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新课导入1.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及分布,知道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概况及功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家国情怀)学习目标对比两幅地图,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春秋时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形势图变化:②政局: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夺取(田氏代齐)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战国七雄姜齐田氏代齐①数量:诸侯国数量进一步减少。1.背景战国七雄---烽烟中的权力角逐2.战国七雄结合地图识记战国七雄的国号与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口诀对比春秋时,战国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战国七雄---烽烟中的权力角逐春秋时期: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战国时期:“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史记》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烽烟中的权力角逐材料一:争城以杀,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材料二: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积极影响:①促进民族交融。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走向统一。③促进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战国七雄---烽烟中的权力角逐【小组合作】探究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4.影响想一想:当时的民众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想一想:对于诸侯国统治者来说,如何保证国家在这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不被别国所消灭?实现富国强兵想一想: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改革战国七雄---烽烟中的权力角逐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公田抛荒私田开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渴望获得政治权利兼并战争渴望富国强兵变法改革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井田瓦解私有确立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③军事方面: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直接原因)商鞅变法---破茧成蝶的制度革新1.背景战国形势图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胡服骑射楚国: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魏国:李悝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变法改革已经是历史大趋势,顺应历史的潮流。商鞅变法---破茧成蝶的制度革新1.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先后两次进行改革。卫鞅(公孙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舌战群臣,舆论宣传生卒年:约前390年-前338年出生地:卫国别名:公孙鞅、卫鞅简介:“少好刑名之学”求贤令商鞅变法---破茧成蝶的制度革新二、商鞅变法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1.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加强对人民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以法令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方便税收和商贸有利于军事强兵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经济富国实现军事强国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破茧成蝶的制度革新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前221年)——李白《古风》影响:①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②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③为以后秦统一中国莫定了基础。3.影响商鞅变法---破茧成蝶的制度革新【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商鞅变法的影响。启示: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变法---破茧成蝶的制度革新《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变法,秦实现了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通过商鞅变法,你能得到哪些启示?想一想:商鞅变法成功了吗?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脉动---铁器与阡陌的时代交响1.经济发展的表现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总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铁器的种类和数目大幅度增加,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2.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3.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遗址现场战国铁犁铧燕下都出土的铁剑战国铁犁铧经济脉动---铁器与阡陌的时代交响2.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脉动---铁器与阡陌的时代交响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总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铁器的种类和数目大幅度增加,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2.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3.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青铜冰鉴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彩绘灰陶仓中山王墓出土圆铜壶和壶中酒样品楚国金币——“郢称”战国“钧益”铜砝码猗(yī)顿战国初年著名的大工商业者4.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经济脉动---铁器与阡陌的时代交响5.作用:拥有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时间:公元前256年2.地点:秦国蜀郡,成都岷江3.人物:4.结构:人物扫描:李冰任郡守后,和他的儿子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蜀郡太守李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经济脉动---铁器与阡陌的时代交响5.都江堰鱼嘴: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宝瓶口: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经济脉动---铁器与阡陌的时代交响5.都江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七雄形成: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内容;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和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修建都江堰影响:综合国力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1.战国时期,各国掀起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B.推广铁农具和牛耕C.加强中央集权,巩国国家统一 D.增强实力,在争霸中取胜2.“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诗中描述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特征是( )A.牛耕出现,经济发展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兼并战争,社会动荡 D.君主专制,农民起义课堂练习CA3. 商鞅变法中,否定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 )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4.战国时期,秦国继续向西戎地区推进,西羌的羌王爰剑曾经在秦国沦为奴隶,他逃走后将农耕技术带到了西部的河湟谷地。这一事例说明这一时期的战争( )A.推动了政治改革 B.造成了巨大伤亡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秦国国力B课堂练习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