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9课辛亥革命19世纪末1912年3月1911年10月10日狭义的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名词解释辛亥革命狭义上:就是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政府腐朽②思想基础:三民主义③组织基础: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④军事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发动。⑤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1.背景一.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3) 地点:武昌熊秉坤---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2.概况3.经过10月10日晚,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革命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知识拓展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党人的局限性,革命的不彻底,为后面革命果实被窃取埋下了隐患。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4.结果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武昌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背景1911年12月29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黎元洪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的代表任参议员2.概况时间:地点:总统:副总统:纪年: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意义:立法机构: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大总统誓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年份 民国年份1912年 民国元年1913年 民国二年1914年 民国三年1915年 民国四年1916年 民国五年…… ……公元年=1911+民国年民国年=公元年-1911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换算举例:李建国,民国10年生人,1949年他的实岁年龄多大?民国10年+1911=公元1921年1949-1921 = 28(岁)观察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归纳其换算公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非正式,制定仓促约束袁世凯与国民约定民主原则一部法律文件2.内容行政权(总统、国务员)司法权(法院)立法权(参议院)制衡可否决参议院法案可任命法官可宣布总统违宪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任命法官需参议院确认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4.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3.意义性质意义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1895年,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掌握北洋新军领导权,在军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辛亥革命时期出任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大权。既是清政府倚重的对象,也是帝国主义列强扶植的对象。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2.12宣统帝退位1912.2.15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3.10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4.1孙中山正式解除职务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过程1912.2.13孙中山辞职【自主阅读】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①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 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③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1: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它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材料2: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中国近代史》【合作探究】袁世凯为何能够窃取革命果实?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原因责任内阁制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内阁副署总统的权力限制五、二次革命1.背景1912年6月,袁世凯不经内阁总理副署而发布了改王芝祥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李侃《中国近代史》国民党成为第一届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具备组阁政府的权力,宋教仁将出任政府总理,行使行政权。宋教仁(1882-1913)被刺杀后的宋教仁五、二次革命1.背景时间:1913年背景:①袁世凯独裁,破坏责任内阁制;②导火线:“宋教仁案”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结果: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故称之为二次革命。2.概况二次革命形势图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一: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影响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六、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②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材料三: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吴玉章回忆录》局限性:辛交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课堂检测1.“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它”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B2.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A.握手取代跪拜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总统取代皇帝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C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