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三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第9课 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下面这张邮票纪念的革命爆发于( )A.北京 B.南京 C.武昌 D.上海【答案】C【解析】据题干邮票“辛亥革命110周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到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也被称为“武昌首义”,C项正确;而北京、南京、上海都不是辛亥革命爆发地,排除ABD项。故选C项。3.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后,选举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是 ( )A.黄兴 B.孙中山C.袁世凯 D.黎元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主张 “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武昌起义后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以答案选B4.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诞生于(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 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随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B项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尚未建立中华民国,排除A项;1913年已经是民国二年,排除C项;1914年是民国三年,排除D项。故选B项。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和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D项正确;《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为维护独裁统治颁布,并非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是为其专制服务的文件,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颁布的宪法,与中华民国时期无关,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土地政策文件,和中华民国的宪法性质文件不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6.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 )A.萍浏醴起义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教仁被刺杀后,为了反对袁世凯,孙中山和黄兴等发动了二次革命,C项正确;萍浏醴起义发生在1906年,且是有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发动的,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1915年底发生的,且是蔡锷等人发动的,目的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排除D项。故选C项。【能力提升】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夺取军械库,然后攻打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时间是1924年-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时间是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戊戌变法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认为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军的英勇作战 B.帝国主义的支持C.清末新政的失败 D.自身统治的崩溃【答案】D【解析】据题干“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可知,清朝灭亡并非因革命军的武力,而是其自身瓦解,D项正确;题干明确否定革命军的军事作用,排除A项;题干强调清政府因自身原因瓦解,未提及帝国主义支持,排除B项;清末新政失败虽削弱统治,但题干强调“自身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反映了《申报》报头纪年方式的变化,与该变化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农历壬申年三月二十三日 ·中华民国元年元月二日 ·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二号A.戊戌变法开始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中华民国成立 D.五四运动爆发【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华民国元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定南京为都城,改用民国纪年法,故《申报》中的时间为民国元年元月二日,C项正确;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与纪年方式的改变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传播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与纪年方式无关,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纪年方式的转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对下图所示文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A.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C.文件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D.抨击封建礼教,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排除A项;《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礼教,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D项。故选B项。5.“亟拯斯民于水火,且扶大厦之将倾。”面对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高举革命旗帜,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下列属于他的革命实践的是( )A.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提出“自强”“求富”口号 D.发动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约【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统治,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孙中山重要的革命实践,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洋务运动由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与孙中山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广大群众等发起的爱国运动,不是由孙中山发动的,该选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6.辛亥革命后,一大批进步的中国妇女挺身而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她们组团体,建学校,参加武装斗争;她们要求女子接受教育,婚姻自主,经济独立;她们提出“妇女参政”,从思想到行动,为自身解放奔走呼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折射出辛亥革命(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C.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摧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一大批进步的中国妇女挺身而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她们组团体,建学校,参加武装斗争;她们要求女子接受教育,婚姻自主,经济独立;她们提出“妇女参政”,从思想到行动,为自身解放奔走呼号”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妇女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追求自身解放,这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包括妇女思想的觉醒,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于辛亥革命,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推翻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是北伐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7.“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并庄严声明:“为公仆者,不以国利民福为怀,反欲牺牲国家与人民,以争一己之位置,中华民国岂容开此先例。”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民主制度 B.倡导君主立宪C.查明宋案元凶 D.结束军阀混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公仆者,不以国利民福为怀,反欲牺牲国家与人民,以争一己之位置,中华民国岂容开此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一直致力于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讨袁宣言》中,他强调了公仆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位置而牺牲国家和人民,这表明他旨在维护民主制度,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A项正确;倡导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维护民主制度,查明宋案元凶并非主要意图,排除C项;军阀混战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而题干中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排除D项。故选A项。8.“近代化”是指中国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以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为主要标志。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新出路的过程。下面为某同学搜集的一组学习资料。其探究主题是( )A.救亡图存 B.实业救国 C.民主与科学 D.自强求富【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江南机器制总局炮厂”、“谭嗣同殉难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江南机器制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之一,戊戌政变后被杀,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综上可以得出,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为救亡图存采取的一系列运动,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出现在甲午战后,与《资政新篇》等无关,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两大口号,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资政新篇》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部分经历1894年 成立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5年 组织广州起义 1905年 成立同盟会 创办《民报》 1910年 组织黄花岗起义 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发动“二次革命”号召,讨伐袁世凯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 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 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为近代中国革命做出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答案】(1)努力: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战争等。(2)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近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华 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认识: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领导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解析】(1)努力:根据材料一“孙中山先生部分经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为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做出的努力有:19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产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913年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15年发表《讨袁檄文》,号召护国战争;1917年秋领导护法运动等,(2)意义:根据材料"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得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近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根据材料“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遇。"得出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领导的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某校八年级(5)班同学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新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尝试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他们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同时,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等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材料三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断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的口号。并简述这一运动的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报刊宣传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梁启超所说之变法的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民报》宣传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并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探究完上述活动,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答案】(1)自强求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变法维新;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4)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深入【解析】(1)口号: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者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作用:根据材料一“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二“《时务报》、《国闻报》”和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主要观点是变法维新。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和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图片《民报》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专制政体灭、清朝灭”和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根据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中华民国成”和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根据材料三“断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可知,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4)认识: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二可知,戊戌变法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材料三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深入。【拓展延伸】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将《卿云歌》定为国歌,其中的歌词有“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B.戊戌变法顺利开展C.洋务运动逐步深入 D.新文化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诞生在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潮流,A项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收集到如下证据。据此判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交通运输等 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提到希望购买外洋船炮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 邹容在1903年出版《革命军》,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A.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近代化探索逐步发展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走向崩溃 D.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希望购买外洋船炮”“用革命手段扫除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科技到建立西方制度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深化,近代化探索逐步发展,B项正确;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体现在列强侵华方面,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走向崩溃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方面,与材料其他信息无关,排除C项;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与邹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根据“1911年”、“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①是将中国进行了肢解瓜分,因此应该是象征了中国未来的命运,即“将来之中国”;图②列强开始来到中国面前,说明是咸(丰)同(治)时之中国;图③中国比较强势,列强仓皇而逃,说明是康乾时之中国;图4中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犯,所以应该是深陷民族危机的1911年的中国,即现在之中国。所以正确的对应顺序应该是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三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第9课 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2.下面这张邮票纪念的革命爆发于( )A.北京 B.南京 C.武昌 D.上海3.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后,选举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是 ( )A.黄兴 B.孙中山C.袁世凯 D.黎元洪4.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诞生于(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 )A.萍浏醴起义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能力提升】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夺取军械库,然后攻打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2.“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认为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军的英勇作战 B.帝国主义的支持C.清末新政的失败 D.自身统治的崩溃3.下表反映了《申报》报头纪年方式的变化,与该变化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农历壬申年三月二十三日 ·中华民国元年元月二日 ·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二号A.戊戌变法开始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中华民国成立 D.五四运动爆发4.对下图所示文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A.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C.文件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D.抨击封建礼教,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5.“亟拯斯民于水火,且扶大厦之将倾。”面对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高举革命旗帜,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下列属于他的革命实践的是( )A.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提出“自强”“求富”口号 D.发动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约6.辛亥革命后,一大批进步的中国妇女挺身而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她们组团体,建学校,参加武装斗争;她们要求女子接受教育,婚姻自主,经济独立;她们提出“妇女参政”,从思想到行动,为自身解放奔走呼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折射出辛亥革命(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C.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摧翻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7.“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并庄严声明:“为公仆者,不以国利民福为怀,反欲牺牲国家与人民,以争一己之位置,中华民国岂容开此先例。”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民主制度 B.倡导君主立宪C.查明宋案元凶 D.结束军阀混战8.“近代化”是指中国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以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为主要标志。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新出路的过程。下面为某同学搜集的一组学习资料。其探究主题是( )A.救亡图存 B.实业救国 C.民主与科学 D.自强求富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部分经历1894年 成立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5年 组织广州起义 1905年 成立同盟会 创办《民报》 1910年 组织黄花岗起义 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发动“二次革命”号召,讨伐袁世凯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 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 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为近代中国革命做出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10.某校八年级(5)班同学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新眼光观察外部世界,尝试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他们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初具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同时,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等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材料三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断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的口号。并简述这一运动的作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报刊宣传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梁启超所说之变法的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民报》宣传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并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探究完上述活动,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拓展延伸】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将《卿云歌》定为国歌,其中的歌词有“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B.戊戌变法顺利开展C.洋务运动逐步深入 D.新文化运动兴起2.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收集到如下证据。据此判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交通运输等 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提到希望购买外洋船炮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 邹容在1903年出版《革命军》,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A.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近代化探索逐步发展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走向崩溃 D.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3.1911 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9课辛亥革命(任务型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 第9课辛亥革命(任务型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