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7《夜晚的月亮》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 ”单元的第七课,对应课程标准 1~2 年级学习内容“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的第三点“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学生将基于对几种曾经见过的月亮形状的回忆,对月亮的形状进行连续性观察和记录,并在研讨中梳理和总结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本课分为四个板块。在聚焦板块,通过提出问题“太阳看起来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 ”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聚焦本课的学习内容。探索板块包含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初步感知其变化的特点;第二个活动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对月亮的形状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下来。在研讨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论证。在拓展板块,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并思考这些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学生分析】
关于月亮在天空中呈现的形状特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前概念是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比如中秋满月和“弯弯的月亮 ”(蛾眉月或残月)。但是,这些前概念是模糊的、碎片化的信息,并非学生基于自己的真实观察和记录所得到的结论。此外,关于月亮的形状是否真的会持续性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晰。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确认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二是学会用图画的形式记录观察到的月亮形状的变化;三是学生通过分析所记录的信息,发现月亮的形状是逐渐变化的,并且初步体会到月亮形状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月球亮的部分逐渐增加或者减少。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月亮的形状是有规律地变化的。
科学思维目标
能基于对所记录的信息的分析,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1
探究实践目标
1.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际观察中月亮形状的变化。
3.能基于对月亮形状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猜想。
态度责任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信息。
2.在交流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
难点:能基于对所记录的信息的分析,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记录单、画夹、月亮形状变化图卡、月亮形状观察记录表等。
教师:有关月亮形状变化的视频和图片、班级记录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前置任务:在本节课之前的 7 至 15 天,要求同学们完成探索部分的 “对月亮形状进行连续观察 ”活动。时间宜选择农历月份的上半月,这个时间段的月亮在晚上八至九点的时间易于观察。针对如何科学地记录月亮的形状,教科书上用图片的方式提供了两种方法作为参考,即涂阴影记录法和剪纸片记录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记录月亮形状的效率,便于学生连续几天开展持续性的观察与记录。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允许学生选择直接绘图法,务必要提前示范。
一、聚焦
导入:同学们已经持续观察、记录了一段时间月亮的形状,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回忆,描述自己看到的月亮的形状。
设计意图: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记录,并结合真实的记录陈述自己的发现。
二、探索
1.比较和辨识月亮的形状。
2
课件出示图片,展示一个月内能观察到的 7 种典型的月亮形状,启发学生通过回忆辨识出自己在生活中看过的月亮的形状。
提问:在过去的一周,你见过哪些图片中的月亮形状?
学生结合自己的记忆进行比较和辨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和初步感知其变化的特点。
2.对月亮形状进行连续观察。
本活动在前置任务中已经基本完成。教师点评和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再次强调真实观察与科学记录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对自然现象进行持续观察并科学地记录是本活动重点要达成的探究实践目标。
三、研讨
结合前置任务的记录组织全班研讨。
1.提问: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月亮吗?月亮的形状每天都相同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经历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不仅每晚的月亮形状会变化,月亮出现的时间和方向也是存在变化的;此外,阴天的夜晚,云层过厚也会影响到月亮的观察。
针对“月亮的形状每天都相同吗? ”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更多地从具体的形状以及亮面大小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组织全班小结月亮形状的变化特点。
2.提问:月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预设学生会提到潮汐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准备相关图文或视频资料丰富教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论证和启发学生站在地球家园的视角,关注月球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四、拓展
1.全班交流。
提问:我国有哪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真的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用科学事实推理论证的科学态度和质疑传统封建迷信的批判性思维。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3
教师: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查找古今中外关于月亮还有哪些有趣的神话传说,并分享在班级的线上学习社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现自主学习,并通过线下与线上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
【相关练习】
1.中秋节前一天晚上最有可能看到以下图片中哪个月亮的形状? ( )
答案:C
解析: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满月),前一天是八月十四,月相接近满月但未完全圆润,属于凸月(亮面大于半圆),选项 C 符合农历十四的月相特征。因此本题选 C。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 B.月亮的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C.月亮的形状变化毫无规律
答案:A
解析:月球本身不发光,其“形状 ”变化源于太阳光照射月球的角度随月球公转位置改变(即月相变化)。这种变化遵循固定规律(朔→上弦→望→下弦→朔),周期约 29.5 天,所以我们肉眼看到的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本题选 A。
3.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所描述的最有可能是以下哪个月亮的形状? ( )
4
5
A
B
C
答案:C
解析:诗句中的“九月初三 ”指农历月初,“月似弓 ”比喻月亮如弯弓(蛾眉月)。农历初三傍晚,太阳刚落山时,西方天空可见纤细的蛾眉月(亮面朝右,右侧亮左侧暗)。选项 C 通常表示蛾眉月,符合诗意;而选项 A 为半月(上弦月),选项 B 为满月,均与“ 弓形 ”不符。因此本题选 C。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记录单
课堂学习评价单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 ”
我会听 安静倾听,积极开动脑筋
我会说 大胆发言,能描述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
我会做 会记录月亮形状变化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