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1. 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的一部分,①处应填入的是( )A. 西晋 B. 东晋 C. 前秦 D. 后秦2. 今天的河南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下列朝代曾经在此建都的是( )①东周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3. 西晋中后期,曾发生过一场长达十几年的内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这场内乱是( )A. 国人暴动 B. 七国之乱C. 黄巾起义 D. 八王之乱4. 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A. 西周的灭亡 B. 东周的灭亡C. 西晋的灭亡 D. 东晋的灭亡5. 当今的“春运”高潮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人口迁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 西汉末年 B. 东汉末年C. 三国后期 D. 西晋末年6. “五胡闹中原”中的“五胡”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的内迁开始于( )A. 东汉末年 B. 三国时期C. 西晋末年 D. 南朝时期7. 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A. 氐族和羌族 B. 鲜卑族和匈奴族C. 匈奴族和羯族 D. 羌族和鲜卑族8.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 羌族 B. 匈奴族C. 氐族 D. 羯族9. 下列古代皇帝中,由于大量分封诸侯王,导致国家发生大规模动乱的是( )①秦始皇 ②汉高祖 ③汉光武帝 ④晋武帝A. ①② B. ②④C. ①③ D. ③④10. 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以上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 统治阶级昏庸腐朽B. 大贵族生活的腐化C. 当时社会极其富裕D. 统治者无雄才大略11.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A. 曹魏 B. 西晋 C. 前秦 D. 北魏12. 《资治通鉴》中写道:“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晋武帝的最大贡献是( )A. 灭掉魏国建立西晋 B. 灭掉吴国,实现统一C. 平定“八王之乱” D. 发起淝水之战并取胜13.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A.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B.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C. 西晋统一全国 D. 刘渊起兵14. 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直接有关的是( )A. 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 B. 汉族文化的吸引C. 八王之乱的爆发 D.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15. 《晋书·江统传》中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材料中的“戎狄”最可能是指( )①鲜卑族 ②氐族 ③女真族 ④蒙古族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6.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坐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人民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以豪华奢侈为荣17. 十六国是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A. 后赵 B. 后秦 C. 南燕 D. 成汉18. 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是由哪一民族建立的( )A. 氐族 B. 羌族 C. 匈奴族 D. 羯族19.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魏帝此言反映了( )A. 司马昭位重权大,处处为民着想B. 司马昭有爱民之心,天下百姓皆知C. 司马昭夺取魏国政权,建立西晋D. 司马昭蛮横专权,魏帝形同傀儡20.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结束这一“过渡阶段”的皇帝是( )A. 曹操 B. 司马亮C. 司马炎 D. 司马睿21.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 牧野之战 B. “国人暴动”C. 七国之乱 D. 八王之乱22、如图为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纽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印可以用来研究( )A. 西晋统一全国 B. 晋武帝分封同姓王C. 西晋八王之乱 D.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23. 西晋王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是(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②④24. 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昏庸无能,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A. 西晋灭亡的原因B. 西晋统治时间短暂C. 西晋社会的混乱D. 西晋的民族矛盾25. 史料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下面的魏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A. 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B. 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 皇帝暴病而亡D. 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材料二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经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这导致了怎样的后果?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成为短命王朝的原因。27、根据下列材料,探究西晋的历史。【图片绘历史】(1)请将图示中A、B处的时间补充完整。西晋的都城在哪里?这一政权建立后制定了怎样的政策?【史料述历史】材料一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材料二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三 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2)材料一中的“皇太子”即晋惠帝。他的表现证明他是否能“奉大统”(即统治国家)?请说明理由。材料二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什么事件?指出这一事件的实质。(4)材料三中的“戎狄”指的是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是否一直“服从”西晋的统治?(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晋政权的统治状况。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国实力比较表 户数 人口 兵力魏 103万 443万 60万蜀 28万 94万 10.2万吴 52.3万 230万 23万材料二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中哪一政权有条件完成统一。最终哪一政权完成了统一?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材料三(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请列出内迁的主要民族。(4)中原人口为何迁往江南?你认为人口迁徙有利还是有弊?请写出理由。2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分立,民族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图示解读】(1)请将图示中A、B处填写上正确的时间。西晋的都城在哪里?【史料分析】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中,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2)材料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这导致了什么后果?(3)西晋在短暂辉煌过后,便迅速地衰败下去了。西晋成为短命王朝的原因还有哪些?(4)在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迁往中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1-5ACDCD 6-10ACCBC 11-15BBACA 16-20ADADC 21-25DDCAD26.(1)“八王之乱”。晋惠帝。西晋从此衰落;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3)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27.(1)A:266年;B:280年。洛阳。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2)不能。晋惠帝昏庸无能,不能治理国家,他在位时爆发了八王之乱。(3)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4)不是。西晋的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5)西晋的统治集团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八王之乱后,西晋从此衰落;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符合史实及题意即可)28.(1)魏国。西晋。(2)西晋出现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人民饱受痛苦。(3)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4)北方战乱。有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利: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调整地区人口的密度,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民族交融;优势互补等。弊:地区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冲击;可能增加户籍人口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等。但是,一些矛盾和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得到缓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总体来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29.(1)A:266年;B:280年。洛阳。(2)八王之乱。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受封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内迁的游牧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矛盾尖锐。(4)各游牧民族内迁后同汉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逐渐交融在一起;西晋的腐朽统治,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导致西晋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