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31张PPT)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31张PPT) 高一历史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阶段三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1142年)
元朝形势图
(1330年)
观察以上三幅地图,思考: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国家统一
西夏

北宋
南宋
西夏


问题探究
观察下图,分析辽夏金政权分布有何特点?
政权分布特点: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一、辽与西夏的统治
(一)辽朝的统治
(1)起源: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1)政治:①设置南、北面官制。
②皇帝和宫廷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四时捺钵制度)。
(2)经济:提倡农业,接受农耕生活,与北宋互市贸易。
(3)文化:仿汉字偏旁创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4)民族关系:与北宋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使、互市。

1.建立政权:
2.统治措施
(1)原因:各民族间因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实行 “双轨制”;
(3)实质:形式上“民族分治”,实质为阶级统治;
(4)影响: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知识拓展:南北面官
材料1: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2: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四时捺钵
*"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4月上旬—— 7月中旬 避暑、议政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7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10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
作用:保持游牧民族特色;保持军事训练与战斗力;定期巡查各部族,笼络归属部族首领;维护辽的统治。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统治政策
(二)西夏的统治
(1)政治上:仿照唐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同时保留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2)文化上: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民族关系(庆历和议):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名义上),实际保持独立。
3.特点:仿北宋建制;一套制度,两种称谓。
西夏
1.建立政权:
西夏王陵
西夏官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开封府,曰农田司……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 夏国传》
西夏除模仿中原王朝官制外,还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吕则(首领)、枢铭(副首领)等官称。蕃官的设置,目的在于保证党项贵族在中央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问题:西夏官制有何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特点:基本上模仿北宋官制;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
作用:推动党项族的汉化,促进民族交融;保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仿宋建制
仿北宋建制
一套制度
两种称谓
(二)西夏的统治
长白山
黑龙江
二、金朝入主中原
(1)兴起:
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立: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定都会宁府(上京)。
(3)发展:
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1.建立:
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会编》卷3这样记载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1153年,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清朝,定都京师
辽朝,陪都,名燕京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
五朝帝都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京都之选首也” ——《金史·梁襄传》
(1)原因:
①统治中原,南下扩张的战略需要。
②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③上京自然环境恶劣,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2)影响: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
②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迁都燕京
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作为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女真)“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性质:猛安谋克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和社会组织,又是基层制度(村落+兵团)。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兵农合一,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
(二)统治措施:
1.政治:(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猛安谋克制
女真人一方面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与农耕民族有极强的共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擅长骑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这些又与游牧民族十分接近。
影响:节约财政支出;保证较强战斗力;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时金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 金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1234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一)建立:
(二)统治措施:
(三)衰亡:
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以廉平戒谕百官,严惩贪污。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猛安谋克移入中原,初则习于晏安,继则困于饥乏……及蒙古兵一起,金兵遇之,每战辄败…… ——《廿二史札记》卷二八
北国小尧舜
政权 制度建设
核心特征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
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
一官二称
因俗而治 蕃汉分治
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保留本民族特色
基本模仿北宋
归纳总结:联系辽夏金的制度建设,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
1、特点:①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
②蕃汉分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传承创新
2、原因:辽夏等统治北方地区和汉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
3、评价:①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②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一)蒙古汗国的建立
1.起源:
蒙古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2.建立:
1206年,漠北蒙古首领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蒙古的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西征(拔都):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13世纪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即元世祖。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2.元朝的统一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统一的意义
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发展真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
(二)元朝的统一
(三)统治措施:
1.中央:
(1)措施:
①设中书省
元朝建立后,只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宰相,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④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地位与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相等。
(2)作用:
①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皇帝
行政
军事
监察
枢密院
御史台






中书省
六部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省两院
误区警示:
唐代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参与决策,受门下省制约;
元代中书省是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权力有所扩大,但仍强调集体议决。
2.地方:
(1)行省制度:
含义: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腹里: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之外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五级管理: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注意:
郡县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垂直管理
行省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统治措施:
2. 地方:(1)行省制度
特点
材料1: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
材料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材料3:行省制划分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权大而不专,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地理分布上:
“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意义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统治措施:
吐蕃(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2)边疆治理:
①吐蕃(直属中央):宣政院辖区(全国佛教事务);
②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军事)、宣慰司(政务);
③琉球:澎湖巡检司(行政)经略台湾。
西藏地区和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
④特点: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3)驿传制度:
①修筑驿道;
②设立驿站;
③设急递铺。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三)统治措施:
2. 地方: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南 岭
元 朝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
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山川形便
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
犬牙交错
知识拓展:“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蒙古族: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
回族: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元朝是民族交融的高峰期。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2、民族政策: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名称 民族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回回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族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特点:浓厚的民族歧视、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交融并存。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统治的利益
2
3
4
1
评价:(利)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蒙古贵族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间的交融交往;(弊)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
最后,还是蒙古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3、元朝的灭亡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自然因素、统治阶级腐败等。
归纳总结:辽宋夏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大规模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我认为广义的“中国史”是涵盖了契丹帝国,金帝国和西夏国等国而展开的。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扩展了,从“小中国”到“大中国”不能不说是一次漂亮的转身。
——【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知识拓展:多元一体的中国——“大中国”观念
"中国"从区分华夏与夷狄的民族标识变成了多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符号,
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代名词。
疆域:
民族:
经济:
制度:
文化:
到“大中国”从“小中国”
从局限于长城以南扩展到囊括周边四夷之地的辽阔疆域
从民族政权对峙扩展到包含多元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
从农耕经济区扩展到包含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经济共同体
从单一的郡县制拓展到因俗而治的多元治理体制
从中原礼乐文明扩展到包含边疆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体系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的建立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
西夏的建立
模仿宋制
一官二称
金的建立
沿袭汉制
猛安谋克
蒙古崛起
推行汉制,建立行省
元统一全国
“幅员”之大——
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北宋
“大中国”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
南宋
并立
并立
课堂小结
高考真题
1.(2024·广东·高考真题)《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A【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 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撰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的说法存在绝对化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撰体例的变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技术,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浙江·高考真题)《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起时, “其部长曰孛茧,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一制度( )
A.基本沿袭了唐宋的制度 B.官职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C.金国入主中原后被废除 D.担负着军事和生产等职能
2.D【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朝建立了一套叫作猛安谋克的女真民族管理系统,这一制度担负着军事和生产等职能,D项正确;这一制度属于金朝的民族制度,与唐宋制度无关,排除A项;辽朝在官职设置上分为南、北面官,排除B项;金国入主中原后仍延续该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 (2024.湖北·高考真题)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3.B【详解】 根据材料“南宋故地……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对江南地区轻徭薄赋,优容江南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与简化赋税名目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提高南人地位无关,排除D项。
4.(2024·甘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
4.答案:(1)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
(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