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过程中的相关重大事件;知道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家国情怀: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体会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长征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珍惜幸福生活、弘扬长征精神的理想和信念。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与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国民党军大打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是如何完成战略转移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任务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从1928年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由于红军势力的增强和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
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军事“围剿”
一、红军长征的背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 至1933年 敌 我
10万 4万 毛泽东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年10月至 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胜利
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原因:①客观:敌我力量悬殊
②主观: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根本原因)
左倾指政治思想超越客观现实,是一种激进、盲目冒进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不顾现实条件和自身问题,一味追求速度和结果。
右倾指政治思想落后于现实。是一种保守,甚至是妥协退让的政治路线。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和对敌软弱妥协。
对比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你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作用是什么?
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共产国际驻
红军军事顾问
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
中共自成立之日起,其实就宣布加入共产国际,为其下属的一个支部,自愿听从共产国际的领导。
——金一南《苦难与辉煌》
总部与支部,领导与被领导
中国共产党并不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为什么红军的领导人从毛泽东换成了博古和李德呢?
此时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关系?
李德
博古
出发时间
出发地点
出发人数
遇到的困难
危险时刻关键人物
1934年10月
八万多人
江西瑞金
(中央革命根据地)
冲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惨重,剩余3万多
毛泽东建议向贵州前进
二、红军长征的概况
①瑞金
(出发)
②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④遵义会议
⑤四渡
赤水
⑥巧渡
金沙江
⑦强渡
大渡河
⑧飞夺
泸定桥
⑨翻过
大雪山
⑩走过
草地
突破
腊子口
吴起镇
会师
会宁会师
(结束)
③强渡
乌江
陈树湘从伤口中掏出肠子扯断
三年不喝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与
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
(红二、红四与红一)会师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只剩下三万多人。左倾领导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任务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旧址
材料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在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邓小平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探究: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幼年
成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幼年阶段,对于中国的国情,对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缺乏深刻的了解。……这时,我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共产国际的指导。……伟大的遵义会议,则是在失掉和共产国际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我们党第一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里程碑。
——郑广瑾、方十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5
遵义会议
1949
新中国成立
14年
转折点
14年
任务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旧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军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毛泽东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的意义
思考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了哪些困难?
1.对错误问题的斗争;
2.敌人的围追堵截;
3.恶劣的自然条件,爬雪山、过草地
4.缺少粮食给养等。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血战湘江
渡过金沙江
爬雪山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畜不敢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主峰海拔4900多米的夹金山,被称为“死亡之山”。
草根树皮
腰带也拿来充饥
结合以下材料,谈谈红军长征中所体现的长征精神。
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长征行军途中绝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红军先遣队打开监狱,救出关在狱中的彝族人质,为彝民开仓放粮,送钱送医送枪支。……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亲自给红军带队直奔大渡河安顺场,并组织彝民护送后续红军部队。
——《长征》纪录片
①不惧艰难显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②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不忘初心 走好新的长征路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