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观察云》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 3—4 年级学习内容“ 10.1 天气和气候 ”的第①点“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和第②点“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以“盛夏,骄阳似火,晒谷子的农民的反应 ”为情景导入,聚焦“怎么观察云?云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天气信息? ”探索板块,包括观察、记录云量和观察记录云的形状,以及交流下大雨前云的状况。研讨板块,探讨是什么决定了阴晴。然后比较同学对云量的观察结果,发现对云的观察相比对雨的观测是不太准确的。拓展板块,阅读示意图并讨论太阳、云、雨的关系。【学生分析】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三年级学生能意识到不同的云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但通常没有细致地观察过云,不能把云的状况与某一种天气确定地联系起来。大多数学生无法通过观察“云占天空面积的比例 ”来判断阴、晴、多云,所以教材中对观察云放低了要求。《观察云》这一课与本单元第 3、4、5 课属并列关系,这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知道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多云、阴。科学思维目标能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气象特征与天气状况的关系。探究实践目标能够通过观察,真实记录云量及云的形状,对照资料分析、处理信息。态度责任目标1乐于观察与记录,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乐于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地观察云,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情况。难点:通过观察云量和和云的形状判断天气情况。 【教学思路】【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粉笔一支+蓝底纸张两张,记录见过的云和今天的云(每人 1 份);云图卡片+云量观察框+记录板(每组 1 份)。教师准备:提前确定每组观测点,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1.热身:参加周末户外活动调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天气外出?2.提问:遇到这样的天气你们的周末户外活动安排会一样吗?(展示晴、多云、阴的天气图片)生活中很多户外的工作、活动都受天气影响,你们觉得这几种天气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呢?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云(出示课题)。4.提问:你们觉得可以观察云的哪些方面?(预设:云的多少、云的样子)设计意图:聚焦课本中的内容“晒谷子的农民最喜欢的天气 ”,设计周末户外活动调查的情境将天气与生活关联起来,并通过这段谈话了解学生对于天气(晴、多云和阴)的了解。二、观察探索(一)观察云量1.提问:我们要怎么来观察云量呢?思考观察的地点和范围,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2.小组/全班讨论2观察方法:每组一个观察窗,到室外相应的小组定位点,轮流观察,将窗口中看到的白云的位置和多少,用白粉笔画在相应的蓝色记录单中。注意观察云时,不能直视太阳。小组记录完成后,迅速回到教室,将记录单贴到黑板上,屏幕上会播放关于云量介绍的资料,请大家边看资料边安静等待。3.小组活动(1)提问:通过阅读资料,大家知道根据云量我们可以将天气分为几类了吗?平时可以如何记录?哪一位同学能上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预设:根据云量我们可以将天气分为三类,分别为晴、多云、阴。它们的区别是: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的情况是晴,可以画一个太阳表示;云比较多,有时可以看到太阳的是多云,可以画一朵云露出半个太阳来表示;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的情况是阴天,可以用云来表示。)(2)提问:根据大家的观察,今天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呢?你们的依据是什么?(3)提问:大家对今天的云量判断一致吗?(4)提问:大家都说今天是晴天,因为云很少,出太阳了,那是不是出太阳的时候一定是晴天,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一定是阴天呢?(5)小结:通过比较天空中的云量,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呢?(预设:天气是晴、多云还是阴)(二)观察云的形状1.过渡:通过刚才的观察,大家都发现云量的情况与天气有关,其实,云的形状也与天气有关呢!2.提问:你们都见过一些什么样子的云?有没有同学能把你见过的云的样子画下来的?3.学生活动:画一画见过的云。4.教师:大家都画好了自己见过的云,一起继续来看看资料卡,谁能根据自己的画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云的形状?5.学生介绍自己画的云。(预设:我观察到的云有像羽毛、钩子的云,有像鱼鳞的云,也有很厚的、大团的云。这个省略号代表还有很多别的种类的云。我看到的这种云是……)36.提问: 云的形状和天气有关系吗?7.小结:观察云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天气,并描述天气情况。设计意图:观察探索阶段主要分为三个具有总分关系的梯度活动,从分析观察云的不同方面,到对云量、云的形状的观察指导,既是观察云的活动,也是对天气现象观察方法的再一次指导。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观察天气的课程,学生应该具备了对天气某一方面观察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大环节中,让学生整体体验观察云的全过程。其中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窗的设置是对观察难度的降低,对观察范围有更明确的要求,方便学生记录与思考。蓝底纸白粉笔的材料既容易获得,又贴近现实,更能激发学生的记录热情。三、拓展(一)云与天气1.教师:云的形状和天气也有密切的关系,你能结合云量和云的形状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下大雨前的云是怎么样的吗?2.资料出示:太阳、云、雨的关系。设计意图:云量与天气的关联与学生日常生活产生的联系是不多的,但是实际上云量与雨量、风力等都有紧密的联系。这个环节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可以借助对图片的理解,关联太阳、云、雨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地思考云与天气的关系。(二)小小气象员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会了观察哪些天气情况?(预设:雨、风、云)2.提问:你觉得这些方法中,哪些比较准确,哪些不太准确呢?说说你的理由。3.总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的变化也是瞬息万变的,观察天气需要长期的坚持,希望大家能利用这个单元学会的方法,坚持长期观察,做个小小气象员。设计意图:本课是本单元对于不同天气情况学习的最后一课,后一节课是《天气预报》。对于学习到本节课的学生而言,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一天天气描述播报的能力,在这里设计一个“ 小小气象员 ”的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天气的观察、记录、科学描述。4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其他和天气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继续观察,例如天气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教学板书】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