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3.1 中国的土地资源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1.读图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及分布特点。(区域认知)2.结合地形、气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综合思维)3.通过实例了解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地理实践力)4.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土地方面的政策。(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基础知识。难点是理解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土地资源与我们导入:在乡村,我们经常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基本农田保护标识牌。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划定的特殊区域。提问:为什么要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回答: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核心目的是通过特殊保护措施,确保优质耕地不被随意侵占或破坏。概念学习: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业、工业或其他人类活动的土地,包括已经被人类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探究活动:认识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建筑叔叔:我们利用土地建造房屋。农民伯伯:我们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思考:1.结合自身体验,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回答:从穿的棉花到吃的米饭,从住的房屋到行的道路,土地资源像一张隐形的网,支撑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土地不仅是“空间”,更是“生产资料”和“生态载体”。珍惜土地,其实就是在守护我们衣食住行的根。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生产活动的关系。回答:土地资源是生产活动的“基本面”:农业依赖其肥力与规模,工业依赖其空间与区位,服务业依赖其景观与密度。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保护或破坏),最终会通过生产活动的效益反馈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因此,协调土地资源保护与生产活动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分类: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等利用类型。每一类型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耕地可以分为水田、旱地等;用地可以分为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知识点二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看图:结合“中国与部分国家的人均土地面积(2022年)”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2022年)”图,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特点:1.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各地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全国林地、草地比重较大,耕地比重较小。看图: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可知:耕地所占比重13.3%,偏小;草地所占比重27.5%,相对较大;林地所占比重29.5%,相对较大总结: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看图片:想想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归纳: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地;大兴安岭森林——林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稻田——耕地。看图:中国耕地分布VS中国地形分布VS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VS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思考: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提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形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提示:季风区。看图可知: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总结:我国耕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回答: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看图:中国林地分布VS中国地形分布思考: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回答:东北(天然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西南(天然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人工林、次生林):东南丘陵、台湾省台湾山脉、海南省五指山等。看图:中国林地分布VS中国地形分布VS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VS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思考: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回答:季风区。看图可知: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和高山高原气候区。总结:我国林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回答: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这些地区都是降水较多的季风气候区,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很少。看图:中国草地分布VS中国地形分布VS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VS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思考: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回答: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地区。思考: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回答:非季风区。看图可知: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高山高原气候区。总结:我国草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回答: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这些地区都是降水较少,半干旱地区的高原或山地。特点:2.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地区。想一想:我国主要土地类型空间分布不平衡,那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土地生产力)有没有差别呢?思考并完成下表。地区 自然条件 主要土地类型 土地生产力东部季风区 南方 多丘陵、山地,气候湿热多雨,以水田为主 耕地和林地 高北方 平原广阔,降水偏少,气温偏低,以旱地为主西北内陆 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草地和荒漠 较低青藏高原区 光照充足,但高而寒冷 草地和荒漠 较低特点:3.中国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土地生产能力高;西北内陆地区光热条件好,但水资源缺乏,土地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海拔高,气温低,土地生产能力较低。看图:中国与部分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2022年)VS中国、美国、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2020年)思考:1.比较中国、美国、俄罗斯人均耕地面积的大小。提示:根据图表可知,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是美国,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小。2.比较中国、美国、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提示:根据图表可知,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印度、美国、中国。特点:4.中国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小,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09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中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超过60%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另外,中国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欠佳、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且开发难度大。知识点三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概述: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受破坏,生产能力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局部地区土地沙化形势严峻。矛盾: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土地污染、过度开发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归纳:认识珍惜和保护耕地的紧迫性提示:城镇规模扩大、交通设施建设等都会占用耕地,为此,我国出台了占补平衡政策。即各地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就应该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等现象突出。措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三、板书设计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更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树立节约用地、保护土地的意识,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