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你看,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滑雪赛场上,我国运动员正在奋力拼搏!
持两支雪杖,踏一双雪板,在冰天雪地中疾速滑行,全部身心与皑皑白雪融为一体,勇气、激情、风驰电掣,身体在重心不断切换中保持平衡,避障、转向、穿越旗门……运动员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事这项运动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可以强健骨骼、肌肉,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让人精神振奋、心情愉悦,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获得人体的运动、神经和激素调节、传染病及其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保持健康、增进健康。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
眼球和耳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分别是怎样的
视觉、听觉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科学用眼和用耳
一位因眼疾失明16年的患者,戴着一副特制的眼镜,坐在一块印有黑白条的硬纸板前,用手指准确地指向黑白条的相接处。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来,这副眼镜上安装了一个视觉编码器,编码器上有微型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器,患者的大脑中则植入了微电极。编码器扫描硬纸板,将图像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发送到微电极,刺激大脑,让她“看”到了硬纸板上的黑白条。
根据上述科学故事,结合已有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这副特制的眼镜模拟了身体的哪些结构?
除了视觉和听觉,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还有哪些?
人体通过感知环境变化并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刺激的结构)来实现的。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比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多来自视觉。
眼和视觉
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首先看看眼球的结构。
发现从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从而及早避让
人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图所示。
之间充满房水
虹膜
含有色素
瞳孔
光进入眼球的通道
晶状体
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
角膜
无色,透明,可以透光并对光有折射作用
睫状体
内含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巩膜
白色,坚韧,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脉络膜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
视网膜
含有许多对光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视神经
玻璃体
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
黄蜂身上反射来的光进入你的眼球,依次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角膜、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假如一只黄蜂朝你迎面飞来,你是如何看到它的呢?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
当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受到刺激后,会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这些信息,形成视觉。
这时,你才“看”到了黄蜂。
光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时,都会发生折射。图中的光路图做了简化处理。
角膜
房水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
视神经
光线
大脑一定区域
你可能还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电影迟到了,刚进放映厅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睁大眼睛去寻找座位;当电影结束、灯亮起时,你又会感觉太亮了,不由得眯起双眼。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一个实验,观察自己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大小,也可以同学间相互观察。观察后,请对观察结果作出解释。
试一试
左图所示的是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
在明亮(左)和黑暗(右)环境中猫瞳孔的变化
近视及其预防
你的眼睛近视吗?近视会给人造成许多不便,影响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影响学习和生活。近视是怎样形成的呢?分析下图,说一说在戴近视镜前后,眼球的成像情况各有什么特点。
戴近视镜前
视网膜前
近视可以通过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戴近视镜后
视网膜上
戴近视镜前后眼球的成像情况对比
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调焦
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晶状体等结构灵敏的调节功能
看近处物体
看远处物体
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看到清晰的物体。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人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
看不清远处物体为主要症状的眼病,称为近视
若晶状体等结构不能调节或调节能力减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物像只有落到视网膜上,人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晶状体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状,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通过角膜、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人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以看不清远处物体为主要症状的眼病,称为近视。近视可以通过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透镜是用透明材料制成的镜片。一般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如远视镜的镜片。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近视镜的镜片。
学科交叉
近视镜片
远视镜片
在健康生活宣传展演活动中,如果要制作眼球结构和成像模型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和工艺?该模型能否演示近视的形成?
学科交叉
中小学生连续看书、看电视、使用计算机、玩手机或游戏机的时间过长,或眼与书本、屏幕的距离过近,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果已经近视了,就更要注意用眼卫生,否则中低度近视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引发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
分析·讨论
合理用眼的注意事项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30~40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


要定期检查视力。
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指出,每个人是自己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另外,还要注意不用手揉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注意避免眼外伤,在投掷飞镖等活动中要格外小心;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科学作息。
小资料
在眼睑的内面、部分眼球的表面有一层黏膜组织,称为结膜。结膜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容易发炎。
×
×
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不要躺卧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
×
不要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不要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为什么读写或使用电子产品 30~40 分钟后,要适当休息、远眺?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晶状体等结构持续紧张,容易使其曲度过大。远眺可以使晶状体等结构放松,恢复其调节能力。
讨论:
②为什么近视后,要及时到医疗机构验光,配合适的眼镜?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若长期视力不清楚,大脑可能“放弃”视力差的一只眼,导致弱视或斜视。错误的度数可能造成视疲劳、头痛、眼睛酸胀,甚至加速近视发展。
③在阳光、强光下看书,或走路、乘车时看书,为什么不利于保护视力?
因为它们增加了眼部肌肉负担、干扰了正常视线调节、并伴有不良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视疲劳、近视发展甚至眼位异常。
耳和听觉
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的。那么,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请结合下图,分析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的大致过程,想一想:耳的哪些结构受损,有可能导致听力损伤
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耳郭
外耳道
外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听神经
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
中耳
内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传导声波
——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振动,把声音放大
——有听觉感受器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咽鼓管
——听神经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
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
刺激了耳蜗内相应的感觉细胞,
耳是如何形成听觉的呢?
这些细胞就将声波信息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
人就产生了听觉。
声波
外耳道
鼓膜
耳郭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振动传声
听小骨
声音放大
耳蜗
听神经
听觉
神经冲动
大脑的 特定区域
把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回放给自己听,对比一下平时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是否相同?为什么?
试一试
不相同。说话时,声音一方面通过空气传播到外耳→中耳→内耳,称为气传导;另一方面,声带振动也会通过头骨直接传给内耳,这称为骨传导。平时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是同时经过“气传导”和“骨传导”后的声音,而录下来的声音只经过了“气传导”。
外界环境中的声音并非都是和谐悦耳的。那些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听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果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声环境中,鼓膜就会破裂,从而导致听力损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开始实施,要求各部门为减少环境中的噪声而努力。例如,在居民区附近的公路两侧安装声屏障(如图)可以有效减少噪声。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自觉减少噪声,并为防治噪声污染积极献计献策。
如果要制作板报或手抄报等宣传保护耳健康的小常识,你会怎样设计相关内容?如果需要进一步提出防治你所在社区噪声污染的建议,你会提什么?
项目链接
保护耳和听力,对于个人来说,除了要避免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
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
擤鼻涕时,压住单个鼻孔擤,且不要太用力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鼻咽部有炎症时,及时治疗
人体除有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等感觉器官。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嗅细胞,它们能接受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的刺激。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味细胞,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刺激。此外,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等刺激的功能。这些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而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
小资料
不用往书包里看,你的手就能准确地找到里面的文具盒,这时主要依靠的就是手指皮肤的触觉。盲人就是靠触觉来“阅读”的。
1. 在眼球中,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 )
A. 角膜
B. 瞳孔
C. 晶状体
D. 视网膜
D
2.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视觉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的瞳孔将变小
B. 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 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睫状体的曲度
D. 信号灯图像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脉络膜和视网膜
B
3. 从外界声波传入到听觉形成需经过:外耳道 → ________ → 听小骨 → __________内的感觉细胞 → ________ → ________的一定区域
鼓膜
耳蜗
听神经
大脑
4. 右图所示的盲道和打手语各有什么用处?
盲道:帮助失去视觉的人出门行走。
手语:一种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进行沟通的视觉语言,是听力或语言能力受损者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对于听力受损者,由于听不见自己说话的声音,也就无法辨别自己发音的内容,语言能力往往会退化,只能通过手语进行交流。
5. 观察右下图中的两根红色线段,你认为它们的长度一样吗?用尺子量一下它们的长度,结果与你的观察一致吗?跟同学讨论一下观察与测量的区别,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用工具测量是必要的?
测量结果是一样长。
6.你是否听过家里长辈说他们的眼老花(科学名称是老视)了?与家人讨论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查阅资料,根据长辈的用眼习惯,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人体感觉的获取
了解眼球结构、成像原理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感受器、感觉器官
——“四要”“四不要”
耳和听觉
耳的结构
听觉的形成
外耳:耳郭、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特定区域(产生听觉)
其他感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咽鼓管
听神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