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共30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件(共30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2025 年 5 月下旬至 6 月初,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突然展出《马关条约》原件。其借展览历史文件之名,实则企图强化民众对台湾、澎湖及钓鱼岛曾被日本占领的所谓 “历史法理依据” 认知,这种行径刻意歪曲历史,变相助长拥台、占岛的心理预期,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其险恶用心令人愤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运用时空观念,结合史料分析战争爆发背景,通过识读地图掌握战争进程;明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结合史实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铭记台湾是我国固有领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学习目标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材料一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1)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制定“大陆政策”。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台湾
材料三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一、甲午中日战争
(2)中国:清政府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寄希望于欧美,“避战求和”。
材料四 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
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中国颐和园石船
日本吉野号战舰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日 本
支持
支持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支持
暂时默许
(3)欧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大对外侵略和掠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五 中日《天津条约》约定,朝鲜今后若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必须事先互相知照。
(4)朝鲜:东学道起义
导火索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丰岛海战
1894-7-25
平壤战役
1894-9-中旬
黄海海战
1894-9-中旬
辽东陆战
1894-10
威海卫战役
1895-初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道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7月战争打响。
一、日寇蓄谋战火起
1894年7月25日,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开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丰岛海战——标志战争开始
丰岛海战
一、日寇蓄谋战火起
——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左宝贵,回族抗日英雄。在平壤战役里英勇抗击日军、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
“大丈夫建业立功,在此一举!至成败利钝,不遑计也”
平壤战役
平壤战役
一、日寇蓄谋战火起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官兵等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规模最大的海战
一、日寇蓄谋战火起
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辽东战役
辽东战役
一、日寇蓄谋战火起
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



怀
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了哪些爱国将领?体现了哪些精神?
平壤战役
左宝贵
回族抗日英雄。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
黄海海战
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民族英雄。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敌舰。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
徐邦道
清末名将,其指挥的土城子阻击战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1895年病逝于军营。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清朝晚期将领,北洋水师提督。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因令在港内待援,最后援军未至,拒绝劝降,自杀殉国。
“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若不灭此异类,誓不同生,区区私念,如此足矣。”
予绝不弃报国大义,
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以血与火诠释了临危不惧的民族气节与舍生取义的家国担当,用生命践行了对国家与民族的赤诚坚守。
一、甲午中日战争
3.失败原因
【历史解释】有这么多爱国将领奋勇杀敌,缘何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
材料一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军舰 平均航速 总吨位 总兵力 火炮/速射炮
中 10艘 15.5海里 31366吨 2000余人 173/0
日 12艘 16.4海里 40849吨 3500余人 268/97
材料二: 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拟豫防东患添练海军。……朝廷不省,当轴昧于大局,且请以兴造海军之款,移修颐和园,因循坐误在战事前者,七载有奇。日本乃崛起图强,趁机挑寻,练兵备舰,不遗余力,以窥中国。
——池仲祐《海军纪实 述战篇》
材料三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兹决定从国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
(1)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落后;清军武器落后,备战不足。
(2)日本:蓄谋已久,实力强大
(3)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二、《马关条约》
1895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方代表李鸿章
日方代表伊藤博文
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内容内容 危害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四口
允设厂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内容及危害
“1895年-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从原来80余家激增到933家。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节省运费,获得巨额利润,严重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不甘做亡国奴,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对日本的侵占进行了顽强抵抗。从1895年5月日军登陆基隆到10月台南陷落,台湾军民与日军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先后打死打伤日军3.2万多人。日本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台湾抵抗力量,包括吴汤兴、徐骧等在内的广大义勇军和杨载云等在内的留台清军将士,大部分战死。这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的壮烈篇章,值得后人永远纪念。此后,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反割台运动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 割地增多
赔款 2100万银元 800万两白银 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赔款增加
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十一处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势力深入
其他 协定关税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设厂新增
2.影响:
①中国领土主权受损,经济被列强操控,侵略势力深入内陆,资本输出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推动民族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高潮;
④加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助其争夺远东,崛起为亚洲工业强国。
《马关条约》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遭受的最为惨痛的宰割和耻辱,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官僚士大夫到书生学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所有国家均同情中国,但没有一个国家帮助它……日本战胜中国,都可以分一杯羹。
——(英)赫德
◎漫画《三国干涉还辽》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开端:
三国干涉还辽
提出照会 武力强迫
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三国政府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甚至以海军舰队相威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远东地区的势力均势。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标志着瓜分局势的开始。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赎辽3000万两白银


2.发展:
瓜分中国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沙俄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及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台湾
我要一个公平
德国
法国
俄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清政府
表现: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继续:
门户开放
此前无暇东顾的美国,为了获得更多在华利益,提出了什么政策,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
实质:维持中国为列强共同殖民地。(资本输出)
内容: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主要精神: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也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发昌机器厂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陈启沅创办于广东)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原因:洋务运动的刺激
(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
(3)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的贡献:
①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
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③重视教育,提出“父实业,母教育”;
④创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大生纱厂
南通博物苑
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3.民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
材料 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主要考英国的支持,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1)总体:比较落后,起步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纺织业
面粉业
(2)分布不均衡:
①从地区看: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纺织、面粉)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时间 地点 企业 概况
1896-1912 上海、无锡 广生钱庄、茂新面粉厂、振新纱厂 甲午战后,与人合资,家族起步;
1912-1932 上海、无锡 济南、武汉等 茂新面粉厂、福新面粉厂、申新纱厂 民国成立,迅速发展,时人称之为“面粉大王”, “棉纱大王”;
1932-1936 上海、无锡等 福新、茂新、申新 经济危机,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家族走向分裂和衰退;
1937-1945 上海、重庆、宝鸡等 福新、茂新、申新 抗日战争,空前浩劫,部分内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1945-1949 上海、无锡 茂新、申新 国共内战,遭遇国民党绑架勒索,
停产歇业;力阻迁厂。
材料 荣氏企业发展概况简表
(3)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在夹缝中求生存
课堂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结果
背景
中国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
经过
影响
大大加强
半殖民地化程度
日本
救国之路
五大战役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业救国)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刺激帝国 主义国家
列强
背景
过程:
结果:
影响:
日本:大陆政策: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根本原因】
清政府: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国力衰败。
欧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朝鲜:东学道起义【导火线】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1895年春清政府战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下产生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投资设厂限制;张謇实业救国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分布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列强瓜分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共同奴役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