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质朴的民间美术——教学设计课 题 第3课 走进民间地域美术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认识不同地区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能够以年画为例,分析其在不同地区的视觉特征与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地域性民间美术调研与汇报,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与保护学习重点 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民间美术的视觉特征与文化差异。学习难点 理解民间美术形式背后的地域文化根源,以及现代社会中民间美术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导入(5分钟)展示全国各地民间美术作品图片(如剪纸、年画、刺绣、泥塑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区的视觉风格差异。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美术作品吗?它们来自哪里?有什么不一样?” (二)新授(25分钟) 1、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12分钟) (1)首先明确民间美术的定义:由普通民众创造、服务于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的美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地域性和传承性。 (2)深入讲解地域文化对民间美术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气候、物产直接影响材料选择和艺术风格。例如北方干旱少雨,泥塑、剪纸等多用纸质和土质材料,风格粗犷;南方气候湿润,竹编、木雕等更为发达,风格细腻。 ②生产方式:农耕地区的美术作品多表现丰收、家畜(如年画中的肥猪、鲤鱼);游牧地区则多见皮革、毛毡制品,纹样多动物形象。 ③民俗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说明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中的特定美术形式。如春节北方贴窗花、南方摆年花;端午北方佩艾虎、南方赛龙舟等。 (3)通过多媒体展示对比图片:并列呈现陕北剪纸(粗犷抽象)与广东剪纸(精细写实),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域差异。 2、地域民间美术的视觉特征(10分钟) (1)以年画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 ①天津杨柳青年画:受宫廷艺术影响,色彩艳丽(以红、黄、蓝为主),线条工整,多表现历史故事、富贵题材。 ②苏州桃花坞年画:受文人画影响,色彩雅致(多用粉绿、淡蓝),构图饱满,多表现市井生活、戏曲故事。 ③补充山东杨家埠年画:乡土气息浓郁,色彩对比强烈(大红大绿),造型夸张,多表现吉祥寓意。 (2)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题材、构图四个维度制作对比表格,培养图像识读能力。 (3)扩展其他民间美术形式的地域差异: ①刺绣:苏绣细腻写实vs湘绣浓艳豪放 ②泥塑:无锡惠山泥人写实精致vs河南浚县泥咕咕抽象古朴 3、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与挑战(3分钟) (1)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机器生产的装饰画便宜又美观,为什么我们还要保护手工民间美术?" (2)简要阐述三个价值维度: ①文化价值:承载地域文化记忆和集体审美 ②艺术价值:独特的手工美感和创造性 ③情感价值:蕴含手工艺人的温度与情感 (3)指出当代面临的挑战:传承人老龄化、机械化冲击、审美变迁等,为下一环节的讨论做铺垫。 (三)合作交流(10分钟)分组讨论: 1、选择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年画、泥塑等),讨论其在不同地区的风格差异及形成原因。 2、围绕“现代工业生产是否会导致民间美术消失”展开辩论。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3分钟)总结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强调其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播放一段简短的精美混剪视频,展示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民间美术作品,配以悠扬的音乐。 教师进行总结性陈述:“今天,我们一同漫步了民间美术的百花丛中,领略了不同地域的美的智慧。这些作品背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希望这节课能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今后愿意主动去发现、关注、甚至尝试了解身边那些‘活’着的民间美术。” (五)作业布置(2分钟) 1、选择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查阅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及文化成因。 2、思考:如何让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写下你的建议。 若学生反应较慢,可加入短视频片段,如春节贴年画、端午赛龙舟等民俗场景,增强直观感受。 若课堂时间紧张,可减少案例数量,重点深入讲解年画和剪纸两类;可提前准备实物教具或高清图片辅助教学。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整分组方式,确保每组都有能带动讨论的学生;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疑问。板 书 设 计 走进民间地域美术 一、民间美术 地域文化 1、自然环境 2、生活习俗 3、民俗活动 二、案例:年画 1、北方:粗犷热烈(杨柳青) 2、南方:细腻秀丽(桃花坞) 三、思考: 1、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存? 2、我们如何传承?课后反思 1、亮点学生通过图像对比和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课堂,对民间美术的地域差异有了直观认识;辩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文化责任感。 2、不足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缺乏前期了解,讨论时略显吃力;教学时间较紧,个别环节展开不够充分。 3、改进今后可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如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民间美术资料;可适当延长合作交流时间,或开展跨课时主题探究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