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1张PPT含视频)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31张PPT含视频)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宋朝的遗憾?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01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02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03 ·王安石变法
04 ·南宋的偏安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史料,概况北宋初年面临的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武将专权
君弱臣强
方镇太重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温故知新:
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
安史之乱
时间 事件 政权建立方式
947年 后晋灭亡 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
952年 后汉灭亡 禁军统领郭威建立后周
960年 后周灭亡 禁军统领赵匡胤建立北宋
五代十国的迅速更迭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地方权力过大
武将专权干政
只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才能保持统治的长久!谁能解决呢?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专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的权力
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分权——分散机构的权力
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各级分权制衡
分权制衡
节制各州
相互牵制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的膨胀
朝代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唐 290 266 6603
宋 320 130 110000+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材料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遗训
材料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选自宋.汪洙《神童诗》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文官政治
思考:宋代科举取士乃至整个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员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所学,并结合史料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强干弱支 守内虚外
分化权力 机构众多
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问题①:辽、夏、金的建立
辽 西夏 金
民族
首领
建立
灭亡
都城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916年
1038年
1115年
1125年
1227年
1234年
上京,后迁中京
兴庆府
会宁,后迁燕京
问题②:北宋、南宋、辽、西夏、金的并立

北宋
南宋
西夏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材料: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
养兵养官
岁币岁赐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思考点】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不可取: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传统观点)
可取:北宋军事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议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二、财政危机
1、原因:
*宋初军队及官员人数变化图
*宋初官员人数变化图
募兵制 →冗兵→军费恶性膨胀(冗费)
冗官→官僚队伍膨胀(冗费)
冗兵+冗官+冗费
积贫积弱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日以困穷,而风俗日益衰坏。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39《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边疆危机
财政危机
“庆历新政”的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设立掌管地方财权的机构是(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枢密使 D.转运司
D
当堂巩固
2、《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A
当堂巩固
3、宋立国以来,一到灾年就大量到地方上招收灾民进入军队,致军中老弱病多。有时也抓一些罪犯、地痞流氓来补充兵源。这说明当时( )
A.编练禁军减弱地方军力
B.军队规模小制约战斗力
C.通过募兵维护社会稳定
D.官府主导社会保障事业
当堂巩固
C
一、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内容: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岳阳楼
原则: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目的:富国强兵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以及所学完善表格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措施以及内容。
三.王安石变法
2、措施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保证农时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 王安石变法》
(1)积极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局面;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请谈谈王安石变法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三.王安石变法
3、影响
失败原因:
1、新法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2、求治太急,人才缺乏,
用人不当。
3、变法派内部分裂。
4、保守派强烈反对。
商鞅变法的结局是“法存人亡”,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是“法亡人存”,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确应对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当堂巩固
C
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缴纳“岁贡”
1127年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1141年
绍兴和议
岳飞抗金
“世为侄国”
南北对峙
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林升 《题西林壁》
四.南宋偏安
宋代大致前承唐制,然亦有区别,其关注点集中于维持皇权而分散地方的权力,然而正因为这一欲立朝纲、振国力的措施使得宋代陷入积弊而不可自拔。
死于高度集权 死于崇文抑武
精忠岳飞
1.(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C
2.(2023·湖南高考·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
课堂练习
4.(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3.(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A
A
课堂练习
5.(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6.(2016·北京文综·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D
课堂练习
五代之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权、钱、兵)
分散机构权力
行政、军政、财政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青苗法、市易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将兵法
南宋偏安
对辽
、西夏
三冗两积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