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 10.1 天气和气候 ”的第①点“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本课为单元第 2 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学习不同的天气现象与观测方法。本课是认识气温计,为下一节课的“测量气温 ”打下基础。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学生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情景,聚焦“气温计的结构是怎样的?测量气温时怎样读数? ”揭示课题。探索板块,安排了“认识气温计 ”和“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和记录 ”两个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与记录的方法。研讨板块,关注利用气温计读数时的难点,以及气温计测气温的工具价值。拓展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型的温度计。【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观察或接触过气温计,对气温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气温计的结构认识并不完整。对气温的读和写,大多数学生没有经验,特别是零下气温的读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通过观察气温计,知道气温计有单位符号、刻度、液柱和玻璃泡四个基本结构;知道气温的常用单位是“ ℃ ”, 读作“摄氏度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对比观察气温计和尺子,认识到气温计的结构与它的功能相对应。通过比较分析体温计、水温计、气温计结构的异同点,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探究实践目标在使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的过程中,掌握气温的正确读数方法。态度责任目标在使用气温计的过程中,对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感受到使用工具能提1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气温计的基本结构。难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掌握零下气温的正确读写方法。 【教学思路】【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气温计、气温计模型、刻度尺、体温计、水温计、记录单。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板贴、气温计模型、体温计、水温计。【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出“气温计 ”(预设 3 分钟)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现象,也开启了我们的天气观测之旅,这是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单,哪位同学们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状况?2.学生自由描述今日天气,抓住学生描述气温的表述,追问:刚刚一位同学提到今天有点热,一位说凉快,看来每个人对天气冷热的感受不太一样,我们把空气的冷热程度叫做气温,气温要怎么观测呢?(预设:使用温度计、气温计)3.讲解:是的,气温靠我们的主观感受是不准确的,我们可以依靠气温计来测量气温(出示气温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气温计。(板书)设计意图:本节课承接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一节课学生虽然已经认识了不同的天气现象,但是对于如何正确地记录一天中的各项天气数据并不清晰,需要通过后面每一节课的学习逐步解决。本节课教师出示学生的天气观测记录单,引导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在描述过程中聚焦气温,再引出人体对气温的感知不准确,需要使用更准确的方法测量气温, 自然而然引出学习的课题——认识气温计。二、对比观察,认识气温计(预设 10 分钟)1. 出示实物气温计:你见过它吗?它和什么很接近?22.课件出示尺子和气温计。3.任务:对比观察气温计和尺子,找一找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4.研讨:(1)相同之处:都有刻度(板贴)、都有一个面板。(2)不同之处:气温计有玻璃泡、液柱,尺子没有;单位符号不同;刻度不同;量程不同。5.小结气温计的结构、量程、刻度、单位。6.拓展思考:为什么气温计要用这样的量程,气温计为什么能用来测量气温? (预设:气温的变化范围决定了气温计的量程,气温计是利用玻璃泡里面物质的热胀冷缩原理设计制作的。)设计意图:将尺子和气温计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快速聚焦气温计的结构,认识到气温计的设计更复杂,在对各个部分的分析认识中,逐步感受到气温计结构各部分所对应的功能。三、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预设 15 分钟)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你会读数吗?2.课件出示气温计模型,学生读一读。讲解温度的读写方法。3.谈话:同学们真厉害呀,看来一个读数难不倒大家,接下来老师准备了气温计闯关大赛,一共 3 关,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战!(1)第一关:老师模拟,我会读和写。出示闯关卡:如果应对成功,打上星。教师利用超大温度计模型,模拟 2 个温度,一个为零摄氏度以上整数,一个为零摄氏度以下整数,学生读一读,教师引导正确记录。(2)第二关:组长模拟,组员共同读和写。3组长模拟,组员读和写。组长和组员共同判定是否正确,正确得星。如有争议,保留想法。(3)第三关:城市气温,我是气象考察员。出示我国 3 个城市昨天某一时刻的气温计模型示数,所有同学自主记录。全班核对,并自主评价。4.提问:现在谁能来说一说,读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气温计读数要注意什么?5.小结:从零起,向上数,几摄氏度;从零起,向下数,零下几摄氏度。6.研讨: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聚焦气温指标,说一说对我们描述天气状况有什么帮助?7.总结: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现象,记录和描述天气现象,以及更好地安排活动和生活。设计意图: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利用大气温计模型和学生小组气温计模型,设计三个层次的读数练习活动,由“扶 ”到“放 ”,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逐步掌握正确的读数方法。首先,利用教师的气温计模型呈现 1 个零摄氏度以上和 1 个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计读数,目的是讲解正确4的记录方法,以及基本的读数方法。第二关,小组内部练习,原本设计 2 人一组,但是 2 人一组的模式会出现学生记录错误的情况,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改为小组活动后,矛盾点就会暴露出来。第三关,再一次面向全体的读数练习,也是对之前两个闯关活动的检测,通过自主评价引导学生一步步提升。研讨环节,让小组展示读数过程,全班共同判断对错,分析原因,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四、拓展延伸,比较认识更多的温度计(预设 10 分钟)1.教师:(出示一杯沸水)今天我们认识了能测量大气温度的工具,如果现在有一杯 60 摄氏度的热水,能用它来测量水的温度吗?(预设:不能,因为超出了气温计测量的范围)2.追问: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种温度计,请观察 3 种温度计的结构,找找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3.学生交流、达成共识:水温计、体温计、气温计都具有相似的结构,但是量程不同,使用场景不同,要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温度计。4.课件出示更多测量温度的工具。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温度计,发现它们的异同,对温度计的原理有更深入的认识,感受到在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工具,能提高观测的精确性。五、 自主评价与课堂小结(预设 2 分钟)1. 自我评价:请同学们针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给自己打分。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 ”认知 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技能 能利用气温计模型正确读数合作 与同伴合作练习气温计模型读数2.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气温计,学习了温度的读写方法,那么如何正确测量一天的气温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5【板书设计】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