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 观察云课型 观察探究课 课时 1学情分析 云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察到的云各不相同。本课时只需要学生感知 天空中的云是不同形状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图文记录即可。通过对比教科书上的图片, 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并根据云量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记录在“天气观测记录单”上。核心素养 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根据形状可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初步知道根据云量判断天气的方法,可根据云量将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认识气象特征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联。 探究实践 *通过对云的观察,对比图文资料,描述云的特征及种类。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云量图记录。 态度责任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并能坚持对云进行长周期的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观测云来判断晴天、多云和阴天。难点 根据云的形状判断云的三种基本形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演示视频等。学生准备 黑色记号笔、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一、聚焦 (3分钟) 1.出示农民在烈日下晒谷的图片。 师: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农民伯伯们正在晒谷,你们能看出 这是什么天气吗 预设:烈日炎炎的晴天。 2.师:我们在夏天往往会躲在阴凉处,可是农民晒谷时最喜欢这 骄阳似火的太阳,农民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我们今天 一起来学习一下,天上的云和天气的阴晴的联系。 让学生认识云是什么,并 从云的有趣的形状导入, 聚焦到云与天气的关系。二、探索 (25分钟) 活动一:观察云量,绘制云量图。 1.用课件展示几幅不同云量的图片,提问:观察对比这几幅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天气不一样,有的是阴天,有的是晴天。 2.追问:云的多少与天气情况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1:云越多,说明越有可能下雨。 预设2:天空中,万里无云,说明天气是晴天。 3.追问:那我们应该怎么简单地来记录天气情况呢 预设:可以像刚才一样画图来表示。 4.将云量分别与“晴”“多云”“阴”建立联系,绘制云量图。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指导 设计意图二、探索 活动二:观察并记录云的形状。 1.明确任务:把观察到的云的形状绘制到记录单上。 2.介绍观察云的具体操作方法。 3.强调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要到室外空旷处观察。②太阳 强烈时,不能直视太阳,以免灼伤眼睛。③及时把观察到的云 的形状绘制下来。 4.收集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5.提问:刚才我们对比了每个小组绘制的云的形状,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吗 (形状不同,云的多少也不同) 6.用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三种云的图片。追问:如果我们要根据云 的形状来进行分类呢 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 7.教师介绍积云、层云、卷云的形状、特点。 8.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云根据形态可以分为3类,那这三 类云和天气情况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不同的云预示着什么样 的天气 预设1:看到大团、堆积的云,说明很有可能要下雨了。 预设2:在艳阳高照时,我们经常看到像羽毛、钩子的卷云。 1.通过室外观察活动,让 学生学会观察的探究 方法,再回到课堂,加 深对云的形态的理解。 2.动手操作,将观察到的 云量、形状画出来,体 验记录的过程。三、研讨 (8分钟) 1.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吗 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 天吗 2.我们对今天的云量的判断一致吗 3.比较我们对雨、风、云的观测、哪个比较准确 哪个不准确 说 一说我们的理由。 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云 的形状以及云与人类生 活关系密切的认识。四、拓展 (2分钟) 水循环: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 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 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 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 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培养坚持观察和记录的 科学习惯。板书设计 观察云 晴天:少量的云,有太阳 积云:很厚、大团 云量 多云:云比较多,有时有太阳 云的形态 层云:像鱼鳞 阴天:云多而密,无太阳 卷云:羽毛、钩子【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生们能通过观察天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判断天气现象,以及能够用简图记 录云量。学生的实际观察中,积云、层云、卷云这三种云的外部形态不是那么明显,学生们要进行认识与区 分还是有点困难的。当我带学生到操场上观察云时,同学们的记录区分度并不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 以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让他们对云的类型和多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 框架。这样对于开展“观察云”这一户外活动来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