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3《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1~2 年级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的第二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 11.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的第二 点“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和“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的第一点“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建房材料的认识,从“家里 ”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从材料的视角认识家里的物品,指向学科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人类活动与环境 ”“技术、工程与社会 ”,同时指向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 ”。
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聚焦板块提出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引入材料的特点及变化。探索板块让学生观察家里常见的物品,并辨认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根据材料类别来分类,通过探索加深对材料的认识。研讨板块分析不同组分类的差异,寻找证据达成班级共识,讨论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造房子又可以用来制造常用餐具,进一步认识到金属、木头之类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品。拓展板块布置学生收集可回收的废旧材料,为后续建造房子做准备。观察物品的材料,并按材料类别给物品分类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利用多种材料建房子模型做准备。
【学生分析】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对部分材料的类别及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学习了一些研究材料特点的方法。在观察、分类过程中,许多学生能使用一些方法来认识该材料的特点并帮助自己做出判断。但许多学生常常分不清“物品 ”和“材料 ”,有时会将两者混为一谈。有些学生还容易混淆陶瓷、透明塑料、玻璃等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1.认识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
2.知道有些材料可以有多种用途。
1 / 7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比较材料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材料的外在特征,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目标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材料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对这些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2.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目标
1.在依据材料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2.在交流分类结果的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依据材料给物体分类。
难点: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有依据地与同伴交流分类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毛巾、纸盒、不锈钢碗、棉签、陶瓷碗、胡椒粉瓶、塑料瓶、玻璃瓶、木勺、塑料勺、陶瓷勺、不锈钢勺、木筷子、木块、回形针、剪刀、记录单、学生自评表。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学生相同实验材料一份、班级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课件展示:各种古代及现代房子的图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建房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自然物材料,到现在的人造物材料,使我们的房子越来越舒适、安全。我们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这些物品的制作材料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们利用自然材料建造房屋到使用人造材料建造房屋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建造房屋材料的发展与变革,为后续家里物品的制作材料是否也发生改变做铺垫。
二、探索
2 / 7
探索一:认识从古至今家里的物品
1.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古代家中常见的物品图片(例如水桶、杯子、桌子、勺子、竹凳)。
提问:在古代,人们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预设:水桶是用木头制作的;杯子是用金属制作的;桌子是用石头制作的……教师结合课件追问:现在我们家里有这些物品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预设:现在的水桶是用塑料制作的;杯子是用陶瓷、玻璃、塑料制作的;桌子是用木头、玻璃制作的;勺子是用金属、塑料、陶瓷、木头制作的……
教师对应粘贴并板书:常见的材料类别有金属、塑料、玻璃、木头、陶瓷等。
2.以上述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从利用自然物到利用人造物来制作物品,材料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呢?
预设:不同的材料的特点不一样,可以制作不同类型的物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总结:随着材料的发展与改变,我们的家里有了更多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物品,能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联系从古至今制作同种物品的材料多样化,引导学生纵向比较从古代到现代家居物品的材料变迁,引导学生发现材料变革如何推动物品制作的创新发展,如何推进物品的功能优化与形态多样,认识到材料的重要性。
探索二:给家里的物品分类
1.教师结合课件展示实验材料:毛巾、纸盒、不锈钢碗、棉签、陶瓷碗、胡椒粉瓶、塑料瓶、玻璃瓶、木勺、塑料勺、陶瓷勺、不锈钢勺、木筷子、气球、木块、回形针、剪刀。引导学生给这些家中常见的物品分类。
3 / 7
教师在探索一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部分材料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常见的材料类别:金属、塑料、玻璃、木、布、纸、陶瓷等,并说明可以按材料类别给上述物品分类。
2.在分类活动之前,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观察这些物品,来帮助我们分类?
结合前一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回答: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掂一掂轻重,敲击后用耳朵听一听声音等方法来观察物品。
3.在重温观察物品的方法后,提问:本次任务如何记录会更加方便快捷呢?预设:给这些物品编上序号,按顺序排列。
4.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排列整齐、标好顺序的材料,并继续追问:在观察这么多物品时,如何观察、记录才可以做到不遗漏掉其中任何一个呢?
预设:可以按照物品的序号,按照顺序进行观察、记录。
5.出示微视频指导课件,确认学生清楚探究任务后,教师结合记录单,强调记录方法以及对探究重点进行提醒。
6.学生分组探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微视频示范指导、学习记录单辅助以及提示关键步骤,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阶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对物品进行系统性研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材料分类认知体系,从而达成对物品材料属性的深度学习。
三、研讨
1.在学生汇报环节,针对本课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家里的这些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属于哪一类材料?提供汇报支架:1 号物品属于______材料,理由是___________。
学生根据汇报支架,逐一阐述自己的物品分类情况,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核对确认,并在黑板上对应处进行物品分类。
2.针对特殊的、学生意见不统一或存在疑惑的物品,例如剪刀,教师重点提出:剪刀由什么材料制作?应该归类在哪里?
学生在先前探究的基础上回答:剪刀由金属和塑料制作而成,归类到多种材料的组合中。
4 / 7
教师小结并追问:有些物品由多种材料制作而成,能不能用同一种材料如塑料制造剪刀呢?
学生回答:不可以,塑料不够锋利,制作出来的剪刀不能方便地裁剪东西。
教师小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有些物品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
3.有了前面探索的经验,观察了许多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家中餐具,再结合课件出示房屋图片,询问学生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建造房子,也可以用来制造家里的餐具,并提供汇报支架:我发现 (材料)既可以用来制造餐具,又可以建造房子的部分。
学生能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木头既可以用来制作勺子,又可以用来建造房子的屋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有序进行汇报、研讨,将探索后的结果进行统一汇总,对于个别物品学生存在不同想法的,详细分析物品结构,总结出有些物品有多种材料组合制作而成。同时,二年级学生对汇报研讨环节仍不熟悉,提供汇报支架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研讨过程,完善问题的思考。
四、拓展:收集家中的废旧物品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家里的物品,家里还有哪些不用的废旧物品?根据材料类别,它们可以怎么分类?
学生能够快速反应:家中废旧的快递纸箱属于纸质材料,奶粉罐属于金属材料……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家中哪些废旧的材料适合制作房子模型?
预设:废旧的快递纸箱可以用来做房子的整体……
3.教师出示对应的废旧材料图片和物品的分类表格,并提问:什么样的废旧物品方便我们建造房子模型?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回答:需要容易被裁剪、轻巧、美观的材料。
4.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下次请同学们带上收集的废旧物品,我们一起变废为宝,制作房子模型。
5 / 7
设计意图:在拓展环节,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废旧物品的任务,为接下来建造房子模型做准备,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废旧物品方便建造房子模型?以此筛选出合适的物品,减轻后续建造模型时的任务难度。
【相关练习】
1.常见的卷笔刀是由( )材料制作的?
A.塑料 B.金属 C.塑料和金属
答案:C
解析:学生常用的卷笔刀通常由塑料外壳和金属刀片共同制作。因此本题选择C。
2.水杯可以由( )材料制作?(可多选)
A.塑料 B.金属 C.玻璃 D.布 E.木头 F.陶瓷 G.纸
答案:ABCEFG
解析:常见的水杯有很多种,如塑料杯、金属杯、玻璃杯、木杯、陶瓷杯、纸杯;布的材料易渗水不合适。因此本题选择 ABCEFG。
【板书设计】
家里的物品
6 / 7
物品
制作
材料
玻璃
塑料
金属
建造
房子

【相关表单】
记录单
材料 金属 塑料 木头 陶瓷
物品号码
材料 布 纸 玻璃 多种材料组合
物品号码
课堂学习评价单
评价等级评价内容 获得☆数量
会观察 能观察各种物品 能利用科学方法观察各种物品的材料 ( ) 颗
会合作 能小组合作按材料的类别给物品分类 能小组合作按材料的类别给物品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 ) 颗☆
会交流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还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 ) 颗☆
我一共获得了( )颗☆
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