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课件(24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课件(24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
1912年3月
1911年
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名词解释
辛亥革命
狭义上:就是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政府腐朽
②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
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④军事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发动。
⑤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1.背景
一.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 地点:武昌
熊秉坤---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
2.概况
3.经过
10月10日晚,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革命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
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知识拓展
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党人的局限性,革命的不彻底,为后面革命果实被窃取埋下了隐患。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不久后,湖北的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4.结果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
1911年12月29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会的代表任参议员
2.概况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纪年: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意义:
立法机构: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大总统誓词》
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年份 民国年份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公元年=1911+民国年
民国年=公元年-1911
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换算
举例:
李建国,民国10年生人,1949年他的实岁年龄多大?
民国10年+1911=公元1921年
1949-1921 = 28(岁)
观察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归纳其换算公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
非正式,制定仓促
约束袁世凯
与国民约定民主原则
一部法律文件
2.内容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司法权
(法院)
立法权
(参议院)
制衡
可否决参议院法案
可任命法官
可宣布总统违宪
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任命法官需参议院确认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自由平等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有效地防止专制独裁
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意义
性质
意义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1895年,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掌握北洋新军领导权,在军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辛亥革命时期出任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大权。既是清政府倚重的对象,也是帝国主义列强扶植的对象。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2.12
宣统帝退位
1912.2.15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3.10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4.1
孙中山正式解除职务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过程
1912.2.13
孙中山辞职
【自主阅读】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
①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 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
③ 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1: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它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
材料2: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中国近代史》
【合作探究】袁世凯为何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原因
责任内阁制
总统发布命令
须经内阁副署
总统的权力
限制
五、二次革命
1.背景
1912年6月,袁世凯不经内阁总理副署而发布了改王芝祥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
——李侃《中国近代史》
国民党成为第一届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具备组阁政府的权力,宋教仁将出任政府总理,行使行政权。
宋教仁
(1882-1913)
被刺杀后的宋教仁
五、二次革命
1.背景
时间:
1913年
背景:
①袁世凯独裁,破坏责任内阁制;②导火线:“宋教仁案”
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结果:
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故称之为二次革命。
2.概况
二次革命形势图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影响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六、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
②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局限性:辛交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课堂检测
1.“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它”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B
2.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
A.握手取代跪拜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总统取代皇帝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