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第4 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光武帝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新朝(9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高祖建国文景之治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光武中兴王莽篡汉汉武一统从建立到稳定从稳定到强盛从衰落到中兴从强盛到衰落从中兴到动荡兴衰中巩固曲折中发展政治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逐渐代替贵族政治,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 农耕经济发展,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思想 文化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民族和对外关系 交流频繁,“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秦汉的阶段特征材料1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材料2 汉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取得鉴戒。除确认虐用其民是秦亡的主要原因外,又把秦未行分封和秦速亡联系在一起。认为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汪篯《汪篯汉唐史论稿》楚汉战争获胜后,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一、汉初的统治1.西汉的建立探究1: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西汉王朝建立初期面临哪些问题?如何避免重蹈亡秦覆辙?结果怎样?问题: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措施: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政治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3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 寂然无治国之意,漠然无忧民之心,然天下大治……“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敝。 ——《陆贾新语》经济上,与民休息,薄赋倡俭;思想上,黄老无为思想。结果:出现文景之治西汉王朝的顶层设计:汉承秦制,但有“损益”探究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为此,汉朝刘邦的“治国之道”是什么?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安事《诗》、《书》!”“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陆贾写成《新语》十二篇,说明了秦朝专用刑法是以致速亡的原因,主张汉朝应“行仁义,法先王,”其要旨在于“教化”劝善,以“法令”诛恶,实行“无为”政治;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刘邦对这个理论十分赞同。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黄老之学”对点训练:(2023年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2.治国之道一、汉初的统治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时期 措 施汉高祖时期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3.经济政策材料4 诏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班固《汉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对点训练:(全国II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C一、汉初的统治4.地方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材料5 刘邦运用各种权术甚至内战,几乎完全消灭了这些异姓诸侯王,而改以同姓皇族封王建国。这是他吸取了秦朝不分封同姓诸侯,导致天下起事、迅速崩溃灭亡教训的结果。刘邦的这一制度设计是成功的,刘姓诸侯是汉初最强大的政治势力,这确保了汉朝的江山不会落入异姓之手。——侯杨方:《盛世·西汉》“斑马式”的郡国并行制材料6 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而国用足。如是者三四十年,国力既盈,遂生他意。地方三千里,精兵可具五十万。又如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游说之士毕至,富商大贾,则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亡命游侠之徒,诸侯王亦往往招致养匿,相结为奸。——摘编自钱穆《秦汉史》一、汉初的统治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的叛乱。叛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借口,叛乱在3个月内即被平定。王国问题得到初步解决。5.强化中央集权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激烈斗争“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材料7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一、汉初的统治【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呢?“丞相(按:田蚡)入奏事···荐人二千石(按:郡守),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按:任免)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传》丞相擅权,威胁皇权“(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 平准书》豪强膨胀;工商业秩序混乱;土地兼并严重。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思想不一;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文帝)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犯境,威胁边疆二、西汉的强盛领域 措施 影响政治中外朝制度(中朝:决策;外朝:执行)推恩令;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刺史制度察举制(才德)、征辟制、积功劳为官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位低权重)上计制, 御史参与审核沿袭秦律,《九章律》;发布法律文告—令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击匈奴;西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东北设乌桓校尉边疆开发:屯戍政策,移民屯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利于民族交流交融;利于边疆开发;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中央地方选官考核监察法律边疆、民族对外张骞通西域,推进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沟通东西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西汉的强盛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其他方法:任用布衣丞相,降低丞相威信频繁更换宰相,减短任职时间皇 帝尚 书 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中朝(决策)外朝(执行)牵制有事上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位卑权重位高权轻特点: 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②皇帝亲信近臣构成。③以內朝架空外朝,抑制相权。①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②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③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虽置三公,事归台阁)1、政治上:(1)君主专制:中央:中外朝制度二、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2)中央集权:①推恩令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加强。易错: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国土地,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郡国并行制。二、西汉的强盛①中央: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②地方:刺史制度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纠举地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的不法行为。巡视监察制度为后世沿用。作用:①汉武帝时,有利于监察地方官员,减少地方官员的腐败,加强中央集权;②东汉,刺史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增强,削弱中央权力。演变:东汉时期,原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逐步掌握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1、政治上:(2)中央集权: 监察制度:②设刺史特点:①位卑权重,以卑驭尊;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3)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二、西汉的强盛(3)选官制度:察举制(地方)①创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②方式:地方官考察举荐(自下而上),重点考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③科目:1.政治:(4)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⑤影响: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提供管理人才。但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容易形成集团。[征辟制]:察举制的补充,自上而下选拔官吏。两种方式:皇帝征聘称“征”,即“征召”;公府、州郡征聘称“辟”,即“辟除”。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二、西汉的强盛领域 措施 作用经济 赋税 田赋(轻)人头税(重)和徭役、征收财产税户籍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有专人主管;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定期人口调查 基层治理 县下设乡、里、亭。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社会救济 建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货币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 (五铢钱) 农业 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耦犁、犁壁、耧车(播种);耕作技术:代田法;水利设施: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边疆地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土地兼并。 手工业 提花机;家庭手工业、民营和官营作坊 商贸 货币等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订立契约,规范商贸关系 商业 实行 ,推行均输平准 政策 抑制 ,实行算缗、告缗 中央盐铁官营工商业者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二、西汉的强盛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研读: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1)背景1)黄老无为之术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2)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3)董仲舒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3)内容董仲舒的学说 目的 特点 本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一定程度限制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专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①儒学独尊;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③具有神学色彩。〖易错点〗“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耍调君权的来源以及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天人感应的意思是天和人是可以互感应的,主要强调如果君主的行为不当,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以警示君主。二、西汉的强盛对儒学对国家对社会对选官对教育对法律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对人民的控制,巩固大一统“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标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启用儒学家参政;德行成为选拔重要标准(孝廉)汉朝中央设太学,地方官学得到发展,儒学垄断教育(教科书、教官、教育机构)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春秋决狱”、引经决狱)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及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西汉的强盛4、经略边疆(1)边疆治理:北方: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取得大胜。西北:①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②前60年,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③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东北: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监领东北乌桓、鲜卑各部。南方: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设置郡县治理西南、东南少数民族。(2)边疆开发:推行屯成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成卒屯田。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屯田政策作用:①抵御匈奴的入侵;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④推动民族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意义:(1)加强了边疆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2)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的交流,扩大了汉朝的影响。二、西汉的强盛5.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道,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丝绸之路陆路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 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出发,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2)东汉时期,倭国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倭国国王金印知识拓展:两汉的对外交往(1)对汉朝: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深远意义: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3)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沟通东西文明的必有之路二、西汉的强盛西汉建立前202文景之治前180年~前141年~ 前87年武帝在位王莽篡汉9年~23年光武帝刘秀东汉光武帝在位25年~57年“位面之子”(一)西汉衰亡与王莽改制材料一: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这些政策严重脱离实际,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制。材料二:王莽废除流通已达120余年的五铢钱,盲目推行币制改革,“八年四变”,币种除金、银、龟贝外,还有铜铸的“六泉十布”共16种,换算复杂且变更频繁,严重阻碍货币流通和削弱货币信用,不但造成物价不稳定,还实际上剥夺了人民的财富。材料三:在民族关系和边疆政策上,王莽好大喜功。为了与国内已有的北海郡(国)、南海郡、东海郡合起来凑全“四海”,他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以设立西海郡,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手”,高向丽改名“下句丽”。各族因此拒绝臣服新朝。面对边患,他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数十万军队长期陷于符合边疆,无法脱身。西汉衰亡原因?三、东汉的兴衰措 施 目 的/作 用政 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 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轻徭薄赋文 化 重视儒学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节约政府开支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儒学继续发展(二)光武中兴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三、东汉的兴衰1.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4 和帝 10 275 殇帝 1 26 安帝 13 317 顺帝 11 308 冲帝 2 39 质帝 8 910 桓帝 15 3611 灵帝 12 3412 少帝 14 1413 献帝 9 54平均值 9.5 24君主长大依靠宦官母后临朝君权旁落夺回君权把持朝政君主早逝根源:君主专制制度(三)东汉衰亡三、东汉的兴衰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官员受到排挤陷害,即【党锢之祸】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2. 党锢之祸(三)东汉衰亡三、东汉的兴衰(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崔寔《政论》东汉豪强地主这件陶院落平面呈方形,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执兵器的武士,有凭几端坐主人和跪伏朝拜的吏役,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豪强地主: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军事: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文化: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三)东汉衰亡三、东汉的兴衰(1)背景: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趋黑暗;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2)概况:东汉末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历时9个月,以失败告终。(3)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3. 黄巾起义(三)东汉衰亡三、东汉的兴衰思考:比较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启示?西汉:东汉:问题探究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日趋腐朽黑暗;自然灾害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民抑制兼并关注民生保障民生选贤任能史学文学科技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辞藻华丽的汉赋反映现实的乐府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蔡伦改进造纸术四、两汉的文化一、西汉的建立与汉初制度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三、西汉灭亡与王莽政权四、东汉的兴衰五、两汉的经济六、两汉的文化七、阶段特征本课小结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西汉建立2.汉初制度1.东汉建立2.“光武中兴”3.东汉衰亡1.政治2.经济3.思想4.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5.对外交往对应考点:①汉初经济的恢复;②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③两汉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④两汉后期的社会危机①思想:黄老无为;②经济:与民休息;③政治:汉承秦制, 有所革新【课堂检测】1.“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课堂检测】2、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政府“罢苑马,以助贫农”,允许无地的农民进入皇室园林耕种,并对农民进行一定年限的免税。这说明( )A.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B.西汉国力衰弱,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C.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D.贯彻了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D【课堂检测】3、汉初采取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列侯大者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文景时期,流民回归,户口增加,列侯大者三四万户,小者翻倍,而且富裕程度同样增加。这一变化( )A.缘于推恩令的实行B.助推地方行政制度调整C.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D.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C【课堂检测】4、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 )A.影响了国家的财政赋税B.为抗击匈奴集聚了力量C.瓦解传统贵族政治体系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课堂检测】5、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A感谢倾听!欢迎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