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A.推翻清廷 B.反对日本 C.维护共和 D.揖美追欧2.李时珍充分研读医学书籍,“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最终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据此可知A.古代医学注重分析实验 B.中国古代医学成就领先世界C.经济发展促进医学研究 D.古人重视对前代成果的继承3.对比殷商甲骨文的“德”字,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符。古人认为心是思考和指导人行动的器官,加入了“心”符的“德”字,将人的行为和思想联系了起来。在殷商甲骨文中,“德”字既不常见,也不突出;而在西周金文中,“德”字成为一个突出的概念。“德”字的变化反映了西周( )A.医学知识进一步发展 B.宗法制度的实施C.对“德”的理性思考 D.儒家思想的传播4.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取得巨大成就。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市民阶层的壮大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印刷技术的进步5.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5日,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据此推断,“五一”号召旨在A.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C.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D.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6.某同学读到一篇史学研究论文,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有三大发明、儒学复兴运动、《授时历》、话本、关汉卿等,这篇论文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A.《论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B.《论宋元文化的繁荣》C.《论关汉卿与元曲的发展》 D.《论唐宋文化的发展》7.“它的出台,不仅否定了法理‘台独’的合法性,而且会对台湾民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中国认同会有一个正式的规定性和引导性”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九二共识” B.汪辜会谈C.《告台湾同胞书》 D.《反分裂国家法》8.1977年,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久违的(停顿了16年之久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1977-1979年召开的全国工业会议、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劳模大会上,成百上千的先进企业、先进集体、先进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受到表彰。这一史实A.具有拨乱反正的时代特色 B.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C.吹响了“科教兴国”号角 D.倡导了艰苦奋斗新风尚9.1932年,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曾致函李顿调查团,表示:“希望你们结合日本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进行调查。因为日本的扩张政策充满了极大的危险,挑战了国联盟约中‘尊重和维护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现有的政治独立不受外来侵略’的规定。当日本强大到足以实施其后期的扩张政策时,世界将更加无能为力。”这说明,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 )A.已经认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B.试图利用国际组织维护本国利益C.借助社会矛盾的变化进行斗争 D.力图维护国联主导下的世界格局10.明清时期,嘉兴县属的新塍镇、大张圩诸市镇所产之丝绸,不向嘉兴府城集中,而是运往附近吴江县的盛泽镇。嘉兴府最大的市镇——濮院镇,以濮 、沈绸著名,这类产品一部分直接运往外地,一部分运往盛泽镇。这说明江南市镇( )A.经济发展具有独立性 B.出现跨区长途贸易C.繁荣的程度超越县城 D.自由雇佣劳动盛行11.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旨在限制贵族特权C.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12.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C.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 D.稳定的政治局面13.1938年4月,国民政府国宣处在香港创办英文版《战时中国》,1943年该杂志一篇报道记载到“1943年7月的时候,路上孩子见到美军会问,好不好?而几个月后,看到这些高鼻梁的外国人,他们会用hello打招呼”,该记载主要目的是A.宣传和平与美好 B.争取美国的对华援助C.树立中美友好印象 D.宣传中国社会的进步14.“告身”为封建社会朝廷颁发给官员的身份证明,是官员“赋役优免、子孙恩荫、永业田申请”的凭证。唐朝告身的颁发程序,是中书省奉皇帝旨意写好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查和皇帝盖章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根据材料可知A.唐朝最早出现告身制度 B.楷书为古代公文书写的主要形式C.告身仅为官员授官凭证 D.告身颁发程序体现权力运行机制15.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16.明代户部下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课赋税钱钞之事,职任极重,洪武二十六年诏令“户部吏不许用江西、浙江、江苏、松江人”,“以其地多赋税恐飞诡为奸也。”这个诏令在明代一直被遵循着。这表明了明朝A.专制主义逐步走向极端B.官员回避制度有所弱化C.江南赋税拥有突出地位D.江南官员显现诡奸特征17.《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B.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18.1940年下半年,美国记者西奥多·怀特写道:在抗日根据地,农民们成立乡县参议会,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发现自己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能力和从未显露的才华。由他们自己来分配个人在战争中所应承担的义务是最适宜的。这反映了A.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局面B.抗日根据地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动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扩大D.抗日民主政权引导广大农民参政19.夏朝历法《夏小正》经文只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等。这反映出《夏小正》(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产物 B.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 D.汇集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意趣20.《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21.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收录的判词,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民事纠纷。其中《户婚门》占全书14卷的42.8%,内容包括取赎、赁屋、争财、雇赁等15目,还出现了典当、倚当、抵当等民事法律中几个相关而又互相区别的法律术语。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B.理学影响法制建设C.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 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22.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23.1954年1月,《重庆日报》刊文:(当地某工厂)宣传访问队高举的横幅上写着“向增产节约粮食支援工业建设的农民兄弟致敬”……为农民演出《把余粮卖给国家》和《访问苏联集体农庄记》……晚上同农民兄弟摆摆龙门阵(聊天)。该刊文旨在( )A.宣传推广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B.推进农村经济恢复工作C.营造社会主义建设良好环境 D.加快构建工农联盟基础24.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共先后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在1930年1月写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A.国民党统治区域 B.农村革命根据地C.敌后抗日根据地 D.解放区民主政府25.下面左图是唐初10道图,右图是元中期11行省图。对比二图可知,元代的行政区划A.多以山川形势为界 B.便于地方政府治理C.加强了地方文化的认同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突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是A.中体西用B.自由平等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27.伴随着天竺佛学的传入,唐代出现了研究天竺历法的家族或学派:迦叶氏、瞿昙氏、拘摩罗。他们在华期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僧一行编撰的《大衍历》、李淳风修订的《麟德历》都曾受到“三家”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A.中华文化对周边的辐射力 B.佛教传播的文化环境较宽松C.佛教适应社会日趋中国化 D.科技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28.下表是摘引自清代贵州地方志中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载。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 论述《安平县志·土产志》 (玉米)不论高山峻岭及岩石之中,均可种植,功省收倍,而且粘谷一石得米五斗,玉米一石竟可抵食米八斗,味甘养人,略亚于稻谷。《遵义府志·农桑》 岁视此(玉米)为丰歉、此丰,稻不太热亦无损,价视米贱而耐实,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思南府续志·食货》 山农锄载石之土,杂种玉米、高粱、粟谷,尤恃番薯以给朝夕A.因地制宜的思想普遍用于实践 B.高产作物种植丰富百姓饮食结构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得到传承 D.玉米广泛种植有效缓解人地矛盾29.战国时期某重要学派针对当时的战乱动荡局面,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又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的阶级压迫,主张人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30.王夫之说:“法严而任宽仁之吏,则民重犯法,而多所矜全;法宽而任鸷击之吏,则民轻犯法,而无辜者卒罹血不可活。”这表明,王夫之A.反对政府实行严刑峻法 B.主张国家治理中应任用贤良之人C.提倡建立统一执法标准 D.认为执法官素质对社会影响重大二、材料题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明的动力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1)中国古代史上个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流动?(至少两例)(2)举一例说明“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联“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主要农产品增长情况(1971—1980年)主要农产品 “九五计划”年平均产量(万吨) “十五计划”年平均产量(万吨) 比前一五年计划增长百分比(%)“九五”计划 “十五”计划计划 实际 计划 实际 计划 实际 计划 实际谷物 19500 18160 21500—22000 20506 16 8.4 18.4—21.1 12.9肉类 1430 1400 1500—1560 1484 23 21 7.1—11.4 6奶类 9230 8746 9400—9600 9262 15 8.5 7.6—9.8 6——摘编自《现代国家关系译丛(八)》;杜海燕《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主要执行情况》;陆南泉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中国农业各项指标增长(1978—1984)单位:万吨1978年 1980年 1982年 1984年 1984年比1978年增长 1978年至1984年年平均增长农业总产值(亿元) 1397 1922 2483 3214 130% 14.9%粮食 30477 32056 35450 40731 33.6% 4.9%肉类 856 1205 1350 1540 80% 10.3%——摘编自《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材料二 1960年至1985年,苏联的石油出口份额占开采总量的比例从16.2%上升到54.4%。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缺口,苏联依靠石油外汇进口粮食,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5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亿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沉重的军备竞赛和不断下挫的石油价格让苏联没有额外资金购买粮食,苏联的食品短缺问题再次全面出现。——摘编自徐振伟、左锦涛《冷战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发展状况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差异的原因。(2)结合两则材料,就粮食生产问题谈谈你的认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宰相机构叫政事堂,设置这个机构的目的是因为“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后来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了中书省。唐代的隆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权较重而又行使得体。唐代将相权分割成几个机关,实行群相集体负责制,使得宰相们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讨论研究,然后决定其是否颁布。而且下颂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出版)材料二 清入关后的中枢机构主要包括内阁、军机处。内阁沿袭于明代,是协助皇帝办理军国大事的政府最高机构,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但雍正建立军机处以后,“密勿重务成在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八年,由单纯办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在军机处设立以后的180多年中,它始终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归皇帝钦定,并秉承其意旨办事。清末中央机构发生了变动。咸丰十年,设立了以处理“外国事务”为目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资政院始设于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宣统三年,设立责任内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新组成的责任内阁成员,绝大部分都是满洲亲贵,被称做“皇族内阁”,所以自成立之日起,便遭到上下的反对,不到半年,便宣告废除。——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中枢机构的职能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中央机构变动的原因。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民间往往用九流来泛指社会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九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如下表上九流 中九流 下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地主)六流客(商客),七烧八当(典当)九庄田(农民)。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风水)四流批(算命),五流丹青(画师),六流工(手工艺人),七僧八道丸琴棋。 一修脚,二剃头,三从(仆人)四班(班头衙役)五抹油(店小二),六把七娟(妓)八戏九吹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C D B D A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B D D D B B B A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A C B D D D B D D31.(1)战功、察举、科举考试等。(2)水平一:正确运用史实,充分论证并形成认识。例1:春秋战国时代,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或例2: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度,有效地抑制了门阀势力、为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普及教育和传播的知识,提升:人是社会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动力。水平二: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提升水平三:举出例子,论证不严密或者没有论证的水平四:例子不对,或者没有例子,泛泛而谈的32.(1)差异:苏联农业发展放缓,中国农业发展加快。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僵化;勃列日涅夫改革不彻底;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任意3点)(2)认识:粮食生产和安全是国之大计,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深化农业改革、发展科技农业;实现粮食自给,警惕对进口粮食的过渡依赖,提升粮食安全意识。(任意3点)33.(1)宰相集体议决;皇帝诏令需宰相副署才能生效;共有一定的决策权;宰相间互相制约。作用: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维护了中央政权及国家事务的正常运转;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特点:清初沿用明制,实行内阁制;到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中枢机构演变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原因:吸取前代经验,巩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3)原因:外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立宪派的推动;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34.例一:看法:流传民间九流的说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结构(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官本位利益为核心)。说明:从上九流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佛祖仙家以外,现实生活中的最高价值是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官本位的权威至高无上,中九流之首是举子,表明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追求,表面上看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这实际上是以官本位为注脚,商人排在地主之后,农民列在上九流中,体现了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商业和典当行业能位列上九流中说明工商业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工商业为补充的发达的农业社会。例二:看法:中国的传统智慧大多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科学。说明:中九流排位在第二的医生,是唯一一门能入流的自然科学,是因为它是与人的养生直接相关的科学,其它的科学却没能入流,这从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智慧的价值取向是实用理性;鉴定风水的阴阳先生、批八字的算命先生,这些从事迷信产业的知识分子,也是知识实用化的表现;作为中九流末流的棋琴,其价值更倾向属于精神陶冶方面,由于这种技艺缺乏实用性,很难作为谋生的职业和手段,这同样是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的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