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第6课戊戌变法导入洋务运动(学器物)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时间背景目的代表领导阶级/派别学习内容结果1895年春(光绪年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失败,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折扣,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备,内变法度哉!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开展为了宣传新思想,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1、在各地组织学会2、创办报刊《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时务报》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严复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观点:变法救国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百日维新背景 时间 开始标志 目的 内容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教育上,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维新人士参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传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百日维新变法能否顺利实行?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变法精神:忧国忧民、不怕牺牲、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材料二: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溪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都持观望态度材料三:当慈溪太后把光绪皇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啊!”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材料五:(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变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缺乏群众基础改革急于求成,改革内容贪大求全,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妥协)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自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百日维新【课后活动】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你同意那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共同点:①都向西方学习②都发展工业③都建立新式军队④都重视教育⑤都推进中国近代化“维新派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总结戊戌变法背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当堂测试1.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2.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AC当堂测试3.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