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3课《彩照变身黑白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3课《彩照变身黑白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彩照变身黑白画》教学设计(第3课)
课题 彩照变身黑白画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对比彩色照片与黑白画,感受黑白画以黑白对比凸显画面张力的独特美感,理解点、线、面在黑白造型中的视觉效果。
艺术表现:掌握运用点、线、面表现黑白画的基本技法,能将彩色照片转化为具有疏密变化的黑白画作品。
创意实践: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组合方式进行创作,在转化过程中融入个人创意,使作品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
文化理解:认识黑白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概括性与表现力,理解其在视觉传达中的独特价值,培养对传统与现代黑白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岭南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才艺创意见真我》中的第 3 课,以 “彩照变身黑白画” 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彩色图像的感知过渡到黑白造型的创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黑白画的定义、构成元素(点、线、面)及其表现技法,通过对比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将彩色照片转化为黑白画的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黑白对比、疏密节奏的把握能力,以及运用基本造型元素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绘画基础,对彩色照片的视觉特点较为熟悉,但对黑白画的造型规律和表现技法了解较少。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实践,对将熟悉的照片转化为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活动具有较高兴趣。不过,在如何提炼彩色照片中的黑白灰关系、合理运用点线面表现画面层次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步骤引导进行突破。
教学重点 1.理解黑白画的构成元素(点、线、面)及其表现技法。 2.掌握将彩色照片转化为黑白画的基本步骤,能运用点、线、面表现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和疏密变化。
教学难点 1.准确提炼彩色照片中的黑白灰层次,并通过点、线、面的组合进行恰当表现。 2.使作品中的点、线、面运用富有疏密节奏和创意,避免画面单调或杂乱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实物展台、签字笔/针管笔、马克笔、广州塔彩照与黑白画对比图、学生优秀作业 3 幅。 学生:一张自己打印好的 6 寸彩色照片(人物/动物/静物均可)、铅笔、橡皮、0.38/0.5 黑色签字笔、A4 卡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境导入 1.谜语导入: ( )一生只能拍黑白照? 2.与彩色照片相比,黑白画能更加凸显黑白对比。如何将彩色照片的画面转换成美观又有趣的黑白画?让我们来尝试一下吧! 活动一:欣赏广州塔的彩色照片与黑白画,对比它们有什么区别。 3.呈现彩色照片与对应黑白画作品(如课件中的广州塔图片与黑白画),引导学生对比:“彩色照片和黑白画在视觉效果上有什么区别?黑白画更突出什么?” 4.总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黑白画通过黑白对比能创造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彩色照片变身成黑白画。” 猜谜回答问题。 1. 思考教师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感受。
2. 观察对比图片,说出自己的发现,如 “黑白画更简洁,突出形状”“没有颜色干扰,更能关注线条和明暗” 等 用谜语激活课堂氛围,引出“黑白”主题。 通过趣味问题激发兴趣,借助对比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黑白画的特点,为后续学习铺垫认知基础。
环节二: 新知讲解 认识黑白画的构成: 讲解黑白画定义:结合广州塔的案例,说明黑白画是以黑白对比为造型手段,通过黑白形体的巧妙组合表现画面,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特色。 分析构成元素:
- 展示点、线、面的示例图片(如大小圆点、交错曲线、虚实面等),讲解:“点、线、面是黑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任何黑白画都是由它们组合而成的。” - 分别演示点的表现技法(大小、疏密、形状变化)、线的表现技法(直线、曲线、折线及肌理效果)、面的表现技法(衬托、虚实、透叠),结合课件中的案例(如渔网线、锯齿纹面等)进行说明。 案例分析:呈现同一动物照片的三种黑白表现形式(以点为主、以线为主、以面为主),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元素的运用效果。 过渡语:“了解了点、线、面的神奇作用,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一步步把彩色照片变成黑白画。” 活动二:选一张喜爱的照片,将它变成一幅疏密有致的黑白画。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观察示例图片,理解黑白画的定义和构成元素。 2. 小组讨论不同点、线、面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如 “密集的点感觉厚重,稀疏的点感觉轻盈”“曲线比直线更灵动” 等。 3. 分析动物照片的三种表现形式,说出自己更喜欢哪种及原因。 系统讲解黑白画的基础知识,通过直观示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点、线、面的特性及运用方法,为实践创作提供理论支撑。
环节三: 技法学习 播放 “黑白画作画步骤” 视频,边播放边讲解关键步骤:
- 第一步:铅笔轻勾,分黑、白、灰大块面(强调先确定画面最黑和最白的区域)。
- 第二步:选择主体,用线条刻画核心肌理(如物体的轮廓和主要细节)。
- 第三步:丰富层次,以点或细线制造灰调过渡(提醒注意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疏密节奏)。
2. 展示学生作品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步骤转化照片:“这幅作品先分出了墙体的黑面和路面的白面,再用不同线条刻画墙体肌理,最后用点表现路面质感,大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过渡语:“掌握了步骤和技巧,现在就请大家动手尝试,把自己喜欢的照片变成黑白画吧!” 1. 观看视频,记录作画步骤要点。
2. 观察学生作品,分析其黑白灰层次的处理和点线面的运用,明确自己的创作思路。 通过视频演示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技法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降低学生实践难度,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创作方法。
环节四: 实践创作 —— 变身黑白画 布置创作任务:“选择一张自己喜爱的照片(动物、物品、风景或人物均可),运用点、线、面的技法,将其转化为一幅疏密有致的黑白画。”呈现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 2. 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问题进行点拨:
- 对黑白灰层次划分不清的学生,引导其观察照片中最亮和最暗的部分,先确定大块面。
- 对点线面运用单一的学生,建议尝试组合使用,如 “在面的边缘加一些线条,增加过渡”。
- 提醒学生注意疏密变化,避免画面平均或杂乱。 1. 选择照片,按照步骤开始创作:先勾出黑白灰大块面,再刻画细节,最后丰富层次。
2. 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调整自己的作品。 通过自主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作能力,在实践中体会点、线、面的组合效果,培养创意表达能力。
环节五: 作品展示与交流 作品展示与交流: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 “你选择了什么照片?用了哪些点、线、面技法?”
2. 组织评价:引导学生从 “黑白灰层次是否清晰”“点线面运用是否有创意”“疏密节奏是否得当” 三个方面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1. 积极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遇到的困难。
2. 参与互评,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作品。 通过展示与评价,让学生获得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欣赏他人作品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升华对黑白画艺术的理解。
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带领学生回顾:
- 黑白画三元素:点、线、面;
- 核心技法:疏密、衬托、透叠;
- 创作口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2.情感升华:
“黑白是色彩的尽头,却是想象的起点。” “学会用点线面代替颜色表现质感。”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未完成的黑白画作品,尝试用另一种点、线、面组合方式对同一照片进行再创作,比较两种作品的不同效果。 2.收集生活中的黑白艺术作品(如黑白插画、版画等),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发现。
拓展 介绍黑白版画、黑白装饰画等艺术形式,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黑白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拓宽艺术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比、演示、实践等环节,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了黑白画的基本技法,但部分学生在黑白灰层次划分上仍有困难,下次教学可增加实物投影演示,直观展示如何提炼照片中的明暗关系。 学生对创意表现的积极性较高,但部分作品存在点线面运用杂乱的问题,需在后续练习中加强对疏密节奏的指导,可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强化学生的节奏感意识。 时间分配上,实践环节可适当延长,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完善作品,提升创作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