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息县初中七年级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请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 它是隋朝国家统一的产物,它适应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国家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材料中的“它”是指( )A. 科举制 B. 大运河 C. 含嘉仓 D. 赵州桥2. 唐太宗认为,若像隋炀帝那样进行暴力统治,滥用民力,必然招致覆亡。因此,唐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表明唐太宗( )A. 善于重用贤臣 B. 敢于直言进谏C. 吸取隋亡教训 D. 改革行政机构3. 唐玄宗统治初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又有了较大发展,唐朝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4.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玄宗晚年,任用奸邪,宠信边将,以致祸乱。这场“祸乱” ( )A. 使唐朝迅速灭亡 B. 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C. 引发了黄巢起义 D. 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5. 唐太宗时期,突厥人迁居长安近万家,突厥贵族被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高官者达百余人。这一做法( )A. 推动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藩镇实力C. 加强了中外联系 D. 促进了阶层流动6. 下列成就与下图邮票中人物相符的是( )A. 制定《大衍历》 B. 编著《千金方》 C. 编修《唐本草》 D. 创编“五禽戏”7. 从宋太宗时起,文臣占据了从枢密使到军队高级将领的大部分职位,朝廷派遣更多的文臣到地方担任州军长官。这反映了北宋实行的方针是( )A. 奖励军功 B. 抑制权贵C. 崇文抑武 D. 重武尚文8. 辽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北面官以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这体现出辽朝统治特点是( )A. 全面汉化 B. 南北分治C. 兵民合一 D. 军政一体9. 下面图片中的两位人物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主要是因为他们( )岳飞 文天祥A. 坚持开展抗元斗争 B. 坚决抵抗倭寇侵略C. 抵抗金军南下侵扰 D. 饱含爱国主义情怀10. 行省虽有大权,但重大民政军务必须呈报中央,没有中央的旨意也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和调兵,还规定行省长官定期觐见皇帝述职。这强调了行省制度(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改善了交通状况 D. 扩大了财政收入11. 对下图文学家南北分布演变趋势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 南方完全没有战乱 B. 北方废除科举取士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历代坚持重文轻武12. 元杂剧是在综合继承北方地方戏“院本”和宋金诸宫调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并充分发挥曲的优势而形成的大型歌舞剧。这反映了元杂剧注重( )A. 传承创新 B. 传播推广 C. 独立演变 D. 归纳总结13. 李华同学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搜集到以下论据。据此推断他论证的观点是( )●造纸术通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世界各地,新型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莎草纸 ●火药传到欧洲后,对其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 ●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A.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B.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始终领先世界C. 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 各国相互学习借鉴推动科学技术进步14. 《明史》评价朱元璋:“武定祸乱,文致太平”。下列能够反映朱元璋“武定祸乱”的是( )A. 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 B. 发动“靖难之役”,成功迁都北京C.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D. 达成隆庆和议,缓和民族关系15. 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这里的“海波平”是指( )A. 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B. 肃清东南沿海倭患C. 驱逐葡萄牙殖民者 D. 台湾重回祖国怀抱16. “一条鞭法”实施后,全国赋税银两占比从30%提升至70%,实物劳役大幅减少。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是( )A. 彻底消除农民起义根源 B. 推动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活跃C. 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D. 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17.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只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立(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保证了决策无误C.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扩大了统治基础18. 清朝前期,棉花、桑、麻、茶叶、甘蔗和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经济作物产区。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 )A. 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B. 瓦解了传统农业C.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19.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黄宗羲 C. 王夫之 D. 顾炎武20.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明清时期( )A. 建筑发展历程 B. 戏曲角色多元C. 文化风格单一 D. 戏曲流行广泛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材料二 北宋的商业比前代更为发达,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北宋开封城内许多大街,店铺林立,百货杂陈。北宋的大城市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限制也取消了。城内相国寺还有定期的集市,规模很大。在大城市周围还有一些农村集市,民间日用衣食物品应有尽有。——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摘编自《清朝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反映出唐朝什么样的盛况。(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商业经济发达的具体表现。(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两个商业团体,并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他接受唐玄宗的册封,号怀仁可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zuò)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唐玄宗册封其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建立。——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还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清代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南方,1683年清兵入台,清朝设置台湾府。在北方,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在西北地区,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巩固了天山北路的统治。在西藏地区,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扎西藏办事大臣,有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摘编自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加强对边疆各族管理的方式有哪些。(2)据材料二,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概括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意图中的③④将①②处的清朝边疆治理措施补充完整。(4)综上探究,请你为上述材料拟一个恰当的主题。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它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北岸,是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纪念郑和而建造的中国式庙宇(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和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有关的史实,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据材料二中的建筑,仿照【示例】解读其文化内涵。【示例】河南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据,折射出东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3)你从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能够获得哪些启示?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二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有外城、内城、皇城、宫城数重城垣。皇城位于内城之中,宫城则是皇城的中心。皇城在内城中部南侧,是朝廷办事机构的所在地。宫城即紫禁城,位于皇城中央的中轴线上,是皇帝理政、居住之所,是全城拱卫的天下中枢。明北京城这样一座巨大的、规划周密、严整的古代帝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明朝北京城的布局完全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城墙和沟池的修建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宫殿坛庙及在中轴线上的宏大建筑,也是为了烘托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城和明清北京城布局的共同点。(2)据材料一中图二和材料二,概括北京城所体现政治、文化理念,以及在当时的地位。(3)结合所学知识,请再举一例中国古代都城,并其撰写一句宣传标语。河南息县初中七年级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请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A【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D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21题答案】【答案】(1)盛况:唐朝沿海、沿江商品贸易发展繁荣的盛况。(2)具体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内坊市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城内定期的集市规模很大;农村集市繁荣等。(3)商业团体:徽商、晋商。表现:形成了商业网;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原因: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4)因素:政局的稳定;国家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加等。【22题答案】【答案】(1)方式:战争、册封。(2)历史意义:元朝统一,结束了长时期政权并立的局面,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边疆地区治理和开发;促进民族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3)①:平定准噶尔部,巩固天山北路的统治。②: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4)主题:不同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3题答案】【答案】(1)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对外政策:开明、开放。(2)文化内涵: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庙是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而建造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见证,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3)启示: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得到发展;一个国家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等。【24题答案】【答案】(1)规模宏大,功能分置,井然有序;中轴对称,设计合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凸显皇权至上;等等。(2)政治文化理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皇权至高无上。地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示例】洛阳。十三朝风云,五千年诗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