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生物与环境(全国通用)(第01期)(含答案)【好题汇编】2025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2 生物与环境(全国通用)(第01期)(含答案)【好题汇编】2025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生物与环境
考点概览 考点01 生态系统 考点02 生态安全
考点1 生态系统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王安石根据养蚕的情景写出了“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的诗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蚕与桑的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
2.蚕吐丝结茧后进入的发育时期是(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3.(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诗中影响果实品质的生态因素是(  )
A.氧气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4.(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其根系深30~40厘米,可增加盐碱地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土壤变肥沃,这体现了(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5.(2025·陕西·中考真题)大棚种植农作物时,常常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增施“气肥” D.使种植密度达到最大
6.(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经过三代人的治理,八步沙林场已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当年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如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这说明( )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7.(2025·河北·中考真题)“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下图为河北博物院珍藏的文物——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该文物造型是一只威猛的虎咬着一只鹿,呈现出虎与鹿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共生
8.(2025·山东枣庄·中考真题)蛇、蟾蜍等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导致其冬眠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土壤 C.水分 D.温度
9.(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儿,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儿又吃昆虫;这些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生物与环境是个统一整体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3条
C.大量捕鸟有利于狐的数量增加
D.该草原中的鸟和鹰是竞争关系
10.(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入侵生物豚草常与本地植物鬼针草混生在一起。某学习小组模拟不同pH值的酸雨环境对豚草和鬼针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pH值越小,豚草与鬼针草的株高差距越明显,说明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
B.酸雨pH值越小,对鬼针草株高的影响越显著,体现环境能影响生物
C.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存,也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
D.混生的豚草与鬼针草存在竞争关系,酸雨pH值越小,竞争越激烈
11.(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科学家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这个生态系统分析错误的是( )
A.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金鱼藻→斑马鱼→微生物
C.微生物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太空失重是影响斑马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12.(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B.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13.(2025·山西·中考真题)观察下图中猫和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可推测( )
①猫双眼的位置更有利于它捕捉猎物
②兔双眼的位置更有利于它躲避敌害
③猫和兔是同一物种但没有共同祖先
④猫和兔双眼位置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5·湖北·中考真题)某两性花植物的花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育为雌花。科研人员探究了温度和光照时长对该植物雌花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量指标 实验处理
低温短日照 低温长日照 高温短日照 高温长日照
雌花率(%) 59.83 55.67 15.50 13.83
在上述环境因素中,更有利于该植物雌花发育的是( )
A.高温 B.低温 C.短日照 D.长日照
15.(2025·湖南·中考真题)梭梭的根系连成片可阻挡风沙,减缓沙丘的流动。这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16.(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7.(2025·上海·中考真题)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对湿地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
B.定期对湿地的动植物种群进行监测
C.向湿地大规模排放工业废水
D.在湿地核心区域频繁举办大型观光活动
18.(2025·陕西·中考真题)如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蛇所在的食物链有3条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并沿食物链传递
C.若污染,水稻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D.小龙虾过度繁殖,会影响青蛙的数量
(2025·福建·中考真题)长江流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长江江豚、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完成下面小题
19.长江江豚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可判断其为(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20.下列关于下图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江豚属于分解者
B.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
C.浮游藻类与虾为竞争关系
D.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
21.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具有的特征是( )
A.无脊椎骨 B.用鳃呼吸
C.体表有鳞片 D.前肢变成翼
22.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实施长江禁渔计划 D.加强立法与宣传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后,某生物研究社团的同学按照以下步骤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细沙;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细沙中,将绿萍放在水面;
第三步:静置24小时后,放入适量螺蛳、黑壳虾、孔雀鱼(注:孔雀鱼为杂食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是22~28℃);
第四步:密封瓶口,并持续观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3.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有(  )
①绿萍②黑壳虾③孔雀鱼④螺蛳⑤金鱼藻
A.①④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4.为了能较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稳定,应将生态瓶放置在(  )
A.温暖明亮处 B.温暖黑暗处
C.低温明亮处 D.低温黑暗处
25.其他社团的同学对该生态瓶进行了评价,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容器无色透明,有利于其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所选动植物间有捕食关系,能量可在生物成分间流动
C.容器未装满水,保留部分空气有利于瓶内生物的生存
D.这个生态瓶不完整,因为缺少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26.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该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孔雀鱼出现浮头现象(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于是他们另取3个透明玻璃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态瓶编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溶解氧含量(毫克/升)
水质 金鱼藻数(枝) 孔雀鱼数(条) 光照
①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
② 池塘水 6 3 散射光 8.6
③ 池塘水 9 3 ? 8.0
A.①号瓶应改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
B.③号瓶的光照条件应设置为黑暗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数目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D.实验表明,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
27.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生态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种类较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B.缺乏分解者,物质循环效率低
C.生产者光合作用弱,氧气供应不稳定
D.空间封闭狭小,空气不能流通
28.(2025·河北·中考真题)河北赤城进行生态修复,让荒山披绿,金雕在此筑巢、育雏,该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雕体温不恒定
B.捕杀金雕属于违法行为
C.金雕长骨中空,充满空气
D.生态修复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考点2 生态安全
29.(2025·广西·中考真题)海洋牧场建设是我国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某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内,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如图1),放流海洋生物,构建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该示范区的浮游藻类密度增大,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海水中氧浓度增高。图2表示该示范区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该示范区中的人工鱼礁属于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 (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
(2)图2所示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底栖肉食性鱼类以 为食。
(3)与建设前相比,该示范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变 。
(4)请从氧气产生和消耗的角度,分析示范区建设后海水中氧浓度增高的原因 。
30.(2025·河北·中考真题)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甲虫取食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和嫩茎,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是马铃薯毁灭性害虫,防治难度大。下图为防治过程中马铃薯田能量流动部分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自 。这些有机物不仅供自身需要,还能作为动物的食物来源,马铃薯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产者”或“消费者”)。
(2)马铃薯甲虫取食马铃薯叶片,叶片中的 和能量流入马铃薯甲虫体内。马铃薯甲虫获得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随遗体、遗物等流向分解者,作为分解者的生物主要是 。
(3)胡蜂和盲蝽以马铃薯甲虫的卵及幼虫为食。经安全评估,农业技术人员将胡蜂和盲蝽适当引入马铃薯田,用于马铃薯甲虫防治。写出该农田中防治马铃薯甲虫的一条食物链 。
(4)上述措施通过科学调控生物因素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再提出一条通过调控非生物因素提高产量的生产措施 。
31.(2025·辽宁·中考真题)甜蜜素是一种甜味剂。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吗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步骤一:选择60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雄性黑腹果蝇,随机均分为 A、B两组。A组未加甜蜜素,B组加甜蜜素,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7天。
步骤二:将A、B两组果蝇分别转移到培养管A 组、B组中,为方便计数,每组果蝇均分到两支培养管里。在距管底6厘米处做标记(如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

步骤三:实验开始前,轻弹管壁,使果蝇全部落入管底,记录10秒内通过标记线的果蝇数量(爬过标记线的果蝇运动能力强)。
步骤四:将步骤三重复操作4次,每次间隔2分钟。
步骤五:分别计算A、B两组5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A组 B组
果蝇过线平均数(只) 27 14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设置A组和B组的目的是形成 。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食用甜蜜素的雄性黑腹果蝇运动能力 (填“低于”或“高于”)未食用甜蜜素的雄性黑腹果蝇运动能力。
32.(2025·福建·中考真题)土壤盐碱化是农业面临的重大难题,种植耐盐碱植物可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甜高粱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为研究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 成熟期茎秆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农田分成5组,用5种不同含量的盐进行处理(如下表),以①组为对照,每组40株。该试验田采用人工播种,统一管理。成熟期取样,测定不同盐含量条件下的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结果见图1、图2。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盐含量/(g· kg-1) 1.02 2.15 2.50 3.00 4.59
(1)实验中“减少偶然性”的措施是 。
(2)随着土壤盐含量的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的变化趋势是 。
(3)结合图1 和图2,综合分析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茎杆生长的抑制情况: 。
(4)实验结果表明,第[ ]组的土壤盐含量最适宜种植甜高粱。该盐含量的土壤不适合种植大豆,理由是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生物与环境
考点概览 考点01 生态系统 考点02 生态安全
考点1 生态系统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王安石根据养蚕的情景写出了“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的诗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蚕与桑的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
2.蚕吐丝结茧后进入的发育时期是(  )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答案】1.A 2.C
【知识点】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完全变态发育及实例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
1.A.蚕以桑叶为食,属于典型的捕食关系,故A正确。
B.竞争指两种生物争夺相同资源,故B错误。
C.共生指双方互利,但桑树未从蚕获益,故C错误。
D.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养分,维持生活,蚕未长期依附桑树且未直接危害桑树生存,故D错误。
故选A。
2.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成虫显著不同,这种发育方式叫完全变态发育,由卵孵化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停止取食,吐丝,将身体围绕起来结茧化蛹,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诗中影响果实品质的生态因素是(  )
A.氧气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诗句中“向阳”与“背阴”形成对比,说明光照条件的差异影响了果实品质。
【详解】A.氧气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必需物质,但诗句未体现氧气差异对果实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向阳”和“背阴”直接体现光照条件不同,充足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糖分,提高果实品质,故B符合题意。
C.水分影响植物生长,但诗句未涉及水分差异,故C不符合题意。
D.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但诗句未强调土壤差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其根系深30~40厘米,可增加盐碱地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土壤变肥沃,这体现了(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相互影响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题目中“海水稻”通过根系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主动影响。
【详解】A.“环境影响生物”指环境因素制约生物生存(如光照、温度等),而题干强调海水稻改变土壤,故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影响环境”指生物活动导致环境变化,海水稻使土壤变肥沃正是生物影响环境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
C.“生物依赖环境”强调生物生存需适应环境(如鱼依赖水),但题干未体现依赖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相互影响”指不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题干未涉及其他生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5·陕西·中考真题)大棚种植农作物时,常常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B.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适当增施“气肥” D.使种植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 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详解】A.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降低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因为呼吸作用会分解有机物,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就会减少,从而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多,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故A正确。
B.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适当延长光照时间,能使植物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故B正确。
C.“气肥”通常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施“气肥”,即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以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促进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故C正确。
D.种植密度达到最大时,植物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光照的吸收,导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同时,植物之间会争夺水分、养分等资源,通风条件也会变差,影响二氧化碳的供应,这些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反而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故D错误。
故选D。
6.(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经过三代人的治理,八步沙林场已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当年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如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这说明( )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题目描述八步沙林场通过治理由荒漠变为绿洲,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详解】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指环境因素改变生物的特征或分布,但题目强调生物活动改变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环境能够适应生物的说法错误,环境是被动的一方,无法主动适应生物。
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人类植树造林使荒漠变绿洲,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符合题意。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指生物通过特征适应环境,如骆驼耐旱,与题意中改变环境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5·河北·中考真题)“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下图为河北博物院珍藏的文物——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该文物造型是一只威猛的虎咬着一只鹿,呈现出虎与鹿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捕食 C.竞争 D.共生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例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通常表现为一种生物捕杀、吞食另一种生物。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比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水分等。
(4)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固氮,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详解】A.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直接捕杀寄主生物,而是依靠寄主体内的营养生存,虎咬鹿的行为不符合寄生的特点,A错误。
B.图中文物造型显示虎咬着鹿,这体现了虎以鹿为食,符合捕食关系中一种生物捕杀另一种生物的特征,所以虎与鹿之间是捕食关系,B正确。
C.竞争关系是生物之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虎和鹿之间不存在争夺相同资源或空间的这种表现,C错误。
D.共生关系是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虎咬鹿显然不是这种相互有利的关系,D错误。
故选B。
8.(2025·山东枣庄·中考真题)蛇、蟾蜍等动物有冬眠的习性,导致其冬眠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土壤 C.水分 D.温度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冬眠是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一种行为,主要受非生物因素影响。
【详解】A.空气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冬眠的主要原因并非空气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土壤可能影响栖息环境,但冬眠现象与温度直接相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水分对生物活动有影响,但冬眠主要由低温触发,故C不符合题意。
D.温度下降导致变温动物代谢减缓,必须通过冬眠维持生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5·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儿,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儿又吃昆虫;这些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原上的生物与环境是个统一整体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3条
C.大量捕鸟有利于狐的数量增加
D.该草原中的鸟和鹰是竞争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详解】A.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草原上的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故A正确。
B.题目中的食物链包括:草→食草籽鸟→鹰、草→食草籽鸟→狐、草→昆虫→食虫鸟→鹰、草→昆虫→食虫鸟→狐、草→杂食鸟→鹰、草→杂食鸟→狐等,数量超过3条,故B错误。
C.大量捕鸟会导致狐的食物减少,狐的数量随之减少,故C错误。
D.鹰捕食鸟,二者为捕食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0.(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入侵生物豚草常与本地植物鬼针草混生在一起。某学习小组模拟不同pH值的酸雨环境对豚草和鬼针草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pH值越小,豚草与鬼针草的株高差距越明显,说明豚草更适应酸性环境
B.酸雨pH值越小,对鬼针草株高的影响越显著,体现环境能影响生物
C.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存,也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
D.混生的豚草与鬼针草存在竞争关系,酸雨pH值越小,竞争越激烈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A.随pH降低,豚草株高与鬼针草的差距逐渐增大,说明豚草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受抑制更弱,即更适应酸性环境,A正确。
B.鬼针草株高随pH降低而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随酸性增强而增大,说明环境(酸雨)对鬼针草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符合“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物学观点,B正确。
C.酸雨可破坏植物叶片结构、抑制光合作用,甚至导致植物死亡;同时,酸雨污染水源、土壤后,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C正确。
D.酸雨导致鬼针草生长受抑制程度远大于豚草,随pH降低,鬼针草对资源的竞争力减弱,此时豚草可占据更多资源,两者的竞争压力反而可能减弱,而非“越激烈”,D错误。
故选D。
11.(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科学家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这个生态系统分析错误的是( )
A.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金鱼藻→斑马鱼→微生物
C.微生物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太空失重是影响斑马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食物链仅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详解】A.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金鱼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A正确。
B.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微生物),正确写法应为“金鱼藻→斑马鱼”,故B错误。
C.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故C正确。
D.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失重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斑马鱼生存,故D正确。
故选B。
12.(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B.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实验变量(温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原实验中,左右两侧的光照不同,干扰实验结果。
【详解】A.由于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此光照不应作为变量。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保持两侧环境阴暗可以消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
B.实验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温度作为变量,在两组两种存在差异。若两侧温度相同,就无法观察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了,B错误。
C.在实验设计中,为了保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需要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数量相同。因此,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不同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
D.湿度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确保除了温度以外的所有条件都保持一致。因此,左右两侧的湿度不同会引入额外的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错误。
故选A。
13.(2025·山西·中考真题)观察下图中猫和兔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根据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可推测( )
①猫双眼的位置更有利于它捕捉猎物
②兔双眼的位置更有利于它躲避敌害
③猫和兔是同一物种但没有共同祖先
④猫和兔双眼位置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用进废退学说与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自然界中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详解】①猫是肉食性动物,双眼位于头部前方,这种结构使猫具有较好的双目视觉,能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和距离,更有利于捕捉猎物 ,①正确。
②兔是草食性动物,双眼位于头部两侧,视野更开阔,便于发现周围的天敌,更有利于躲避敌害 ,②正确。
③猫和兔属于不同物种,但都是哺乳动物,由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长期进化而来 ,③错误。
④猫和兔双眼位置的不同是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④正确。
正确的是①②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5·湖北·中考真题)某两性花植物的花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育为雌花。科研人员探究了温度和光照时长对该植物雌花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量指标 实验处理
低温短日照 低温长日照 高温短日照 高温长日照
雌花率(%) 59.83 55.67 15.50 13.83
在上述环境因素中,更有利于该植物雌花发育的是( )
A.高温 B.低温 C.短日照 D.长日照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低温条件下的雌花率显著高于高温条件,而短日照条件下的雌花率略高于长日照条件。温度对雌花率的影响幅度远大于光照时长,因此低温是更关键的因素。
【详解】AB.在低温短日照和低温长日照两种处理下,雌花率分别为59.83%和55.67%。在高温短日照和高温长日照两种处理下,雌花率分别为15.50%和13.8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低温条件下的雌花率明显高于高温条件下的雌花率,说明低温更有利于该植物雌花的发育,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由表中数据可知,低温时,短日照(59.83)与长日照(55.67)的雌花率差值为4.16。高温时,短日照(15.50)与长日照(13.83)的雌花率差值为1.67,短日照虽能略微提高雌花率,但差异远小于温度的影响,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2025·湖南·中考真题)梭梭的根系连成片可阻挡风沙,减缓沙丘的流动。这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题目中梭梭的根系改变环境,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详解】A.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梭梭减缓沙丘流动,改变了原有环境,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A正确。
B.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题干并未体现,B错误。
C.生物依赖环境,指生物生存依赖外界环境资源,题干并未体现,C错误。
D.环境影响生物指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题干并未体现,D错误。
故选A。
16.(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范围有限,A不符合题意。
B.海洋生态系统虽覆盖广,但仅为生物圈的一部分,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同样属于局部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包含所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5·上海·中考真题)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对湿地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
B.定期对湿地的动植物种群进行监测
C.向湿地大规模排放工业废水
D.在湿地核心区域频繁举办大型观光活动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和措施、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生态系统的类型
【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其自我调节能力,而人为干扰会破坏这种稳定性。正确做法应减少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详解】A.对湿地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会直接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栖息地,A错误。
B.定期监测动植物种群可及时掌握生态动态,便于采取保护措施,B正确。
C.排放工业废水会污染湿地,破坏生态平衡,C错误。
D.核心区域频繁观光会加剧人为干扰,影响动植物生存,D错误。
故选B。
18.(2025·陕西·中考真题)如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蛇所在的食物链有3条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并沿食物链传递
C.若污染,水稻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D.小龙虾过度繁殖,会影响青蛙的数量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A.该题中蛇所在的食物链有:①水稻→鸟→蛇;②水稻→害虫→青蛙→蛇;③水稻→害虫→鸟→蛇,共3条食物链,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生物的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越多。环境若污染,蛇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C错误。
D.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2025·福建·中考真题)长江流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长江江豚、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完成下面小题
19.长江江豚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可判断其为(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20.下列关于下图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江豚属于分解者
B.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
C.浮游藻类与虾为竞争关系
D.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
21.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具有的特征是( )
A.无脊椎骨 B.用鳃呼吸
C.体表有鳞片 D.前肢变成翼
22.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实施长江禁渔计划 D.加强立法与宣传
【答案】19.D 20.B 21.D 22.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鸟类的主要特征及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19.长江江豚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这符合哺乳动物的特征,因此江豚属于哺乳类,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A.长江江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故A错误。
B.图中有浮游藻类→虾→长江江豚和浮游藻类→虾→鲈鱼→长江江豚两条食物链,故B正确。
C.浮游藻类与虾是捕食关系,故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D错误。
故选B。
21.黑脸琵琶属于鸟类,体内具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A.外来物种可能破坏本地生态平衡,挤压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生物多样性,故A符合题意。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故B不符合题意。
C.实施长江禁渔计划减少了人为捕捞对鱼类资源的破坏,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从而有效保护了江豚的栖息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加强立法与宣传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后,某生物研究社团的同学按照以下步骤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细沙;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细沙中,将绿萍放在水面;
第三步:静置24小时后,放入适量螺蛳、黑壳虾、孔雀鱼(注:孔雀鱼为杂食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是22~28℃);
第四步:密封瓶口,并持续观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3.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有(  )
①绿萍②黑壳虾③孔雀鱼④螺蛳⑤金鱼藻
A.①④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4.为了能较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稳定,应将生态瓶放置在(  )
A.温暖明亮处 B.温暖黑暗处
C.低温明亮处 D.低温黑暗处
25.其他社团的同学对该生态瓶进行了评价,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容器无色透明,有利于其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所选动植物间有捕食关系,能量可在生物成分间流动
C.容器未装满水,保留部分空气有利于瓶内生物的生存
D.这个生态瓶不完整,因为缺少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26.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该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孔雀鱼出现浮头现象(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于是他们另取3个透明玻璃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态瓶编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溶解氧含量(毫克/升)
水质 金鱼藻数(枝) 孔雀鱼数(条) 光照
①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
② 池塘水 6 3 散射光 8.6
③ 池塘水 9 3 ? 8.0
A.①号瓶应改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
B.③号瓶的光照条件应设置为黑暗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数目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D.实验表明,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
27.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生态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种类较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B.缺乏分解者,物质循环效率低
C.生产者光合作用弱,氧气供应不稳定
D.空间封闭狭小,空气不能流通
【答案】23.B 24.A 25.D 26.C 27.A
【知识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23.①绿萍属于水生蕨类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②黑壳虾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需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③孔雀鱼为杂食性鱼类,动物,通过摄取植物或小动物获取能量,属于消费者;
④螺蛳为软体动物,多以藻类或有机碎屑为食,属于消费者;
⑤金鱼藻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故属于生产者的是①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A.适宜温度(满足孔雀鱼 22~28℃生存需求)和光照(供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与氧气),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障生态瓶稳定,故A符合题意。
B.无光照导致生产者无法光合作用,缺能量输入和氧气,生态系统因缺氧与物质循环中断崩溃,故B不符合题意。
C.低温抑制生物酶活性,生产者光合效率低、消费者代谢减缓,孔雀鱼因水温不适生理紊乱,破坏生态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
D.兼具低温抑制代谢和缺光断能双重问题,生物迅速死亡,生态瓶最早失去稳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A.无色透明容器可让光线充分穿透,为绿萍、金鱼藻等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照,是维持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必要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孔雀鱼(杂食性)可捕食螺蛳、黑壳虾或藻类,螺蛳和黑壳虾以藻类为食,形成食物链,使能量通过捕食关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传递,故B不符合题意。
C.保留空气可为水生生物(如鱼类)提供溶解氧的补充来源,同时缓冲水温变化,避免因完全注水导致气体交换不足或水温骤变,有利于生物生存,故C不符合题意。
D.池塘水中本身含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如第一步加入的池塘水),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生态瓶中已包含分解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6.A.空白对照需保证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中变量为金鱼藻数量,水质(池塘水)应保持一致。若改用清水,会引入水质差异(如缺乏分解者或矿物质),干扰实验结果,不符合对照实验设计要求,故A错误。
B.实验目的是探究金鱼藻数量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光照属于无关变量,需保持一致(均为散射光)。若③号瓶设为黑暗,会同时改变光照和金鱼藻数量两个变量,无法确定溶解氧变化的真正原因,违背单一变量原则,故B错误。
C.实验中仅改变金鱼藻数量(3枝→6枝→9枝),其他条件(水质、孔雀鱼数量、光照)均相同,测量指标为溶解氧含量(生态瓶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内氧气平衡(稳定性)的影响,故C正确。
D.据数据:①号瓶(3枝)溶解氧7.4 mg/L,②号瓶(6枝)8.6 mg/L,③号瓶(9枝)8.0mg/L。可见,金鱼藻数量从3枝增加到6枝时溶解氧上升,但增至9枝时反而下降,说明溶解氧含量与金鱼藻数量并非正相关,可能因金鱼藻过多时夜间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增加,或空间竞争等因素导致溶解氧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27.A.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池塘生态系统包含藻类、水草、鱼类、底栖生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当某一物种数量变化时,可通过其他生物的相互制约维持稳定。生态瓶中生物种类有限(如仅金鱼藻、孔雀鱼等),食物链单一(如藻类→鱼),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缓冲作用,某一环节失衡(如金鱼藻过度繁殖)易导致整个系统崩溃,自我调节能力弱,故A符合题意。
B.生态瓶中通常含有池塘水,其中已包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如前所述),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物质循环并未缺失。而池塘生态系统分解者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但生态瓶自我调节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并非 “缺乏”分解者,而是生物种类整体较少,故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瓶中生产者(如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温度影响,若环境条件适宜(如温暖明亮处),光合作用并非必然弱。而池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核心原因是营养结构复杂,而非单纯的光合作用强弱。氧气供应不稳定是自我调节能力弱的表现,而非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瓶虽空间封闭,但未装满水时保留的空气可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如氧气溶解、二氧化碳逸出),并非完全隔绝空气。池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关键在于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营养关系,而非空间是否开放。空间狭小是生态瓶的特点,但非自我调节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8.(2025·河北·中考真题)河北赤城进行生态修复,让荒山披绿,金雕在此筑巢、育雏,该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雕体温不恒定
B.捕杀金雕属于违法行为
C.金雕长骨中空,充满空气
D.生态修复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答案】A
【知识点】鸟类的主要特征及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保护生态系统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金雕属于鸟类,具有恒温、长骨中空等特征,且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受法律保护。生态修复旨在恢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详解】A.金雕属于鸟类,体温恒定,故A错误。
B.金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杀属于违法行为,故B正确。
C.鸟类长骨中空以减轻体重,符合金雕特征,故C正确。
D.生态修复改善环境,利于生物生存,实现和谐共生,故D正确。
故选A
考点2 生态安全
29.(2025·广西·中考真题)海洋牧场建设是我国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某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内,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如图1),放流海洋生物,构建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该示范区的浮游藻类密度增大,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海水中氧浓度增高。图2表示该示范区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该示范区中的人工鱼礁属于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 (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
(2)图2所示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底栖肉食性鱼类以 为食。
(3)与建设前相比,该示范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变 。
(4)请从氧气产生和消耗的角度,分析示范区建设后海水中氧浓度增高的原因 。
【答案】(1)非生物因素
(2) 浮游藻类 小型虾类
(3)强
(4)浮游藻类增多使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增多。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为藻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氧气产生量大于消耗量,使得氧气浓度增高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含义及特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分布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共生等;而非生物因素则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人工鱼礁作为人类为了修复近海渔业资源而投放的构造物,它本身并不属于生物范畴,因此它属于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
(2)在图2所示的食物网中,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图中,浮游藻类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因此它们属于生产者。从图中可以看出,底栖肉食性鱼类作为消费者,以小型虾类为食。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其生物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生物种类越多,数量越大,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与建设前相比,该示范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和放流海洋生物,增加了生物种类和数量,构建了更为复杂的人工海洋生态系统。因此,该示范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强。
(4)示范区建设后,海水中氧浓度增高的原因可以从氧气产生和消耗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浮游藻类的数量增多,使得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也相应增多。其次,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导致它们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也增加。然而,这些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为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从而促进了浮游藻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进行。最终,由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动物和浮游藻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使得海水中的氧气浓度增高。
30.(2025·河北·中考真题)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甲虫取食马铃薯植株的叶片和嫩茎,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是马铃薯毁灭性害虫,防治难度大。下图为防治过程中马铃薯田能量流动部分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自 。这些有机物不仅供自身需要,还能作为动物的食物来源,马铃薯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产者”或“消费者”)。
(2)马铃薯甲虫取食马铃薯叶片,叶片中的 和能量流入马铃薯甲虫体内。马铃薯甲虫获得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随遗体、遗物等流向分解者,作为分解者的生物主要是 。
(3)胡蜂和盲蝽以马铃薯甲虫的卵及幼虫为食。经安全评估,农业技术人员将胡蜂和盲蝽适当引入马铃薯田,用于马铃薯甲虫防治。写出该农田中防治马铃薯甲虫的一条食物链 。
(4)上述措施通过科学调控生物因素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再提出一条通过调控非生物因素提高产量的生产措施 。
【答案】(1) 光能/太阳能 生产者
(2) 物质 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腐生性微生物
(3)马铃薯→马铃薯甲虫→胡蜂/马铃薯→马铃薯甲虫→盲蝽
(4)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合理即可)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含义及特点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微生物)。
【详解】(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马铃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自太阳能(或光能)。
生产者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需要,还能作为动物的食物来源,马铃薯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马铃薯甲虫取食马铃薯叶片,叶片中的有机物和能量流入马铃薯甲虫体内。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生物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胡蜂和盲蝽以马铃薯甲虫的卵及幼虫为食,所以该农田中防治马铃薯甲虫的一条食物链为马铃薯→马铃薯甲虫→胡蜂、马铃薯→马铃薯甲虫→盲蝽。
(4)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非生物因素有很多,如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等。
31.(2025·辽宁·中考真题)甜蜜素是一种甜味剂。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吗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步骤一:选择60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雄性黑腹果蝇,随机均分为 A、B两组。A组未加甜蜜素,B组加甜蜜素,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7天。
步骤二:将A、B两组果蝇分别转移到培养管A 组、B组中,为方便计数,每组果蝇均分到两支培养管里。在距管底6厘米处做标记(如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

步骤三:实验开始前,轻弹管壁,使果蝇全部落入管底,记录10秒内通过标记线的果蝇数量(爬过标记线的果蝇运动能力强)。
步骤四:将步骤三重复操作4次,每次间隔2分钟。
步骤五:分别计算A、B两组5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A组 B组
果蝇过线平均数(只) 27 14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设置A组和B组的目的是形成 。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食用甜蜜素的雄性黑腹果蝇运动能力 (填“低于”或“高于”)未食用甜蜜素的雄性黑腹果蝇运动能力。
【答案】(1)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或甜蜜素不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
(2)甜蜜素
(3)对照实验(对照)
(4)低于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假设是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提出的问题:“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吗 ”,据此可作出假设: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
(2)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甜蜜素会影响雄性黑腹果蝇的运动能力吗?因此,实验的变量是甜蜜素。
(3)A组末加甜蜜素,B组加甜蜜素,形成以甜蜜素为变量的对照,因此,设置A组和B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4)A组末加甜蜜素,B组加甜蜜素,A组果蝇过线平均数是27只,B组果蝇过线平均数是14只,可见,食用甜蜜素的雄性黑腹果蝇运动能力低于未食用甜蜜素的雄性黑腹果蝇运动能力。
32.(2025·福建·中考真题)土壤盐碱化是农业面临的重大难题,种植耐盐碱植物可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甜高粱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为研究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 成熟期茎秆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农田分成5组,用5种不同含量的盐进行处理(如下表),以①组为对照,每组40株。该试验田采用人工播种,统一管理。成熟期取样,测定不同盐含量条件下的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结果见图1、图2。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盐含量/(g· kg-1) 1.02 2.15 2.50 3.00 4.59
(1)实验中“减少偶然性”的措施是 。
(2)随着土壤盐含量的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的变化趋势是 。
(3)结合图1 和图2,综合分析土壤盐含量对甜高粱茎杆生长的抑制情况: 。
(4)实验结果表明,第[ ]组的土壤盐含量最适宜种植甜高粱。该盐含量的土壤不适合种植大豆,理由是 。
【答案】(1)每组40株
(2)先增加后减少
(3)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盐含量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有所增加;当土壤盐含量超过一定值后,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明显下降
(4) ② 大豆和甜高粱的耐盐碱能力不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在实验中,为了减少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通常会设置重复组或增加样本数量。本实验中“减少偶然性”的措施是每组40株,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来降低个别植株生长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土壤盐含量从①组的1.02g kg 1逐渐增加到⑤组的4.59g kg 1,甜高粱茎秆干重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
当土壤盐含量从①组的1.02g kg 1增加到②组的2.15g kg 1时,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有所上升。
当土壤盐含量继续增加到③组的2.50g kg 1、④组的3.00g kg 1和⑤组的4.59g kg 1时,茎秆干重和茎秆糖含量均明显下降。
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盐含量增加,甜高粱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有所增加;当土壤盐含量超过一定值后,茎秆干重和糖含量明显下降。
(4)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第②组的茎秆干重相对较高,且茎秆糖含量也较高,所以第②组的土壤盐含量最适宜种植甜高粱。
该盐含量的土壤不适合种植大豆,理由是大豆的耐盐碱能力比甜高粱弱,该盐含量的土壤对甜高粱生长较适宜,但对大豆生长可能有抑制作用(合理即可)。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