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测量气温》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 10.1 天气和气候 ”的第①点“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学生感受到的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为情境,聚焦“怎样利用气温计测量气温 ”。探索板块,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是:了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并记录室外同一地点一天中5 个时间点的气温;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研讨板块,也有三个问题,皆指向正确的测量方法和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的发现与表达。拓展板块,提出了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放学到睡觉前的时间里,坚持每隔 2 小时测一次气温,找一找一天中气温的最低点。让学生选择一天中的5 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学生很难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选定时间。【学生分析】通过前一课《认识气温计》的教学,学生对于气温一定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气温计实际测量室外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气温,会比较顺利。通常小学生会以为一天中气温的最高点是正午 12 点,通过测量、统计,会有新发现。课后拓展的气温测量,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知道通过使用不同的仪器可以观测不同的天气现象、获得相关气象数据。知道一天中气温是规律变化的。科学思维目标整理、分析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探究实践目标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室外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完成温度的记录,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分析气温规律。1态度责任目标保持对天气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给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内外的气温。难点: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通过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思路】【教学准备】学生: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气温变化示意图、记号笔、作业本。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任务——测量气温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今天大家想不想一起来测一测气温?2.提问:你们准备拿着气温计去哪里测量?设计意图:这节课是上节课认识气温计后的应用,为了确保学习的连贯性,此处没有设置新的情境,而是直接出示了本节课的任务。同时,能走出教室进行观测对于三年级学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因此第一时间引出任务是提高学生后续探究学习的意义感。二、了解气温计使用方法1.提问:我们该如何使用气温计?(1)手拿哪里比较合适?(预设:手要尽可能远离玻璃泡)(2)读数时,红色液柱可能会上升或下降,怎么办?(预设:等液柱稳定后再读数)22. 出示气温计使用说明,请学生说出这样操作的理由。3.请几位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指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意图: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后续活动的基础,此处需要教师铺设问题链支架,通过气温计的操作方法、操作原理分析、实践演示应用等逐步进阶的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起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三、测量气温1.提问:现在你会使用气温计了吗?在测量气温的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和学生商量并制订好测量气温的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保护好气温计;(2)小组行动,组长带领组员;(3)测量完成及时回教室。2.测量气温(5—10 分钟)3.交流研讨(1)交流: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都去了哪里测量、测量结果怎么样。学生分享测量地点和结果。(2)提问:听完大家的分享,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大家测量的结果都差不多,但不同地点测得的气温也略有不同;室内气温可能比室外的气温更低。)(3)讨论:哪个地点的气温最能反映今天的气温?设计意图:开展气温测量活动,让学生收集数据,让探究活动真正得以落实。这一环节要注意活动的有效组织,从测量结果到总结发现,学生第一次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为后续的气温变化分析做铺垫。四、描述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1.教师:有小组测得紫藤架下的气温是 13℃ , 这个温度能代表紫藤架下一整天的气温吗?说说理由。(预设:不能,一天中各时刻的气温不同,早上气温比较低,正午的气温比较高。)2.教师: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怎么做来获取一天的气温?(预设:可以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点分别测量气温。)3.教师出示前一天测量的气温,请学生帮忙分析气温的变化。要求: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颜色,表示液柱高度。再试着用一条尽可能平滑的3曲线把液柱顶端连起来。并思考:白天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4.邀请一个小组上台绘制用于展示的大型气温计,其他各组在教科书中绘制。5.学生汇报(1)教师:现在你可以说一说,白天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了吗?(要求学生完整规范地说出:从几点到几点,气温是怎么变化的)(2)追问:你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出气温变化规律的?(预设:根据液柱高低判断;看顶端的那条曲线,曲线上升说明气温升高,天气变热,曲线下降说明气温降低,天气变冷。)(3)追问:所以你认为这条线有什么作用?(预设:更加直观、明显,可以提高观察效果。)(4)追问:如果时间继续推移,折线图的走向会如何?为什么?(预设:折线图继续向下走,因为夜间温度会逐渐降低。)设计意图: 归纳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气温计模型图中的液柱上涂色后,形成气温变化示意图,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负荷。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将气温计模型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后,再将液柱顶端相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气温变化规律。所以本环节的浅层目标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和我们体感温度是一致的;深层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运用图表呈现数据在数据处理中的意义和价值。五、拓展延伸1.气温变化的更多表现教师:除了用折线图,气象局通常还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播放气象局用颜色变化描述气温的变化的动图。)2.提问:气象局是用什么表示气温的?这样表示的优势是什么?3.提问:气温还会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呈现气象局的气象变化,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气温有更深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处理的方法和优势。而关联生活则是本单元贯穿始终的思想,我们探究的《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意义。4【板书设计】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