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9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①知道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等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的情况;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课前预习】
一、 武昌起义
1、有利条件: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2、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②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③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建立:
1、1911年12月下旬,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首都 南京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副总统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纪年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立法机构 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青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二次革命
背景: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报纸揭露,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
过程: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结果: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材料一(从内容来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从目的来看):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循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注:袁世凯10日就任,11日颁布《临时约法》
材料三(与旧法律相比):
帐幔,并不许用赭黄龙凤纹。职官一品至三品,许用金花刺绣纱罗;四品五品,刺绣沙罗;六品以下,许用素纱罗;庶民用纱绢。 ——《大清律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提示:
从内容来看: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平等且享有多种民主权利,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借鉴西方,构建民主共和政治架构
从目的来看:
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巩固革命成果,体现资产阶级诉求
与旧法律对比:
此前法律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统治,《临时约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是首部符合资产阶级共和宪法性质的文件。
探究二:问题: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
材料一:“赣省独立,总理(孙中山)电令粤省同举,胡都督认为时机未至;电令沪上,英士以弹丸之地,难以相抗。”
——林志元《杂稿·二次革命之检讨》
材料二:战前,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人数已经超过24万人,而革命党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约为8万人。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材料三:我们希望中国各界能友好而尊敬地对待袁世凯,我们希望中国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只能是袁世凯。
——(英)葛雷《葛雷远东回忆录》
答案提示:①革命派力量涣散;②革命党和北洋政府人力量悬殊;③列强支持袁世凯
探究三:问题:如何辩证客观的看待辛亥革命的作用?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答案提示:积极: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课后检测】
1.(2025·吉林·中考真题)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汉因武昌起义被称为“首义之城”,武昌起义(1911年)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直接导致清朝统治瓦解,各省相继独立,故武汉有此称号,B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发生的,地点是广州,虽为革命牺牲众多烈士,但未让武汉获“首义之城”美誉,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因反对袁世凯独裁发起,与武汉“首义之城”的关联事件无关,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武汉“首义之城”称号的由来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可知,胡适将辛亥革命比喻为“砍断传统文化的大树”。洋务运动仅触及技术层面(枝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砍断大树),B项正确;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是洋务运动的影响,属于“枝叶”级别的变革,不符合“砍断大树”的根本性,排除A项;辛亥革命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属于社会风俗的局部变革(如剪辫、易服),类似于“枝叶”,而非根本性的“砍断大树”,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 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体变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等人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总统制,与题干“成”直接对应,A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与两个“成”不符,排除B项;秋收起义为1927年中共领导的起义,与1912年无关,排除C项;推翻封建制度表述不准确,辛亥革命仅推翻帝制,未彻底终结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等,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5·云南·中考真题)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
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和西学传播,传统礼教受到冲击。教科书作为思想传播载体,初小课程中删除 “君”“忠” 等封建伦理词汇,转而提倡 “宽容、公平、进取” 等近代价值观,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正从传统皇权伦理向近代公民意识转变,体现了思想观念的革新,A项正确;商务印书馆作为民间出版机构,虽在内容上有所革新,但尚未完全 “摆脱朝廷控制”,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未涉及 “缠足”“鸦片” 等社会陋习的革除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教科书内容侧重思想教育,未涉及 “办工厂”“兴实业” 等内容,与实业救国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9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①知道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等史实,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②运用史料分析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的情况;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课前预习】
一、 武昌起义
1、有利条件: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 ,武昌空虚。
2、过程:
① 年 月 日晚, 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 ,进攻 ,起义军占领 。随后, 、 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②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 ,推举新军 将领 为都督。
③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 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建立:
1、1911年12月下旬,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
2、概况
时间 年1月1日
首都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副总统 选举 副总统
纪年 以1912年为 ,改用
立法机构 成立临时 ,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 制定的《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 ;国民有人身、居住、青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 、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 ,司法独立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 。它肯定了 和 原则,是辛亥革命的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二次革命
背景: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 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后身亡。报纸揭露,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世凯的亲信,并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
过程: 和 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 爆发。
结果:因国民党 ,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 下去。孙中山、黄兴等 。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材料一(从内容来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从目的来看):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
(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循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注:袁世凯10日就任,11日颁布《临时约法》
材料三(与旧法律相比):
帐幔,并不许用赭黄龙凤纹。职官一品至三品,许用金花刺绣纱罗;四品五品,刺绣沙罗;六品以下,许用素纱罗;庶民用纱绢。 ——《大清律例》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二:问题:二次革命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镇压?
材料一:“赣省独立,总理(孙中山)电令粤省同举,胡都督认为时机未至;电令沪上,英士以弹丸之地,难以相抗。”
——林志元《杂稿·二次革命之检讨》
材料二:战前,北洋政府陆军部直辖人数已经超过24万人,而革命党人实际控制军队人数约为8万人。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材料三:我们希望中国各界能友好而尊敬地对待袁世凯,我们希望中国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袖只能是袁世凯。
——(英)葛雷《葛雷远东回忆录》
探究三:问题:如何辩证客观的看待辛亥革命的作用?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课后检测】
1.(2025·吉林·中考真题)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2.(2025·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3.(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 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
4.(2025·云南·中考真题)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思想,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B.教科书已摆脱朝廷控制
C.社会陋习被完全革除 D.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提示:BBA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