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5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5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时空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
曹魏建立
221年
蜀汉建立
229年
吴国建立
东汉
263年
魏灭蜀
266年
西晋建立
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时期
316年
西晋灭亡
西晋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420年
东晋灭亡
南方:东晋
439年
北方:五胡十
六国
589年
420年
581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581年)
北朝
南朝
宋、齐、梁、陈
隋灭陈,完成统一
时空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西晋形势图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南北朝形势图
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
新课导入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
小说和京剧中的曹操总是一个狡诈多疑的乱世奸雄形象,历史中真正的曹操又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地形图的识读,从时间和空间上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同时分析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魏蜀吴三国建立的基本史实和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知道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官渡
之战

一、官渡之战
1.根据材料,谈谈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
曹操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
一、官渡之战
2.阅读教材92页,说说曹操是如何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强大起来的?
统治措施
政治上
军事上
经济上
用人上
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招揽各种人才。
作用:曹操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一、官渡之战
鹿死谁手?
VS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
袁绍
曹操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也不弱。
一、官渡之战
3.阅读教材92-93页,了解官渡之战的概况,完成下表。
战役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袁绍vs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一、官渡之战
4.阅读材料,谈谈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材料一 官渡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高兴得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2024版)》
材料二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恡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
—《三国志 · 荀彧传》
曹操知人善用,而袁绍骄傲轻敌,不听取他人意见。
一、官渡之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何许人也?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壮心:统一全国!
赤壁
之战

二、赤壁之战
刘备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其出山相助。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由来。
相关史事
刘备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图》(局部)
二、赤壁之战
1.观看视频结合教材,了解赤壁之战的概况,完成下表。
战役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VS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
2.在”赤壁之战”这段历史,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你都了解哪些成语典故和歇后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黄盖诈降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火烧赤壁
铁索连舟
草船借箭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也便于我们理解,会适当地进行创作。所以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意辨别。要以正规的史学著作为依据。
VS
文学≠历史
二、赤壁之战
3.根据材料,谈谈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曹操,却败于赤壁之战?
材料三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材料四 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且曹操军心不齐。
②曹操自持兵强,骄傲轻敌。
③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魏蜀吴
的建立及发展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赤壁之战后,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教材95页,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吴
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影响: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2.结合教材,概括三国采取哪些巩固统治措施?


蜀汉
东吴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3.想一想:结合所学,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六
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而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
——《中国人口史》
材料七 (曹魏)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富强之国。——《三国志·吴书》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蓄积饶。 ——《三国志·蜀书》
政权


人口


经济


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也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公元200年
官渡
袁绍vs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VS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胜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启示
战争的胜负不在人数的多少,而在民心所向,战术的运用。
作业检测
1.曹操《蒿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为改变诗句中描述的这一状况,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推行屯田制
C.招揽人才 D.扩充军队
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文中“操遂能克绍”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
B
A
作业检测
3.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   )
A.废除汉献帝 B.消灭袁绍
C.统一天下 D.建立魏国
4.下图是某同学画的思维导图,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   )
A.孙刘联军、袁绍 B.袁绍、孙刘联军
C.刘备、孙权 D.孙权、刘备
c
B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