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1.知道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常见的自然灾害。(区域认知)2.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区域认知)3.了解我国的防灾减灾措施及取得的成就。(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应对措施等。2.准确把握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有效提升灾害防治能力等。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主要自然灾害看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的威力。想一想:什么是自然灾害?提示:自然环境会发生异常变化,其中,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的极端异常变化称为自然灾害。判断下列哪些属于自然灾害。一场冰雹砸烂的田里的西瓜。(√)工业废水排入农田,造成污染。(×)游客乱扔烟头引发了森林火灾。(×)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向汽车。(√)天津港爆炸。(×)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数月滴雨未降。(×)雾霾严重。(√)发生地震。(√)分清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多,主要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思考:这些自然灾害分布在哪里,它们造成哪些危害?提示:气象灾害:旱灾的分布最为广泛,集中分布在西北、华北及黄土高原等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寒潮大风和冰雪灾害对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威胁大;台风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地质灾害:地震集中分布在台湾岛及其附近海域,以及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山区,其中西南山区最为集中。讨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同一时间,往往有多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有时会连续发生。2.中国自然灾害强度大、灾害损失重。思考:如何判断自然灾害呢?提示:判断某种现象是否为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个特征:①该现象的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②该现象是否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如果缺少特征①,则可能是人为灾害;如果缺少特征②,则只是一种自然异变或自然现象。知识点二 防灾减灾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中国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立法;广泛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进科普宣传教育,提升社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实施措施:中国建设了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救灾物资。图为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中国应用遥感卫星监测台风、寒潮、滑坡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助力防灾减灾。图为中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对台风的监测画面。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中国政府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调动救灾人员,确保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图为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武警官兵开展灾区救援工作。总结:面对自然灾害,个人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人身安全。要及时掌握灾害信息,学习自救互救知识,掌握应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避险方法和技能,尽最大努力避免灾害对身体的伤害。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熟识安全通道、避难场所等防灾设施,了解防灾应急预案,积极参与防灾演练。在防灾演练过程中,我们要服从指挥,严肃认真,有序行动。三、板书设计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丰富了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更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我们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应对能力,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加强环境保护,从源头上减少灾害的发生。希望大家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灾害预警信息,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为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