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课件(29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五四运动课件(29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包含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
单元导读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五四运动
1840年
1949年
1919年
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
新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社会阶级:工人阶级
新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新革命任务: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课导入:“辫子教授”辜鸿铭
辜鸿铭个人档案
姓名:辜鸿铭
别号: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
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
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
英文名字Tomson
出生地:广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生卒:1856年6月30日-1928年4月30日
个人简介: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辜鸿铭“藏在心里的辫子”指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政治:袁世凯复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思想:百姓思想愚昧麻木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主
共和
封建
思想
冲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回答有关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时间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口号
1915年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发表《敬告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北京大学、《新青年》编辑部
民主、科学
上海
北京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第二卷起改名
上海迁往北京
2.过程
知识拓展: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陈独秀
1901年留学日本
文学革命先驱
《新青年》创始人
胡适
1910年留学美国
共获35个博士学位
《新青年》主编
李大钊
1913年留学日本
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新青年》主编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伟大文学家翻译家《新青年》主编
阅读材料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新青年》第七卷第2号】
阿毛:“爸爸呀,你当真看着我饿死吗?”
王举人:“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死后第二天,县太爷派人送来“贞烈可风”四个字的一方匾额。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
妇容、妇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
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3.内容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鲁迅的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思想革命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阅读材料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民主
Democracy
(德先生)
科学
Science
(赛先生)
西方的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制度
自然科学
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内容: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思想革命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根据视频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除在思想领域展开外,还需在哪个领域展开?为什么?
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
——陈独秀、胡适《论〈新青年〉之主张》
阅读材料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倡
旧文学:陈腐、雕琢、艰涩的文言文
新文学:新鲜、平易、通俗的白话文
陈独秀
发表《文学革命论》
呼应
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有机结合,
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鲁迅
发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新典范
内容: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
阅读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
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徐志摩和张幼仪因传统“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包办婚姻而结合。后来徐志摩爱上林徽因,坚决要与张幼仪离婚,这是民国建立以来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离婚后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末代皇帝溥仪“被”离婚
1924年11月,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1925年3月淑妃文秀等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文秀从天津静园出走,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到法庭,经协商决定“私了”,溥仪付给文秀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面子,9月在报纸上发布广告:“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4.影响
阅读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性质?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们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
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表2:1924年北京大学
“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思考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根据材料回顾所学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近代化探索)?
高 度
时 期
19C60—90S中期
19C90—20C初
20C初
技术
(器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学西方过程:①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学西方特点: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法、日等战胜国在1919年1月28日—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
团长:外交总长陆征祥
组员:
驻美公使顾维钧
南方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
驻法公使施肇基
驻比利时公使魏震组
中国作为战胜国,应该提出什么正当要求?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
(1)废除外国在华特权;
(2)取消“二十一条”;
(3)收回青岛主权等。
结果: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拒绝
爆 发
时间:
地点:
主力:
口号:
学生
北京
1919年5月4日
反帝
反封建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第一阶段
2.过程
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曹汝霖:时任交通总长,
订二十一条时任外交次长
陆宗舆:币制局总裁,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
章宗祥:山东问题换文的签字者,时任驻日公使
要求
结果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扩大的原因
五四运动的扩大
1.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继续斗争,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北洋军阀出动军警镇压,并逮捕了800多名爱国学生
时间 地点 主力 斗争形式 结果
1919.
6.5
上海
罢工
罢市
罢课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二阶段
工人
上海学生罢课
上海商界罢市
上海工人罢工
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
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爱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五四运动不仅地域广泛,而且涉及各界人士,社会名流、公务人员甚至军警官兵都以不同方式参与或支持反帝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画传》
材料三: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新京报书评周刊》
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性质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1)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二: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材料三: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其阶级力量、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革命也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3)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意义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国主义,然而,只有五四精神才第一次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传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现代性的神髓。
(4)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1840
1919
1949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转折点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革命方向:资本主义
新指导思想:
新领导阶级:
新革命方向: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你心中的伟大五四精神?
内容
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阵地
北京大学
《新青年》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影响
动摇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代表人物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课堂小结
性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概况
打开遏制新思想涌流闸门,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
课堂小结
2.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1.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D
D
课堂训练
3.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4.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白话文杂志,提出“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三项原则。该杂志(  )
A.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B.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D.响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号召
C
D
B
D
5.《新申报》是民国时期上海颇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民国八年五月五日,该报印发了一份“号外”,内有“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书,联合各校一致行动”等内容。这一“号外”的发行(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反映了爱国运动声势浩大
C.加剧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D.促进了国共合作深入发展
6.(2024 宜宾)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成为了民主革命的开端
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B
7.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