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19张PPT)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19张PPT)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三国鼎立
西晋骤兴骤亡
东晋十六国割据
南北朝
对峙
隋唐大一统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隋唐盛世
天下大势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图》
春秋战国
秦朝
汉初
汉武帝
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无为而治
尊崇儒术
儒学开始居于正统地位。
一、思想活跃,多元并存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特点——思想活跃
儒学独尊地位遭破坏;多元走向,儒、佛、道并行,玄学产生
(一)儒佛道三教并立与融合
一、思想活跃,多元并存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儒学影响力在魏晋南北朝衰落的原因。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董仲舒汉代新儒学
规范秩序:
三纲五常
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
加强君权: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弑君篡位
政权更迭
国家分裂
战乱频发
社会动荡
道德沦丧
儒学失去权威地位
青年:“我为什么要活着经历这么多的痛苦,活着有什么意义?”
儒家曰:“你不能死,因为你这样有违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违背纲常伦理。”
青年:我这么难受就别管我了。”
青年:“我为什么要活着经历这么多的痛苦,活着有什么意义?”
佛教说:“人生就是修行,众生皆苦,多做善事,死后就能登西方极乐世界,脱离轮回之苦。”
青年:“明白了,这都是对我的考验,我现在就去日行一善。”
青年:“我为什么要活着经历这么多的痛苦,活着有什么意义?”
道教释:“来修行,炼仙丹,成仙后就能超凡脱俗就不痛苦了。”
青年:“好,我现在就去炼丹。”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儒学理论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佛教和道教注重关注人的精神需求;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一、思想活跃,多元并存
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肯,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三斗,举声一号,呕血数升,废顿久之。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玄学
“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对社会的关注
对自我、个体精神的关注
放浪形骸下的在意
莫高窟第96窟示意图
传闻该佛像按照武则天的面容进行塑造。
佛教传入之后,历经了本土化历程,融合道教思想,打破儒家传统的观念,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三教合流,
盛唐气象
王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
【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佛、道盛行产生的社会问题。
朝代 僧尼 佛寺
南朝 宋 齐 梁 陈 约3.6万人 约3.2万人 约8.2万人 约3.2万人 1900多所
2000多所
2800多所
1200多所
北朝 北魏 北齐 北周 约200万人 约200万人 近100万人 6400多所
3万多所
3万多所
1万多所
南北朝时期僧寺僧尼数量表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范缜《神灭论》
一、思想活跃,多元并存
(二)反佛斗争
1.原因
耗费钱财,抢夺社会劳动力,影响国家赋税,破坏家庭秩序,影响社会运行,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柴荣发起的灭佛事件的合称,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统治者:
思想家: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武宗本纪》
南朝
范缜“神灭论”
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唐朝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观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现藏于青州博物馆的北魏“龙兴寺佛造像(残件)”,是当时灭佛运动的实证。
魏晋
玄学
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一、思想活跃,多元并存
(二)反佛斗争
2.表现
(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活动】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整理魏晋隋唐文学发展。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唐 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
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二、文艺繁荣,科技进步
【思考】结合所学,为什么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不同风格?
盛唐: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中唐: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反映了作者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
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领域 成就
书法 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书圣”
隋唐融汇南朝秀美,北朝雄健创新风格,颜体气势雄浑和柳体骨力遒劲
绘画 东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
雕塑 因佛教传播而修造的石窟是艺术宝库,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乐舞 隋唐乐舞受西域和邻国影响,风格多样、壮阔欢腾,代表胡旋舞
丰富多彩,兼收并蓄
【活动】阅读课本,完成表格,整理魏晋隋唐的科技成就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
东晋
从长安前往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
鉴真
空海
唐朝
天竺取经,在那烂陀钻研多年,成为佛学大师。
唐朝
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唐朝
来长安求法,携佛经、诗文集回日本。
法显
(一)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唐首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
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客使图》》
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
(二)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交流密切,影响深远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双向性、兼收并蓄
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中华文化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