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0课《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0课《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教学目标】
①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认识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感知近代民主革命的曲折性与艰巨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设置:这幅漫画表达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漫画《刀大杀人多》创设情境,引入本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环节二:整体感知
先导阅读:袁世凯如何复辟帝制?中国又是如何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环节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问题设置1:袁世凯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国内、国外)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卖国
答案提示:对内独裁: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卖国:1915年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所做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设置2:“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军士变色于疆场,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农夫激怒于甿郊。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
——《警告全国父老书》李大钊,1915 年,以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名义撰写
材料三:
对于中日两国政府间已经缔结或行将缔结的任何协定或约定,凡有损美国及其在华公民的条约权利或中华民国之政治或领土完整或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际对华政策者,一概不能承认。
——1915 年 5 月 11 日美国国务卿布莱恩致日本大使训令
答案提示:使山东、东北等多地主权丧失,被日本渗透控制,重工业、沿海权益受限,国家主权严重受损;引发民众强烈反对,爱国运动高涨,推动民族觉醒,袁世凯失民心;日本独占企图激化与欧美矛盾,中国国际地位降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二十一条”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师过渡: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问题设置1: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答案提示: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爱国豪杰奋起,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知道孙中山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态度,培养学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
问题设置2:有哪些爱国豪杰奋起抗元?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布四方声罪致讨…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教师指导:蔡锷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斥其为逆贼,已举兵讨袁并号召各地共讨。
【设计意图】通过文图史料,了解蔡锷等对袁世凯复辟态度,注重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
问题设置3: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完成护国战争概况。
答案提示:
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各阶层人士群起反对
时间:1915-1916
过程: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袁世凯集兵围剿,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结果: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以及教材,了解护国战争的概况,注重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
问题设置4: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有何启示?
材料一:“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二:“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三:“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答案提示:
原因:①民主革命派的反对、北洋嫡系的阳奉阴违②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③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得人心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逆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失败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培养学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
过渡: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怎样的局面?
(三)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问题设置1: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军阀割据混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相关史事: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举为大元帅。他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妥协。孙中山意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hé)”,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目的。1918年5月,他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我来排排队:革命派和袁世凯展开的搏斗】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对革命党与袁世凯之间展开的争斗进行排序,加强学生的理解,了解民主革命的艰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北洋政府】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分期,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春天】
中华民国成立后,①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知道民国到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课后检测】
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2.(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
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蔡和森
3.(2025·安徽·中考真题)1924年8月,孙中山发表演说:中国受条约的束缚,丧失政治主权,不但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据此可知,孙中山强调民族工业发展需要( )
A.维护共和制度 B.推翻清朝统治 C.反对列强侵略 D.加强中外交流
4.(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战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反映,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 )
A.开始出现 B.受到压迫
C.迅速发展 D.再度受挫
5.(2025·福建·中考真题)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答案提示:CCCCB
【板书设计】
壹 帝制复辟
贰 护国战争
叁 军阀割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人教版(2025)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新教材·核心素养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道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认识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感知近代民主革命的曲折性与艰巨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导入
左图为钱病鹤先生于民国初年创作的一幅名为《刀大杀人多》的漫画。画面中一只猿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手握长柄大刀,刀上写着 “专制”
这幅漫画表达了什么?
刀大杀人多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袁世凯如何复辟帝制?中国又是如何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
解散国会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登基
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孙中山发布讨元檄文,革命党发动护国战争
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绝望死去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二次革命被轻易的镇压下去,这使袁世凯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的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的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历史解释】袁世凯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国内、国外)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卖国
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解散国会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年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历史解释】“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汉冶萍煤铁公司由中日合办;
④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
⑤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进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胶州湾,占领青岛。
——《二十一条》
使山东、东北等多地主权丧失,被日本渗透控制,重工业、沿海权益受限,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历史解释】“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军士变色于疆场,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农夫激怒于甿郊。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
——《警告全国父老书》李大钊,1915 年,以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名义撰写
对于中日两国政府间已经缔结或行将缔结的任何协定或约定,凡有损美国及其在华公民的条约权利或中华民国之政治或领土完整或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际对华政策者,一概不能承认。
——1915 年 5 月 11 日美国国务卿布莱恩致日本大使训令
引发民众强烈反对,爱国运动高涨,推动民族觉醒,袁世凯失民心
日本独占企图激化与欧美矛盾,中国国际地位降
目标导学一:帝制复辟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历史解释】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爱国豪杰奋起,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历史解释】有哪些爱国豪杰奋起抗元?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蔡锷,湖南邵阳人。早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负责编练、统领新军,声望很高。武昌起义爆发后在云南响应,任云南军政府都督。后被调入北京,委以虚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以看病为名,化装潜出北京,转道日本抵达昆明。随后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布四方声罪致讨…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蔡锷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斥其为逆贼,已举兵讨袁并号召各地共讨。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历史解释】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完成护国战争概况。
原因
时间
经过
结果
袁世凯复辟帝制,各阶层人士群起反对
1915—1916年
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袁世凯集兵围剿,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目标导学二:护国战争
【历史解释】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有何启示?
材料一:“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二:“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三:“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①民主革命派的反对、北洋嫡系的阳奉阴违
②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③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得人心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逆历史发展潮流必将失败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历史解释】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怎样的局面?
军阀 派系 代表 人物 依附 列强 势力
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今北京)湖
北、江苏、江西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陕西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
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1917—1918年)
依附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益
目标导学三:军阀割据
【历史解释】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据统计,在民国初年,光是四川内部各派军阀之间的战乱,即达400余次之多。在军阀的烧杀劫掠之下,百业俱废,民生凋敝,人民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之中……从1912年至1928年的17年间,内阁变更了47次。正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农户减少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 减少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加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关史事: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选举为大元帅。他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妥协。孙中山意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hé)”,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目的。1918年5月,他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我来排排队:革命派和袁世凯展开的搏斗
宋教仁被暗杀
二次革命形势图
袁世凯祭天复辟帝制
蔡锷
李烈钧
唐继尧
军阀割据形势





拓展延伸: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形成。 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拓展延伸: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春天
中华民国成立后,①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后
(1895年)
辛亥革命后
(1912年)
一战期间
(1914-1918年)
一战后
(1919-1949年)
产生
发展
再度受挫
“短暂的春天”
课堂小结
①对内实行独裁统治: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内阁制实行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②对外卖国: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原因
护国战争
帝制复辟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1916
时间
军阀割据
经过
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袁世凯集兵围剿,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
结果
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为争夺地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2.(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
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蔡和森
课堂检测
1.(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C
C
课堂检测
3.(2025·安徽·中考真题)1924年8月,孙中山发表演说:中国受条约的束缚,丧失政治主权,不但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据此可知,孙中山强调民族工业发展需要( )
A.维护共和制度 B.推翻清朝统治C.反对列强侵略D.加强中外交流
C
4.(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战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反映,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 )
A.开始出现 B.受到压迫
C.迅速发展 D.再度受挫
C
课堂检测
5.(2025·福建·中考真题)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