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1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1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仔细观察这座雕像,这是传说中的哪两位人物?为什么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左)、炎帝(右)
中华文明的
——从考古与传说探寻五千年文明之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目录
壹·文明肇始:多元基础的形成与奠定
贰·物证星火:考古遗址中的文明之光
叁·传说魂脉:文化记忆中的历史内核
肆·古今叩问:文明探源在当代的回响
壹·文明肇始:多元基础的形成与奠定
材料: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文明起源的历史条件
请同学们阅读这段材料,思考并归纳:文明起源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农业发展、人口集中、城市形成...
这些条件的成熟,推动了社会成员分化、王权产生和早期国家形成。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多元区域的文明实证
① 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观察这些考古发现,特别是积石冢和祭坛,它们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什么社会现象?
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
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
宗教信仰
贰·物证星火:考古遗址中的文明之光
2.多元区域的文明实证
②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5300-4300年前)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
考古实验室(小组讨论 ,三选一):
1.分析古城规模(内城300万㎡+外城630万㎡)和水利系统,说明什么?
2.对比贵族墓(数十至上百件玉器)与普通墓(随葬品稀少),反映了什么?
3.神人兽面纹(神徽)的统一性说明了什么?
这反映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统一的精神信仰,强化社会凝聚和统治权威。
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支撑文明发展。
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炭化的稻谷
良渚古城的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贰·物证星火:考古遗址中的文明之光
2.多元区域的文明实证
石磬 用途:王室或贵族在祭祀、礼仪中使用的乐器。反映水平:形成了成套的礼乐制度,社会秩序规范化。
陶寺古城示意图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观察这些出土器物,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发展水平?
玉兽面 用途:祭祀礼器或权力象征。反映水平:出现了等级制度和神秘的祭祀文化。
彩绘龙纹陶盘 用途:高级贵族使用的礼仪用具。反映水平: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是早期王权的象征。
朱书符号陶壶 用途:可能具有记录功能的原始文字符号。反映水平:出现了文字雏形,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铜齿轮形器 用途:装饰品或祭祀用的礼器。反映水平: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但可能未广泛应用于生产。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出现了王权、等级礼制、原始文字和青铜技术,是华夏文明核心要素形成的重要实证。
人殉现象和随葬品差异说明社会等级分化严重。有学者认为陶寺古城可能是尧的都城。(补充)
③ 黄河流域:陶寺古城(4300-4000年前)
贰·物证星火:考古遗址中的文明之光
2.多元区域的文明实证
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牛河梁遗址
贰·物证星火:考古遗址中的文明之光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你认为什么才算进入文明社会?请用证据说明。
范例:根据陶寺考古发现,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主要包括城市、等级制度、文字雏形、金属技术和礼制系统。
城市:陶寺古城示意图显示大型规划聚落,表明人口集中和社会组织。
等级制度:玉兽面和彩绘龙纹陶盘作为礼仪用品,证明社会分层和特权阶级存在。
文字雏形:朱书符号陶壶上的符号,可能是原始文字,用于记录或通信。
金属技术:铜齿轮形器表明青铜铸造能力,尽管可能未广泛生产。
礼制系统:石磬等礼乐器,反映成套的礼仪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这些证据共同表明陶寺社会已具备早期文明的核心要素。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
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
贰·物证星火:考古遗址中的文明之光
3.文明格局:多元一体
仔细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三大流域的主要遗址,并简要说明每个遗址的特色。
1.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陕西):彩陶文化,半地穴式房屋,反映早期农耕聚落。
陶寺遗址(山西):观象台、龙纹陶盘、朱书文字,被誉为“最初的中国”,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2. 长江流域
良渚遗址(浙江):玉器、水利系统和古城,显示高度社会组织与礼制。
河姆渡遗址(浙江):稻作农业遗迹、干栏式建筑,证明早期农业文明。
3. 西辽河流域
牛河梁遗址(辽宁):红山文化代表,女神庙、玉龙和积石冢,体现宗教祭祀与社会分层。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一体)。
叁·传说魂脉:文化记忆中的历史内核
炎黄传说与部落联盟
黄河流域部落分布示意图
Cosplay:现在我们来一场历史重现!请三组同学分别代表炎帝、黄帝、蚩尤部落,介绍你们的部落特点和发展策略。
现在面临外部威胁,你们选择战斗还是联合?为什么?
叁·传说魂脉:文化记忆中的历史内核
部落争斗与联盟
通过视频,理解部落联盟的形成过程。
蚩尤败炎帝:九黎部落(蚩尤)首先击败了炎帝部落。
黄帝统炎帝(阪泉之战):炎帝求援于黄帝,双方先于阪泉交战,黄帝获胜,炎黄部落实现整合。
联盟败蚩尤(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最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
华夏融合:战后,以黄帝为核心的炎黄集团通过政治与文化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内部斗争(炎黄之战) → 形成核心联盟(炎黄结盟) → 外部战争(共战蚩尤) → 大融合(华夏联盟诞生)
炎黄传说与部落联盟
2.禅让传说与首领更替
假如我们是部落联盟成员,现在要推选新首领,应该选什么样的人?
尧、舜、禹形象想象图
推选的标准是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贤能、德行)
禅让制的核心——选贤任能。反映了远古时期的民主推举制度。
叁·传说魂脉:文化记忆中的历史内核
叁·传说魂脉:文化记忆中的历史内核
3.大禹治水与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
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
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
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
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
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现代社会看来可能难以理解。请分组讨论: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什么价值?
其一,彰显敬业精神,体现对使命的极致负责;
其二,弘扬奉献精神,展现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担当;
其三,传承奋斗精神,凸显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
该精神的核心在于倡导恪尽职守、公而忘私的职业品格与社会责任感,为当代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
叁·传说魂脉:文化记忆中的历史内核
“华夏系者,主幹也 ,……我族(华夏系)初本宅居中原 ,其邊疆皆他族所棲託,我以文化之力,次第攘斥之,而吸收之,然亦屢為所攖搏 ,終乃反取其人而治化之 。……
“我所宅之中原,其最初之土著為何人?…… 此吾所極難置答者也 。 ……大抵諸夏之人,自西方來,其長於民政、藝術、循化之跡,較然可徵。其與土著之蠻民 相接觸,漸次攘斥之 、吸收之,而同化之。……”
“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其偏端,宅其中庸,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後世所稱為諸夏是也 。”
——出自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3.华夏族形成特点
请仔细阅读梁启超的论述,用现代语言解释华夏族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民族融合的过程:最初以中原的华夏部落为核心,通过与周边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交流、战争和文化同化,逐渐整合而成,政治统一和文化传播加速了这一过程。
多元融合: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多个古代民族混合而成(诸族错居)。
文化同化:依靠文化优势(如中庸之道)吸收和同化其他民族,去除偏端,达到平衡。
渐进性:形成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通过长期接触、冲突和融合完成。
主干性:华夏系成为民族主干,在中原地区主导并扩展其影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民族形成层面的体现
为什么今天我们海内外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这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认同?
“炎黄子孙”的称谓主要源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文化追认与象征性认同
1.文化寻根认同:将炎黄二帝尊为共同的人文初祖,象征对中华文明源头的集体追忆与文化继承。
2.民族凝聚认同:它超越了血缘与地域,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强大精神纽带,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肆·古今叩问:文明探源在当代的回响
文明探源三步挑战:
是什么? (请先写出3-5个最能代表中华文明起源特点的关键词。)
为什么? (这些词里,哪些属于实物证据,哪些属于文化记忆?请分类。 )
怎么样? (这两类证据是矛盾还是互补?它们共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核心结论? )
良渚、陶寺、炎黄(或黄帝、炎帝)、多元一体、玉器(或玉琮)、部落联盟、农耕文明...
分类一:实物证据(考古发现)
良渚、陶寺、玉器(玉琮)、古城、祭坛、青铜器。
分类标准:来自地下出土的实物遗存,是客观的、可视的证据。
分类二:文化记忆(远古传说)
炎黄、黄帝、炎帝、部落联盟、炎黄大战、蚩尤。
分类标准:通过古籍记载和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先民对自身起源的认识和组织形态。
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而非矛盾。这两类证据从不同角度共同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各地都有早期文明萌芽),同时又展现出强烈的一体性趋势(文化交流、融合、认同),最终形成了绵延不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考古发现证明了在传说时代,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可支撑部落联盟或早期国家的复杂社会结构,为传说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而远古传说则为冷冰冰的考古遗物赋予了人文内涵,解释了其背后的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蕴含着历史真实和文化记忆;两者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和多元一体特征。
肆·古今叩问:文明探源在当代的回响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
学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展现着生生不息的韧性与智慧创造。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深入学习了解,内化其精神精髓,用创新方式表达传播,积极实践守护,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条件
多元区域文明
西辽河:牛河梁遗址(积石冢、祭坛)→ 社会分化、祭祀礼仪
长江:良渚古城(城市规模、水利工程、社会等级、统一信仰)→ 早期国家
黄河:陶寺古城(宫城结构、阶级分化、技术进步、文化汇聚)→ 早期国家
远古历史记忆
炎黄传说:部落联盟→华夏族形成→人文初祖
禅让故事:尧→舜→禹(传贤不传子)
大禹治水:疏导方法、奉献精神
华夏族特点:多族融合、去小同大、渐进合一
考古实证 + 传说印证 = 中华文明五千年可信历史
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明遗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历史,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文明探源意义
农业发展
人口集中
城市形成
社会分化
国家形成
这节课我们通过良渚水利工程、玉琮玉钺和陶寺宫城、墓葬等考古发现,实证了早期国家形成;结合炎黄联盟与尧舜禹禅让传说,理解了华夏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
下节课将聚焦夏、商、西周三代,通过二里头宫殿青铜爵、殷墟甲骨人殉、西周分封礼乐制,分析其国家形态、社会结构与等级秩序,认识它们为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发展奠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