纸片,B错误。
C.步骤③是酒精脱色,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里,而不是清水中,C错误。
D.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产生,遇碘不变蓝,所以步骤④观察到叶片见光部分变蓝,D正确。
故选D。
10.(2025·重庆·中考真题)碘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试剂,下列实验中加碘液后呈现的颜色与其他实验不同的是( )
A.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C.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D.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答案】A
【知识点】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分析】(1)淀粉遇碘变蓝,常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2)在观察植物细胞时,为了使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更加清楚,要用碘液染色。碘液在不同实验中作用不同。
【详解】A.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碘液用于染色细胞核,细胞质呈浅黄色,整体呈棕黄色,使观察更加清楚,与其他三项中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检测淀粉的生成实验不同,故A符合题意。
B.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中,胚乳含淀粉,遇碘液呈蓝色,与观察口腔细胞实验中用碘液对细胞染色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未被分解的淀粉遇碘液呈蓝色,与观察口腔细胞实验中用碘液对细胞染色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检验绿叶制造淀粉时,叶片见光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淀粉遇碘液呈蓝色,与观察口腔细胞实验中用碘液对细胞染色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2 光合作用
11.(2025·云南·中考真题)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完成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实验中对叶片做了如图1所示的处理,图2箭头表示该叶片某细胞中氧气或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云南”两字和银边部分均不会变成蓝色
B.图2中可以代表氧气扩散方向的是①④⑤
C.光照条件下,银边部分的气体扩散方向为图2中③④⑤⑥
D.积累有机物时,绿色部分的气体扩散方向为图2中①②⑤⑥
【答案】C
【知识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可以总结为:暗处理→遮光对照→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滴加碘液→漂洗后观察实验现象。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淀粉,因此不会变成蓝色。遮光部分(“云南”两字)也没有光合作用,不会变成蓝色,A正确。
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叶绿体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能够供给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还能释放到细胞外;线粒体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故图2中①④⑤可以代表氧气扩散方向,B正确。
C.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氧气进入细胞,二氧化碳释放到细胞外,主要扩散方向应为③④,C错误。
D.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当积累有机物时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故叶绿体除消耗来自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外,还需要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叶绿体释放的氧气一部分供给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另一部分释放到外界,故气体扩散方向应为①②⑤⑥,D正确。
故选C。
12.(2025·四川遂宁·中考真题)在生物实践活动中,一同学选用银边天竺葵设计完成如下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结果,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用碘液检验叶片
绿色部分 银边部分
遮光部分 不变蓝 不变蓝
未遮光部分 变蓝 不变蓝
A.实验中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B.该设计有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光、叶绿素
C.该实验结果能证明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D.该实验结果能够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实验前暗处理的目的是让叶片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原有营养物质(包括淀粉),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A正确。
B.该实验存在两组对照:未遮光绿色部分与遮光绿色部分对照,变量为“光”;未遮光绿色部分与未遮光银边部分对照,变量为“叶绿素”(银边部分无叶绿素),B正确。
C.实验只能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变蓝;银边部分无叶绿素,不变蓝),而“场所是叶绿体”需进一步验证叶绿体的作用,此实验证据不充分,C错误。
D.未遮光绿色部分遇碘变蓝,说明产生了淀粉,可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之一,D正确。
故选C。
13.(2025·吉林·中考真题)下列有利于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做法是(  )
A.夜晚降低蔬菜大棚温度
B.移栽植物时带土坨
C.移栽植物时去掉大量叶片
D.种植作物时合理密植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二氧化碳和水。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都可以促进光合作用。
【详解】A.夜晚降低温度会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增加有机物积累,但未直接促进光合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带土坨可以保护根毛,利于吸收水分,与光合作用无直接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去掉叶片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但降低光合面积,短期不利光合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合理密植使叶片充分接受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直接促进光合作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5·广东·中考真题)“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科研人员研究体育课内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时间占比对七年级学生积极情绪及体质(测肺活量与体脂率)的影响,8周后各项测试指标变化幅度如图。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最有利于改善学生情绪状态及体质的体力活动时间占比为(  )
A.30% B.40% C.50% D.60%
15.体育课中某同学做屈肘动作时不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神经系统支配 B.屈肘状态时肱二头肌舒张
C.肌肉提供动力 D.骨绕关节产生运动
16.测肺活量尽力吸气时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肋骨向内运动 B.膈顶部下降
C.胸廓容积缩小 D.肺容积缩小
17.人在体力活动中通过呼吸作用“燃脂”降低体脂率。呼吸作用不会产生(或释放)(  )
A.水 B.能量 C.氧气 D.二氧化碳
18.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具有诸多益处,该研究中没有直接体现的益处是(  )
A.提升睡眠质量 B.增强肺部功能
C.降低体脂率 D.改善情绪状态
【答案】14.C 15.B 16.B 17.C 18.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呼吸作用的概念、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运动的完成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分析】(1)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可见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一般情况下,两块肌肉的配合过程中,一块收缩,一块舒张。例如:自然状态下,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2)人体在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实现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实现呼气。胸廓的运动实现了吸气和呼气。
14.分析图可知,体力活动时间占比过低效果不明显,占比过高可能导致疲劳,反而影响情绪和体质,50%体力活动占比的积极情绪和体质改善幅度最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A.做屈肘动作时,神经系统支配肌肉收缩,故A不符合题意。
B.屈肘状态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故B符合题意。
C.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提供运动的动力,故C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人体在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实现吸气;因此测肺活量尽力吸气时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肋骨向外运动,B膈顶部下降,C胸廓容积扩大,D肺容积增大,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因此呼吸作用不会产生氧气,故C符合题意,ABD符合题意。
故选C。
18.A.虽然体力活动确实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但该研究的重点在于情绪、肺活量和体脂率,没有直接体现睡眠质量的变化,故A符合题意。
B.研究中提到了肺活量的变化,这是肺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占比的增加,可增大肺活量,因此增强肺部功能在该研究中是直接体现的益处,故B不符合题意。
C.研究中明确提到了体脂率的变化,一定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占比的增加,可降低体脂率,是该研究中是直接体现的益处,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中明确提到了积极情绪的变化,一定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占比的增加,可增强积极的情绪,因此改善情绪状态在该研究中是直接体现的益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新鲜的稻谷在屋内堆积一段时间后,谷堆内出现发热发烫的现象,这是由于新鲜稻谷有较旺盛的(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吸收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呼吸作用的概念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还有一些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所以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放一段时间后会发热,这是因为新鲜小麦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热量。
【详解】A.蒸腾作用是植物通过气孔将水分以气态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叶片上,蒸腾作用与稻谷堆积后发热发烫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光照,并且主要发生在植物的绿色部分,如叶片。因此,光合作用与稻谷堆积后发热发烫的现象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在稻谷堆积的情况下,由于稻谷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因此,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稻谷堆内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出现发热发烫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吸收作用通常指的是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稻谷堆积后发热发烫的现象也没有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一般采用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的措施降低粮库中氧含量,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抑制(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 D.吸收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粮食储存时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以降低氧气浓度,主要目的是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从而延长保存时间。
【详解】A.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叶绿体,而储存的种子不具备光合作用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蒸腾作用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储存的种子无明显蒸腾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有机物,降低氧气浓度可抑制此过程,减少有机物分解,故C符合题意。
D.吸收作用通常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与种子储存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3 呼吸作用
21.(2025·陕西·中考真题)大棚种植农作物时,常常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增施“气肥” D.使种植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 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详解】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降低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因为呼吸作用会分解有机物,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就会减少,从而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多,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故A正确。
B.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使植物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故B正确。
C.“气肥”通常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施“气肥”,即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促进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故C正确。
D.种植密度达到最大时,植物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光照的吸收,导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同时,植物之间会争夺水分、养分等资源,通风条件也会变差,影响二氧化碳的供应,这些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反而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故D错误。
故选D。
2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农业生产中常蕴含一些生物学原理,以下各选项中前后不相符的是(  )
A.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保证种子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B.农田遇到涝害时排水——保证根部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C.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成活率
D.播种作物时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A
【知识点】蒸腾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A.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但覆盖薄膜会减少空气流通,可能限制氧气供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农田排涝可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确保根部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无氧呼吸产生有害物质,故B符合题意。
C.移栽时去掉部分枝叶可减少蒸腾作用,降低水分流失,从而提高成活率,故C符合题意。
D.合理密植能避免植株过密导致光照不足,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作物的产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
23.(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农民伯伯在培育黄瓜幼苗时,常采用短时低温处理以提高幼苗的抗寒能力。短时低温对幼苗的呼吸作用有什么影响呢?科研人员用黄瓜幼苗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4℃时幼苗用于生长的能量少
B.4℃时幼苗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更多
C.4℃时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少
D.短时低温处理的幼苗呼吸作用强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概念、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探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探究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温度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呼吸酶活性增强,呼吸作用加快。
【详解】A.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到,4℃时用于生长的能量(黑色柱)确实少于25℃时,A正确。
B.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到,4℃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白色柱)多于25℃时,而用于幼苗生长的能量少于25℃时,这部分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4℃时幼苗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更多,B正确。
C.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白色柱)在4℃时比25℃时要多,意味着消耗有机物的量更多,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4℃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白色柱)确实比25℃时要多,表明呼吸作用更强,D正确。
故选C。
24.(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图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a、b、d、e分别代表某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从气孔进出,筛管运输d和e
B.晚上不进行BC过程,不制造有机物
C.晚上适当升温可增强A提高作物产量
D.剪些枝叶和傍晚移植可减弱B利于成活
【答案】D
【知识点】气孔、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呼吸作用的概念
【分析】题图中: 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 a氧气,b二氧化碳,d有机物,e水。
【详解】A.a氧气和b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出,筛管运输d有机物,但e水由导管运输,A错误。
B.晚上没有光照,植物不进行C光合作用,不制造有机物,但A呼吸作用和B蒸腾作用时刻进行,B错误。
C.晚上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适当升温可增强A呼吸作用,消耗更多有机物,降低作物产量,C错误。
D.剪些枝叶可以减少植物的蒸腾面积,从而降低B蒸腾作用。傍晚移植可以利用一天中较低的温度和较弱的光照条件来减少植物的B蒸腾作用失水。这两个措施都有利于植物在移植后的成活,D正确。
故选D。
25.(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时,实验不需进行暗处理,也不用检验淀粉的产生
B.“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内”蜡烛熄灭,说明种子萌发产生了二氧化碳
C.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中,适温条件组是实验组,低温条件组是对照组
D.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时,看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相同的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细胞的分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及探究实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探究
【分析】不同的生物学实验现象与结论需结合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逐一分析。
【详解】A.验证金鱼藻光下产氧的实验只需检测是否产生氧气,无需暗处理,也不涉及淀粉检测,故A符合题意。
B.蜡烛熄灭是因萌发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非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需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的实验中,适温组为自然条件下的常态,应为对照组,低温组为实验变量下的实验组,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不同,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资阳市积极探索如何在保护耕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在生产实践中,下列措施与目的不一致的是( )
A.大雨过后,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农作物根的呼吸作用
B.采收后的玉米要及时晾晒是为了降低玉米粒的呼吸作用
C.移栽树苗时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提高树苗的蒸腾作用
D.适当调整作物种植密度,以增加叶片受光面积,促进光合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蒸腾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进行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蒸腾作用越旺盛,光照越弱,蒸腾作用越弱。
【详解】A.大雨后排涝可增加土壤氧气,促进根的有氧呼吸,避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根系,故措施与目的一致,A正确。
B.晾晒玉米粒可减少水分,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延长保存时间,故措施与目的一致,B正确。
C.移栽时去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流失,而非提高蒸腾作用,故措施与目的矛盾,C错误。
D.合理密植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光合作用效率,故措施与目的一致,D正确。
故选C。
27.(2025·安徽·中考真题)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中促进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田间管理时,中耕松土 B.储藏粮食时,保持干燥
C.果蔬保存时,保持低温 D.种子收获后,及时晾晒
【答案】A
【知识点】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参与,促进呼吸作用的措施包括增加氧气供应、适宜温度等;抑制呼吸作用的措施包括低温、干燥、低氧等。
【详解】A.中耕松土可增加土壤氧气,促进根细胞呼吸,故A符合题意。
B.干燥抑制种子呼吸以减少消耗,故B不符合题意。
C.低温降低酶活性,抑制果蔬呼吸,故C不符合题意。
D.晾晒减少种子水分,抑制呼吸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2025·重庆·中考真题)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 )
A.吸收二氧化碳 B.吸收光能
C.制造有机物 D.蒸腾水分
【答案】A
【知识点】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分析】碳中和要求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与排放量相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详解】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直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故A符合题意。
B.吸收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但并非直接实现碳中和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有机物的合成是光合作用的结果,但题干强调“吸收量”,故C不符合题意。
D.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出去的过程,与植物水分代谢相关,与二氧化碳吸收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空间站迎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如刺梨。科研人员将神舟十五号飞船带回的28.2克刺梨种子进行培育,基本流程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梨幼苗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 分不开的。
(2)刺梨幼苗生长发育需要的水是由输导组织中的 运输来的。幼苗细胞中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是 。
(3)528株刺梨幼苗中,首次出现2株全株无刺的个体,这种个体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中称为 (填“遗传”或“变异”)。
(4)通过扦插繁育刺梨,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答案】(1)分化
(2) 导管 叶绿体
(3)变异
(4)无性
【知识点】细胞分化、导管的特点及功能、植物的无性生殖、变异的概念及实例
【分析】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详解】(1)植物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进而构成器官和植物体。所以刺梨幼苗由小长大,也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密切相关。
(2)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包括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刺梨幼苗生长发育需要的水是由输导组织中的导管运输来的。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因此幼苗细胞中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
(3)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528株刺梨幼苗都是由神舟十五号飞船带回的28.2克刺梨种子培育而来,首次出现2株全株无刺的个体,这种个体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中称为变异。
(4)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通过扦插繁育刺梨,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30.(2025·广西·中考真题)广西青梅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广西青梅的成年树木生长良好,但幼苗较难正常生长为成年树,导致它的繁衍受到严重限制。科研人员对广西青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叶片结构和生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广西青梅光合作用能力较强的生长发育阶段是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 运输至植物体各处。
(2)广西青梅植株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 ,其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用于蒸腾作用。与成年期相比,幼年期的广西青梅蒸腾作用较弱,据图分析,原因是 。
(3)自然状态下,由于广西青梅成年树木与其他乔木树种对广西青梅幼苗过度遮阴,导致幼苗无法正常生长。为保证广西青梅幼苗正常生长,可采取的措施有 。
【答案】(1) 成年期 筛管
(2) 根 幼年期叶片气孔密度较低、面积较小
(3)合理密植/将幼苗栽种至光照充足的地方
【知识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详解】(1)观察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广西青梅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光合速率有所不同。其中,成年期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叶绿素含量相对值明显高于幼年期),说明成年期的广西青梅光合作用能力较强。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会通过筛管(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这一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被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以供利用或储存。
(2)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尖的成熟区有着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并不直接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而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这个过程叫做蒸腾作用。与成年期相比,幼年期的广西青梅蒸腾作用较弱,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主要是因为幼年期的叶片气孔密度较低、单个气孔面积较小,导致水分散失的速率较慢。
(3)自然状态下,由于广西青梅成年树木与其他乔木树种对广西青梅幼苗的过度遮阴,幼苗无法接受到足够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无法正常生长。为了保证广西青梅幼苗的正常生长,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幼苗的光照强度,如合理密植,避免树木之间过于密集而相互遮挡阳光;或者将幼苗栽种至光照充足的地方,使其能够接受到足够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31.(2025·甘肃天水·中考真题)番茄富含维生素C,既可生食也可熟食。下图为一株盆栽番茄,A、B分别代表番茄某一生理活动吸入和放出的气体,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若A代表二氧化碳,则B表示的气体是 ,该生理活动为 作用。
(2)气体可通过叶片表面的 进入叶片内部。
(3)将盆栽番茄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移至光下照射数小时,摘下该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该叶片未遮光部分将 ,遮光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差异说明 。
【答案】(1) 氧气 光合
(2)气孔
(3) 变蓝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知识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氧气和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A表示植物吸收的气体,B表示植物释放的气体。
【详解】(1)若A代表二氧化碳,则B表示的气体是氧气,此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体的门户,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等都可以从气孔进出。
(3)将盆栽番茄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遮光和未遮光形成对照,若叶片未遮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得出结论: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2.(2025·四川凉山·中考真题)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阳光玫瑰”葡萄的果肉鲜脆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易于储存和运输,深受果农的青睐。为帮助果农提高葡萄的产量,技术人员对葡萄种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大棚中安装了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1)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图2),图3为大棚内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葡萄种植过程中要给葡萄浇水、施肥,施肥主要是给葡萄的生长提供 ,此营养物质主要依靠根尖的 区吸收。
(2)“阳光玫瑰”葡萄的果肉鲜脆多汁,新鲜果实一般需要冷藏保存,其目的是减弱果肉的 作用。
(3)图3中BD段表示葡萄的光合作用强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4)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一旦降低,则 ,从而提高“阳光玫瑰”的产量。(提示:用图1和图2来回答)
【答案】(1) 无机盐 成熟
(2)呼吸
(3)大于
(4)仪器自动启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图2装置启动)
【知识点】根尖的结构、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图3中AB和DE段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BD段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
【详解】(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此在葡萄种植过程中要给葡萄浇水、施肥,施肥主要是给葡萄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此营养物质主要依靠根尖的成熟区吸收。
(2)低温能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新鲜葡萄果实放在冷藏条件下保存,目的是减弱果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延长保存时间。
(3)在BD段,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即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4)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一旦降低,则仪器自动启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提高“阳光玫瑰”的产量。
33.(2025·山西·中考真题)甜瓜培育与引种
新疆的瓜田里,有一种被称为“老汉瓜”的甜瓜,口感软糯,甘甜多汁。它的缺点是皮薄如纸,不易储运。科研人员通过杂交技术选育出新品种,在保持风味的同时,将瓜皮硬度提升了,成功解决储运难题,以科技之力助农兴农。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图中标号)
(1)科研人员培育甜瓜新品种时,进行人工授粉,将雄花的花粉涂抹在雌花的[②] 上。受精后,[③]中的 发育为种子。
(2)甜瓜果实中的[④]主要是 组织,其中的有机物通过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输而来。
(3)甜瓜果实的厚皮和薄皮是一对 ,科研人员选择果皮厚度不同的甜瓜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这一技术利用了 的多样性。
(4)甲、乙两地果农将甜瓜新品种引种到当地,在甜瓜的生长季节,两地的主要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 降水量 光照条件 白天平均气温/℃ 夜间平均气温/℃
甲地 基本相同且适宜 33 22
乙地 33 12
若甲、乙两地果农采用相同的方法栽培甜瓜,你认为 (选填:“甲地”或“乙地”)种植的甜瓜含糖量更高,请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
(5)农业害虫会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有人提出通过大量喷洒农药的方式防治害虫,这样做的危害是 (任答其一即可)。请你提出一条防治害虫的其他措施: (任答其一即可)。
【答案】(1) 柱头 胚珠
(2) 薄壁 筛管
(3) 相对性状 基因/遗传
(4) 乙地 甲、乙两地白天平均气温相同,甜瓜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基本相同。而乙地夜间平均气温低于甲地,甜瓜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较少,所以乙地甜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多,含糖量更高。
(5) 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误杀害虫的天敌 引入害虫天敌;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利用害虫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
【知识点】传粉及其方式、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果实是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花瓣,②柱头,③子房,④果皮。
【详解】(1)人工授粉时,需将雄花花粉涂抹在雌花的②柱头上,因为柱头是雌蕊接受花粉的结构。受精后,③子房中的胚珠会发育为种子,这是植物生殖发育的基本规律,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2)甜瓜果实中的④是果肉部分,属于果皮,主要为薄壁组织,功能是储存营养物质。植物体内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3)甜瓜果实的厚皮和薄皮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科研人员选择不同果皮厚度的甜瓜杂交,利用的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为遗传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
(4)甲乙两地白天平均气温均为33℃,在相同光照、土壤、降水条件下,甜瓜光合作用强度相近,制造的有机物(如淀粉等,后续可转化为糖分)量基本一致。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其强度受温度影响。夜间甲地平均气温22℃,乙地12℃,乙地温度更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作用相关酶活性越低,呼吸作用越弱,消耗的有机物越少。所以乙地甜瓜积累的有机物(糖分)更多,含糖量更高。
(5)大量喷农药,农药会进入土壤、水体等,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农药,人食用后影响健康;还可能误杀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利用生态关系,引入害虫的天敌(如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环保且可持续;物理防治如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害虫,直接减少害虫数量;利用害虫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降低繁殖率。
36.(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公园中绿树成荫,空气清洁湿润,氧气充足,不少市民会在清晨到公园散步、慢跑。可是,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对身体不利。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此产生兴趣,进行如下探究(图一植物已进行暗处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同一株银边天竺葵上大小、长势相似的叶子设计图一所示装置。
(1)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两侧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 (填图一中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将图一中透明塑料袋内的叶片取下,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而银边部分不变蓝。由此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探究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又用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公园测定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图二所示的曲线,图三表示叶片内进行的生理活动。
(3)图二中6~18时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 作用的强度大于 作用的强度。(填图三中字母)
(4)图三中的水蒸气是通过叶片上的 散失的。(填结构名称)
【答案】(1)A
(2)叶绿体
(3) C A
(4)气孔
【知识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探究、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气孔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图三中A是呼吸作用;B是蒸腾作用;C是光合作用。
【详解】(1)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图一中A装置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在有光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及时被吸收,所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2)绿色部分具有叶绿体,银边部分无叶绿体,该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叶绿体,根据实验结果: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而银边部分不变蓝。由此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图二中6~18点二氧化碳浓度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C光合作用的结果。此时段,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A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
(4)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图三中的水蒸气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
37.(2025·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相关知识后,尝试用水培的方法培育花生。下表是他们实验过程中的部分记录:
时间 操作 现象
4月5日 把花生种子浸泡在水中 种子吸水膨胀,种皮变软
4月6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继续膨胀,种皮开始破裂
4月7日 9:00给花生种子换水 种子尖端冒出“小白点”
4月8日 将浸泡后的花生种子平均分成A、B、C三组,每组20粒。将每粒种子固定在格子里,尖端朝下浸在水中(如图所示)
…… 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生长情况 ……

(1)观察发现A、B、C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一现象说明:花生种子的萌发与 无关。
(2)一段时间后,3组种子都长出了叶片。A组叶片为绿色,B、C组叶片为黄白色。根据该现象同学们联想到“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经过 脱色后的叶片呈黄白色,据此推测B、C组的叶片应该缺少 。
(3)有同学疑惑:难道叶片中该物质的合成与光照有关?于是他们将遮光处理的两组中的 组取出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发现B组叶片变为绿色,C组叶片仍为黄白色。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光照/阳光(合理即可)
(2) 酒精 叶绿素
(3) B 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有关/光照促进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及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分析】(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①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目的是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实验前储存的。②选叶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这样做形成见光和不见光的对照,变量是光照。③光照: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④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⑤漂洗加碘: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碘液遇淀粉变蓝,以此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⑥观察现象: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详解】(1)A组有光照,B、C组遮光,无光照,三组种子都萌发,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光照有无不影响花生种子萌发,即花生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
(2)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脱去叶绿素,使叶片脱色后呈黄白色,便于后续观察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
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A组有光叶片为绿色,能正常合成叶绿素;B、C组无光叶片为黄白色,推测是缺乏叶绿素,因为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等条件有关,B、C组遮光处理可能影响了叶绿素合成。
(3)要探究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是否有关,变量是光,需对遮光的两组(B、C)进行变量处理,可以将B组取出放在阳光下,与C组形成对照,C组继续遮光。
两天后,B组见光后叶片变为绿色,说明有叶绿素合成;C组仍为黄白色,无叶绿素合成,由此得出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有关的结论(合理即可)。
38.(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两个探究植物生理活动的实验,实验一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相关操作,实验二在A、B密闭透明装置内进行对照实验。两个实验都在光照、温度等适宜的环境中进行。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光照前,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两个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
(2)实验一,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滴碘液不变蓝,未遮盖的部分滴碘液变蓝,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说明了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实验二, A、B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其变量是 ;A、B装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应是相同且适量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是 瓶(填“A”或“B”)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
【答案】(1) 运走或耗尽叶中原有的淀粉 叶绿素
(2) 淀粉 光
(3) 二氧化碳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将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是为了让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或转运。这样在后续实验中,若检测到淀粉,则说明是光照下新制造的,避免原有有机物干扰实验结果。
使用酒精隔水加热叶片,是因为叶绿素能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通过水浴加热(避免酒精直接受热燃烧),酒精可以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脱去绿色,便于后续染色观察。
(2)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受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遮光部分不变蓝,受光部分变蓝,这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同时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而清水不会,该实验中除了二氧化碳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故变量是二氧化碳。
对照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避免实验偶然性。故A、B装置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量应是相同且适量的,目的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A瓶的氢氧化钠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得植株缺少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淀粉,遇到碘会变蓝;B瓶仍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会变蓝,故实验结果事B瓶中的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
39.(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某生物研究社团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开展了“利用光合作用绘制熊猫画”的趣味实验,部分操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两种材料剪出两张相同的熊猫卡片,将卡片固定在叶片的正反两面,移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②将天竺葵植株放在黑暗处24小时。 ③将叶片漂洗后用碘液染色,观察叶片上的熊猫画呈现情况。 ④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利用酒精将叶片绿色褪去。
(1)操作①~④的正确顺序是 。
(2)操作②将天竺葵进行黑暗处理的目的是 。
(3)操作④的装置中,盛装酒精的容器是 (填字母)。
(4)操作③染色后,该叶片的 (填“a”或“b”)区域变蓝,而 (填“a”或“b”)区域不变蓝,从而呈现出熊猫轮廓。
(5)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熊猫画,则说明了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1)②①④③
(2)消耗叶片原有淀粉,避免干扰实验
(3)d
(4) b a
(5)光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染色、观察。
【详解】(1)由分析可知,操作①~④的正确顺序是②将天竺葵植株放在黑暗处24小时;①用两种材料剪出两张相同的熊猫卡片,将卡片固定在叶片的正反两面,移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④剪下遮光处理的叶片,利用酒精将叶片绿色褪去;③将叶片漂洗后用碘液染色,观察叶片上的熊猫画呈现情况。
(2)暗处理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同时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自身储存的淀粉,这样能消耗或转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叶绿素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用酒精脱色可避免叶绿素颜色对后续淀粉遇碘变蓝现象观察的干扰。直接加热酒精容易发生爆炸,因此操作④的装置中,应该水浴加热酒精,所以盛装酒精的容器是d。
(4)操作③染色后,该叶片的b区域变蓝,而a区域不变蓝,原因是a区域遮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淀粉,从而呈现出熊猫轮廓。
(5)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熊猫画,则说明了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40.(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在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碳可以在生物圈的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之间反复循环。
(1)下列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有 (填写序号)。
① 藻类的光合作用②细菌、真菌等分解有机物③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④动物的呼吸作用
⑤ 苔藓植物的遗体堆积后形成泥炭⑥植树造林⑦ 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沉积海底
(2)大气中近90%的氧气是由藻类产生的,藻类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吗?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水绵进行了相关探究,如下:
甲组 乙组 丙组
处理方式 向三组锥形瓶中各加入50mL一定浓度的BTB水溶液,并通 入等量的二氧化碳,至溶液的颜色由蓝色转变为绿色
适量水绵 无水绵 适量水绵
光照 光照 黑暗
现象 由绿色逐渐变为蓝色 仍为绿色 ?
注:BTB水溶液呈蓝色,随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逐渐由蓝色变为绿色,再变为黄色
① 观察三组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推测丙组的现象是 ,请分析原因 。
② 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
③ 取甲、丙两组的水绵分别制成临时装片,用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中能够发现蓝色小颗粒的是 组,说明 。
④本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将 ,从而将碳储存起来。
(3)硅藻、绿藻、甲藻等微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累积油脂,利用微藻的这一特点助力碳中和,你的建议是 。
【答案】(1)①⑤⑥⑦
(2)
由绿色变为黄色
水绵在黑暗条件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导致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水绵在光照条件下能吸收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3)
大规模培养微藻,利用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油脂储存,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同时开发为生物燃料(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和措施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是生物圈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重要环节。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详解】(1)①藻类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因此,藻类的光合作用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①符合题意;
②细菌、真菌等分解有机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作为代谢产物。因此,这个过程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②不符合题意;
③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烧过程中,碳元素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③不符合题意;
④动物的呼吸作用: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此,动物的呼吸作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④不符合题意;
⑤苔藓植物的遗体堆积后形成泥炭:苔藓植物的遗体在堆积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分解作用,可以形成泥炭。这个过程有助于将碳元素固定在泥炭中,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⑤符合题意;
⑥植树造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加碳汇,⑥符合题意;
⑦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沉积海底: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与海水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钙等碳酸盐矿物,沉积在海底。这个过程有助于将碳元素固定在海底沉积物中,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⑦符合题意。
故选①⑤⑥⑦。
(2)①:水绵在黑暗条件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导致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多,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
②:甲组中水绵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溶液由绿色逐渐变为蓝色,乙组与之形成对照,说明水绵在光照条件下能吸收二氧化碳。
③:甲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因此,用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中能够发现蓝色小颗粒的是甲组。说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④综上所述,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蛙化为有机物储存在藻类体内。
(3)大规模培养微藻,利用其光合作用累积油脂,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同时开发为生物燃料(合理即可)
考点4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1.(2025·湖北·中考真题)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同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1)如图1所示,植物可通过① 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各种生物又可通过② 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稳定。但19世纪以来,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引发全球变暖。请结合图1和图2分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2)为实现“双碳”目标,增加碳汇(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是重要途径。
①在下表的三种生态系统中,碳汇最强的是 ,原因是 。
生态系统类型 过去40年我国部分陆地年均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量(百万吨)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10 2011~2020
森林 293.0 236.1 610.9 947.8
荒漠 2.9 1.1 1.1 1.5
湿地 35.9 40.7 44.4 41.4
②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众多鱼类的产卵场和多种鸟类的栖息地。某地红树林的面积因人类活动而不断缩减,当地政府计划开展“红树林修复+风能发电”项目,以恢复红树林面积,增加碳汇,实现区域碳中和。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混合种植本地红树林植物品种、本地耐盐草本植物,选用小型低噪音风力发电机分散布局在潮间带边缘。
方案二:大面积种植生长迅速的国外红树林植物新品种,并在红树林外围安装大型风力发电机。
你认为方案 更优,理由是 (答出1条即可)。
(3)节能减排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湖北武汉倡导市民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扫码乘坐公交车等,积累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通过哪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答出1条即可)。
【答案】(1) 光合 呼吸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而森林等植被的破坏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从而引发全球变暖
(2) 森林 从表格数据可知,森林在过去40年吸收并储存的二氧化碳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2001-2020年期间,吸收量大幅上升。 一 方案一混合种植本地红树林植物品种和本地耐盐草本植物,本地植物更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高,能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选用小型低噪音风力发电机分散布局在潮间带边缘,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鸟类等生物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而方案二大面积种植生长迅速的国外红树林植物新品种,可能会因新品种对当地环境不适应而难以存活,或者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在红树林外围安装大型风力发电机,可能会对红树林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干扰,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鸟类的栖息地。
(3)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随手关灯、关电器,节约用电;使用环保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实质、呼吸作用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和措施
【分析】(1)图1中,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呼吸作用,③表示捕食,④分解作用。
(2)碳循环指碳元素在地球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之间交换、循环的过程。绿色植物光合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生物呼吸、分解及人类活动等又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同时还涉及海洋与大气的碳交换、岩石圈碳的长期贮存与释放。
(3)低碳生活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通过节能(如随手关灯)、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行)、减少浪费(如节约用纸、拒绝一次性用品)等,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助力“双碳”目标,守护生态。
【详解】(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所以植物可通过①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各种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各种生物又可通过②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稳定。
从图1可以看出,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同时森林被砍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从图2能明显看到,从19世纪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而森林等植被的破坏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从而引发全球变暖。
(2)从表格数据可知,森林在过去40年吸收并储存的二氧化碳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2001-2020年期间,吸收量大幅上升。例如2011-2020年森林年均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量达到947.8百万吨,远高于荒漠和湿地的吸收量,所以碳汇最强的是森林。
方案一更优。理由如下:方案一混合种植本地红树林植物品种和本地耐盐草本植物,本地植物更适应当地环境,成活率高,能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选用小型低噪音风力发电机分散布局在潮间带边缘,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及生活在其中的鱼类、鸟类等生物的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而方案二大面积种植生长迅速的国外红树林植物新品种,可能会因新品种对当地环境不适应而难以存活,或者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在红树林外围安装大型风力发电机,可能会对红树林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干扰,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鸟类的栖息地。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比如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随手关灯、关电器,节约用电;使用环保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等。
42.(2025·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杨树是城市常见的绿化植物,不仅可以遮阴,还可以净化空气。目前,①杨树品种主要有小青杨、银中杨和毛白杨等。②据统计,每棵壮年毛白杨,平均每年吸收172公斤二氧化碳,释放125公斤氧气。
杨树雌株在果实成熟后裂开飘絮,气温升高、光照充足和空气湿度小等都有利于杨絮的飘散。为治理杨絮造成的空气污染,减少飘絮,③可将不产生飘絮的雄株嫁接到雌株上;也可以给树木注射抑制剂,抑制花的形成。2024年,更多三倍体雄株毛白杨陆续投入使用,既能满足绿化需求,又能减轻飘絮对空气的污染。
(1)材料中划线部分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 的多样性。
(2)材料中划线部分②体现了植物在生物圈中维持 平衡。
(3)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杨树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植物,请写出一条影响杨树飘絮的环境条件 。
(4)材料中划线部分③提及到杨树的生殖方式为 生殖。
(5)材料中抑制剂应注入树干中的 组织。
(6)夏季,杨树不仅能为人们遮阴,还能通过 作用,使周围环境变得更加凉爽。
【答案】(1)基因/遗传
(2)碳氧
(3) 被子 气温、光照、空气湿度
(4)无性
(5)输导
(6)蒸腾
【知识点】被子植物、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植物的无性生殖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稳定。
【详解】(1)材料中划线部分①提到的小青杨、银中杨和毛白杨等杨树品种,是同一物种下的不同品种,这主要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2)划线部分②指出每棵壮年毛白杨平均每年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体现了植物在生物圈中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描述,杨树通过种子繁殖,且果实成熟后会裂开飘絮,这是被子植物的特征。因此,杨树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影响杨树飘絮的环境条件在材料中有明确提及,包括气温升高、光照充足和空气湿度小等。故气温、光照、空气湿度都是影响杨树飘絮的环境条件。
(4)划线部分③中提到的将不产生飘絮的雄株嫁接到雌株上的方法,属于无性繁殖中的嫁接技术。这种方法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快速繁殖新品种。
(5)抑制剂应注入树干中的输导组织。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负责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组织,通过注入抑制剂到输导组织中,可以使其随着植物的输导组织到达作用部位,从而发挥抑制作用。
(6)夏季,杨树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的水蒸气,这不仅能够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防止过热,还能增加周围环境的湿度,使周围环境变得更加凉爽。
考点5 栽培一种植物,探究所需的条件
43.(2025·福建·中考真题)某校开展主题为“用微型盆景装饰我的生活”项目式学习。以下为部分活动任务。
(1)任务一:微型盆景植物的扦插
①裁去叶片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 。
②扦插前对插条进行消毒,目的是 。
③植物扦插繁殖后代的方式属于 。
(2)任务二:探究空气湿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将插条分别置于不同空气湿度的环境中进行扦插,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指标组别 空气湿度/% 插条数量/枝 生根的插条数量/枝
第 1 组 50
第 2 组 70
第 3 组 90
①小福设计以上实验记录表,一段时间后,需观察并记录的指标是 。
②影响插条生根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种即可)
(3)任务三:微型盆景的展示与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水平 小福的得分
植株长势 旺盛较旺盛稀疏 4分
配盆 协调较协调杂乱 2分
造型 美观较美观普通 3分
注:8~10分为优秀;6~7分为良好;其余为合格。
从评价维度与评价水平分析,小福的作品被评为优秀的依据是 。
【答案】(1) 减少蒸腾作用 杀死插条表面的微生物 无性生殖
(2) 生根的插条数量 温度
(3)植株长势旺盛、配盆较协调、造型美观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植物的无性生殖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①植物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裁去叶片的一部分可以减少叶片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水分的散失,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故裁去叶片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②消毒可以杀死插条表面可能存在的病菌,避免插条在扦插过程中因病菌感染而腐烂,影响扦插的成活。故扦插前对插条进行消毒,目的是防止插条感染病菌。
③扦插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茎、叶等)进行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空气湿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所以需要观察并记录不同空气湿度环境下生根的插条数量,以此来分析空气湿度与插条生根之间的关系。
②除了空气湿度外,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插条的生根。例如,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插条的生理活动,促进生根;适当的光照可以提供能量,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布,从而影响生根。
(3)从评价维度与评价水平分析,小福的作品被评为优秀的依据是:植株长势得4分(旺盛),配盆得2分(较协调),造型得3分(较美观),总得分是4+2+3=9分,8 10分为优秀,所以小福的作品被评为优秀。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