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设计思路】 对教师:研究教材,围绕“一条主线,四个措施”展开课堂教学,梳理并使学生掌握两汉时期的时空坐标、重大事件这条线索,理解并记忆汉代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四个方面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对学生:采用预习检测、小组合作探究、游戏抢答、自主作业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两汉时期的时空坐标、重大事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
【教学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工具】历史地图册,ppt课件,教案
【时间规划】 本节课按照40分钟的标准课堂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课堂导入及教学目标展示(5分钟) 2、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25分钟) 3、课堂练习(5分钟) 4、课堂总结(5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带一路示意图和桑蚕小镇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大家一起看这两幅图,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从宏观上展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第二幅是我们本地的“丝路起点,桑蚕小镇”,是丝绸之路在我们当地的微观缩影。“一带一路” 是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个惠及亚欧非三大洲、几十国家、几十亿人口的倡议中。这充分体现了东方大国中国在维护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强劲动力。“一带一路”经济带正是源自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辟的吗?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辟的? 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展示学习目标: 在PPT上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并带领学生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 ——《汉书·诸侯王表序》 继秦而起的汉王朝,面临怎样形势?如何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统治思想: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有所损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洛兮雁南归 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者诸侯割据、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北方匈奴不断骚扰,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分析材料,从多角度认识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三、东汉的兴衰----未必中兴输草创,生来天性胜高皇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3-24的内容,梳理东汉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政治上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
【问题探究】东汉的兴衰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统计表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卒年27231303936341454
材料二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 ——《东汉地方豪强研究》 探究问题:观察上表,根据统计表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现象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解题思路:1、提取信息:时间信息:东汉中后期;内容信息:从材料一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皇帝继位的年龄都比较小而且寿命都不长;材料二的内容可依据句号分层概况。 2、迁移知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土地兼并严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3、解读信息: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年龄小且寿命不长,容易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一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豪强拥兵自重,形成地方割据,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归纳总结答案:影响: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汉朝政权危如累卵。 关系: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形成割据势力,东汉陷入军阀混战局面。 四、两汉的文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学科大致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各种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从而为后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高考广东卷)“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原创试题)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政府“罢苑马,以助贫农”,允许无地的农民进入皇室园林耕种,并对农民进行一定年限的免税。这说明( ) A.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B.西汉国力衰弱,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 C.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D.贯彻了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 做题方法指导: ①定时空:看清图文材料给的时间,定位阶段性特征。 ②定主旨:根据时空以及关键字写出主旨。 ③巧排除:用阶段性特征排除,或者用时间、史实等排除。 ④定选项:正确选项和只能有一个层次的推进关系。
【板书设计】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西汉的强盛 3、东汉的兴衰 4、两汉的文化
【布置作业】 思考: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意义?
【课后反思】
亮点:
不足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