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人教版(2025)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辛亥革命新教材·核心素养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道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等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导入1912年2月11日,即清帝正式宣布退位的前一日,《神州日报》发表了马星驰的这幅作品。画面描绘了山谷之中,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 “逊位” 的声音。这幅漫画表达了什么?《但闻人语响》先导阅读,整体感知辛亥革命是什么革命?19世纪末1911年1912年3月狭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先导阅读,整体感知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袁世凯又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农历辛亥年)宣统帝退位,清朝结束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为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北京就任大总统袁世凯背信弃义,破坏《临时约法》革命党组成国民党,改组内阁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孙中山、黄兴领导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被镇压,孙黄流亡日本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历史解释】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一:材料二: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历史解释】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材料三:材料四: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资优先权,未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昌空虚。“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孙中山有利条件:保路运动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有利条件:保路运动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指导思想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的爆发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历史解释】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1911.10.10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支持革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自海外归来,随后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解释】梳理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完成表格。南京临时政府时间首都临时大总统纪年立法机构意义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民国N年=公元xx年-1911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解释】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有哪些认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 1912年1月1日)首要使命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根本目标是为民众谋求幸福,且一旦完成使命就主动卸任,体现 “为众服务” 而非专权的理念核心责任是巩固新生共和政权,让国家稳定并获国际认可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解释】为巩固新生共和政权,孙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从内容来看: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平等且享有多种民主权利,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②确立三权分立,借鉴西方,构建民主共和政治架构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循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注:袁世凯10日就任,11日颁布《临时约法》从目的来看: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巩固革命成果,体现资产阶级诉求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解释】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帐幔,并不许用赭黄龙凤纹。职官一品至三品,许用金花刺绣纱罗;四品五品,刺绣沙罗;六品以下,许用素纱罗;庶民用纱绢。 ——《大清律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与旧法律对比:此前法律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统治,《临时约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是首部符合资产阶级共和宪法性质的文件。《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人物扫描】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以袁为核心的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封建军阀集团即“北洋军阀”。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历史解释】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奉命镇压革命军,先后攻陷汉口、汉阳湖北军迫于压力与袁世凯接触,力图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迫于压力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袁世凯通电支持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末代皇帝溥仪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历史解释】袁世凯真的会维护民主共和吗?讽刺袁世凯“组织内阁”的漫画,《民权报》(1912.8)破坏责任内阁制破坏《临时约法》【历史解释】革命党又会如何反击?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国民党政府。——陈旭麓《宋教仁集》(下)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党派 国民党 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得票数 392 223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历史解释】国会选举后责任内阁真的成功了吗?“宋教仁案”发生后,国民党内围绕武力讨袁问题发生分歧。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借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历史解释】阅读教材,完成二次革命表格。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导火线时间经过结果宋教仁被刺杀1913年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袁,遭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失败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保卫民主共和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历史解释】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材料一:“赣省独立,总理(孙中山)电令粤省同举,胡都督认为时机未至;电令沪上,英士以弹丸之地,难以相抗。”——林志元《杂稿·二次革命之检讨》材料二:战前,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人数已经超过24万人,而革命党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约为8万人。——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材料三:我们希望中国各界能友好而尊敬地对待袁世凯,我们希望中国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只能是袁世凯。——(英)葛雷《葛雷远东回忆录》①革命派力量涣散②革命党和北洋政府人力量悬殊③列强支持袁世凯【历史解释】如何辩证客观的看待辛亥革命的作用?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积极: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拓展延伸: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3年二次革命1914-1916年护国运动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课堂小结①武昌起义:1911.10.10②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③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果一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武昌起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破坏《临时约法》——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改组国会——袁世凯制造“宋案”——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中国民国建立(民国纪年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辛亥革命成果二辛亥革命影响积极: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2.(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课堂检测1.(2025·吉林·中考真题)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BB课堂检测3.(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B.提出三民主义C.秋收起义爆发D.推翻封建制度A4.(2025·云南·中考真题)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A/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①知道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等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②运用史料分析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的情况;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设置:这幅漫画表达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时政漫画《但闻人语响》创设情境,引入本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环节二:整体感知先导阅读:辛亥革命是什么革命?先导阅读: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袁世凯又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问题设置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答案提示: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指导思想;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有利条件:保路运动教师指导:辛亥革命的爆发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必然结果,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问题设置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教师指导: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教师过渡: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问题设置1:梳理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完成表格。南京临时政府时间首都临时大总统纪年立法机构意义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民国N年=公元xx年-1911;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概括中华民国的建立,培养学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设置2: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有哪些认识?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 1912年1月1日)答案提示:①首要使命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②根本目标是为民众谋求幸福,且一旦完成使命就主动卸任,体现 “为众服务” 而非专权的理念;③核心责任是巩固新生共和政权,让国家稳定并获国际认可。【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了解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注重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设置3:为巩固新生共和政权,孙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问题设置4: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材料一(从内容来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从目的来看):(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循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注:袁世凯10日就任,11日颁布《临时约法》材料三(与旧法律相比): 帐幔,并不许用赭黄龙凤纹。职官一品至三品,许用金花刺绣纱罗;四品五品,刺绣沙罗;六品以下,许用素纱罗;庶民用纱绢。 ——《大清律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答案提示:从内容来看: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平等且享有多种民主权利,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②确立三权分立,借鉴西方,构建民主共和政治架构从目的来看: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巩固革命成果,体现资产阶级诉求与旧法律对比:此前法律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统治,《临时约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是首部符合资产阶级共和宪法性质的文件。教师指导:《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的原因,培养学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过渡:可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是谁?(三)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问题设置1: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了解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问题设置2:袁世凯真的会维护民主共和吗?答案提示:破坏责任内阁制破坏《临时约法》【设计意图】通过时政漫画、表格,了解袁世凯意图复辟,破坏责任内阁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问题设置3:革命党又会如何反击?答案提示: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了解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改组内阁,维护共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问题设置4:国会选举后责任内阁真的成功了吗?【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宋案”,知道袁世凯的本质目的,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问题设置5:阅读教材,完成二次革命表格。答案提示:教师指导: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保卫民主共和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了解二次革命,知道革命党为维护共和进行的努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问题设置6: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材料一:“赣省独立,总理(孙中山)电令粤省同举,胡都督认为时机未至;电令沪上,英士以弹丸之地,难以相抗。”——林志元《杂稿·二次革命之检讨》材料二:战前,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人数已经超过24万人,而革命党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约为8万人。——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材料三:我们希望中国各界能友好而尊敬地对待袁世凯,我们希望中国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只能是袁世凯。——(英)葛雷《葛雷远东回忆录》答案提示:①革命派力量涣散;②革命党和北洋政府人力量悬殊;③列强支持袁世凯【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了解二次革命被镇压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问题设置7:如何辩证客观的看待辛亥革命的作用?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答案提示:积极: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拓展延伸:】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课堂小结】【课后检测】1.(2025·吉林·中考真题)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2.(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3.(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 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4.(2025·云南·中考真题)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答案提示:BBAA【板书设计】壹 武昌起义贰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叁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