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日本明治天皇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甲午中日战争时在位皇帝一、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清朝经历了两场鸦片战争,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正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并且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日本朝鲜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性质: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二)原因一、甲午中日战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索):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朝鲜东学党起义(三)爆发时间、地点1894年(农历甲午年),丰岛海面(四)过程①平壤战役②黄海海战1、平壤战役—左宝贵—平壤陷落2、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邓世昌(北洋舰队)—丧失黄海制海权(保船避战)③辽东战役3、辽东战役—徐邦道—旅顺大屠杀④威海卫战役4、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一、甲午中日战争(五)失败原因材料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筑颐和园和宠信太监,以及世风普遍败坏。战前英国顾问曾建议中国购买两艘快舰,但由于资金缺乏,清廷也未予以重视。相反,日方购买了这两艘船,其中一艘“吉野”号在海战中战功卓著。——徐中约 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明治天皇发布诏敕:“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因此他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林怀秋等 著《明治天皇》材料一: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军舰 平均航速 总吨位 总兵力 火炮/速射炮中 10艘 15.5海里 31366吨 2000余人 173/0日 12艘 16.4海里 40849吨 3500余人 268/97①双方军事实力差距大;②清政府消极防御,避战求和;③清政府统治腐败(根本原因)④日本蓄谋已久,重视海军建设,战事准备充分。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一、甲午中日战争二、《马关条约》的签订方面 内容 影响割地赔款通商设厂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重人民负担与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半岛南端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赔款 2 100万银元 800万两白银 2亿两白银开放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汉口、南京、天津等十一处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其他 协定关税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对比这几个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割地增多赔款增加伸入腹地新增设厂《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二、《马关条约》的签订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评论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德国、法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列强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3、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促使人们猛醒,奋发图强,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发展历程——产生材料一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时间:原因:结合材料,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原因。19世纪七十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历程——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材料二 甲午战败以后,张謇对清政府允许日本在内地设厂深为忧虑,认为“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资逐渐吞噬,计日可待”。——《张謇与大生纱厂的兴衰》材料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颁布了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公司注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材料四 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面粉。——《张謇全集》原因: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的刺激②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除纱厂外,张謇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张謇发展历程——初步发展大生纱厂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首个博物馆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比重示意图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材料二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②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原因过程结果影响1894—1895年(光绪)根本:日本觊觎已久;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2、抢夺权利、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3、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课后练习 1、他在致远舰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材料叙述了哪场战役( )A.丰岛海战 B.黄海海战 C.平壤战役 D.淞沪会战B2、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史实的折射,是历史的生动体现。右侧诗歌是爱国诗人丘逢甲所作的《离台诗》,据此推断与诗歌相关的条约是( )离台诗清.丘逢甲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C课后练习3、它的失败对中国人民是一次大刺激、大震动,促使中国有志之士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一次大转折、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从此之后变法救亡运动和新的思潮广泛兴起。“它”应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戊戌变法C课后练习4、 “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成,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C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