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爆发
1915年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武昌起义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社会矛盾角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时空观念:精准把握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时序脉络,能在历史地图标注关键地点,梳理历史发展进程。
史料实证:通过甄别革命文献、档案等史料,论证中华民国建立与《临时约法》的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多角度阐释武昌起义的成功因素、《临时约法》的政治意图、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提升分析能力。
家国情怀:感悟革命党人奋斗精神,理解民主法治建设不易,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1840年-1899年清政府面临哪些统治危机?
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局如何?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求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没有解决统治危机
更没有解决民族危机
内忧外患,帝制飘摇
天朝梦未醒
自强梦破碎
维新梦幻灭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年迈的中国耻辱地踉跄着迈入崭新的二十世纪
任务一:武昌起义
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经过
起义爆发——攻占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形势图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
次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
湖北军政府旗帜
铁血十八星旗:
旗面红色—铁血精神;
十八颗星十八个省,
代表全国,象征共和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概念理解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小辛亥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空间:武昌
大辛亥
时间:1894-1912年
空间:全国
【合作探究】为何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但武昌起义却能成功?
材料一: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906-1911年的约6年间,全国共发生各类民变事件989件,年均约165次,时论以为“二十行省之中,乱机遍伏……变乱四起。”
——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下)》
材料三:当时湖北新军地八镇和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人,其余则都是摇摆不定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
①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推动革命浪潮到来。
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得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③湖北地区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为起义成功奠定思想基础。
任务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皇帝尚未退位,北方尚未收复。
中华民国五色旗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
【拓展问题】观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归纳其换算公式。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2)如图所示股份凭据上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
1934年
算一算:(1)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
1919年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任务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袁世凯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武力威胁&政治利诱;
③孙中山迫于形势妥协退让
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③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合作探究】为什么袁世凯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材料一: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
——孙中山
材料二: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
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主要原因)
②帝国主义的干涉
③袁世凯的个人实力与威望
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数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二次革命
宋教仁,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 ,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
宋教仁(1882年-1913年)




②制造宋案。
背景:
②制造宋案。
同盟会会员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黄兴将心中的愤慨凝成一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背景:
宋案暴露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嘴脸。
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1913年3月底,孙中山由日本回到上海,召集会议,发动“非去袁不可”的二次革命。
②制造宋案。
背景:
③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袁世凯首先动手,他先是不经国会批准擅自向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为军费,组成战争内阁,之后公开发电嘲讽孙中山和黄兴无能。国民党人发现已无路可走,南方几省通电讨袁。袁世凯派北洋军南下,进军九江。
背景:
1、时间:
1913年
2、地点: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这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发动二次革命期间,用地图指示革命党人赴各地起义。
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3、直接原因:
宋教仁遇刺
4、结果:
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材料: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只有李烈钧和黄兴分别在湖口和南京组织抵抗,稍晚一些时候,四川的国民党人也做了一些抵抗;而其余宣布独立的地区人采取观望态度。
国民党力量涣散。
阅读材料分析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 局限性: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88)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合作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