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1.读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认识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区域认知)2.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区域认知)3.认识不同温度带及气候类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地和谐)重点难点:掌握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理解影响气温差异的因素等。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看图:同是冬季,两地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提示: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可知: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线以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线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看图:1月的漠河VS1月的三亚1月黑龙江省漠河市与海南省三亚市的平均气温相差近50℃。可知: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思考: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纬度位置不同: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北方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南方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高。看“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可知:在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从南到北中国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三、板书设计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基本知识,还理解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气候现象,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地理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课时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1.了解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2.读图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区域认知)3.认识不同干湿地区及气候类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地和谐)重点难点:掌握降水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理解影响降水分布与变化的因素等。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导入:通过古诗句感受降水的变化。读图:1.观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提示: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找出400毫米年降水量线,说出其延伸方向,并分析两侧差异。提示: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东南部降水较多。3.找出800毫米和200毫米年降水量线,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提示: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看“中国四地各月降水量”,可知:中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一年当中,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看“中国年降水量变化(1956—2022年)”,可知:我国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看“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可知: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于湿状况。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中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干湿地区 对比关系 年降水量 分布地区 植被湿润区 降水量>蒸发量 年降水量>800毫米 我国东北部山地、山东半岛东部、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 以森林为主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等 森林、草原半干旱区 降水量<蒸发量 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天山山地等 草原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毫米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西部等 以荒漠为主说一说:降水量对传统民居的影响。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差异很大。年降水量是造成该差异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到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屋顶样式以及房屋结构。如广东传统民居多采用砖石搭建,屋顶坡度较大,结构较开敞;新疆传统民居多采用泥土构筑,屋顶坡度小,结构较为封闭。三、板书设计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降水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了其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和问题。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区域认知)重点难点:从区域定位(纬度、海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洋流等信息,综合判断影响因素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气候特征导入:中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状况的空间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看图,可知:中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状况的空间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源自纬度较高的内陆,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源于中低纬度海洋,温暖湿润。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为界,中国可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般情况下,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丰富;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达到,降水稀少。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会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和雨季长短。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断。读图:1.分别说出巴黎和北京的气候类型。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40°N)气候的大陆性显著,而巴黎(48.52°N)气候的海洋性明显。2.比较巴黎与北京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提示: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具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气候的大陆性更为典型。总结:中国的气候特征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及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影响: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农、林、牧等多种农业类型的发展;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高温期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此时降水多,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利影响:季风区内降水不稳定,易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知识点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看“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对比海口VS哈尔滨的气候特点。气候特点:海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哈尔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变化明显,与海口相比,冬季气温低很多,年温差更大。影响因素:海口纬度低,靠近热带,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哈尔滨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较小,获得热量少,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大,气温较低。2.海陆位置看“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对比北京VS银川的气候特点。气候特点:银川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较为干燥,与北京相比,银川的降水更少,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更大。影响因素:银川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气候干旱,大陆性特征更显著。3.地形因素看“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对比成都VS拉萨的气候特点。气候特点: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较大。拉萨属高原山地气候,冬冷夏凉,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较少。影响因素: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较弱,导致昼夜温差大,且受高原地形影响,水汽难以大量聚集,降水相对较少。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四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侵入,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且盆地内水汽不易扩散,气候较为湿润,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三、板书设计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气候特征的表现,更明确了各种因素如何塑造不同的气候类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以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为后续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doc 第2课时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doc 第3课时 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