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2课时教案 2025-2026学年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2课时教案 2025-2026学年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4.1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第1课时 人口的数量及变化 人口的分布及变化
一、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区域认知)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特点、人口分布特点、人口问题与政策等。
难点:全面理解人口数量、分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依据和调整原因,认识到人口政策是随着人口形势变化而不断优化完善的,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人口的数量及变化
事例: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公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
思考:该决定公布时,我国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有何特点?
回答:①我国人口近几年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②目前应该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适当鼓励生育;③近10年来新增人口很少。
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约为14.43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是世界人口大国。
看图: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及年均增长率
可知: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看图: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
可知:人口的性别结构不断改善。
看图:中国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年龄与性别结构
可知: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看图: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
可知: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人口政策: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国逐步优化生育政策,先后实施了“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全面三孩”政策。
“单独两孩”: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提出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全面两孩”: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
“全面三孩”: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
知识点二 人口的分布及变化
归纳:2020年,中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7人,约为世界人口密度的2.5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计算公式:
填一填: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两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填入表中。
对比:江苏省与青海省人口密度对比
省级行政区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江苏省 10.72 8474.80 790.55
青海省 72.10 592.40 8.21
找一找:在图中找到黑河——腾冲一线,说说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提示: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尤其是西部内陆高山、荒漠地区,人口最为稀疏。
归纳:人口分布不均: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人口最为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尤其是西部内陆高山、荒漠地区,人口最为稀疏。
想一想: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的原因,填写下表。
东部 西部
自然条件 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雨热条件好 多沙漠、草原、山地,气候干燥
社会经济条件 耕地多,生产粮食多;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开发历史较早 耕地少;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欠发达,城镇少;开发历史较晚
总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明显;城镇人口比重快速提高。
三、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人口数量及变化、人口分布及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认识到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人口现象,为今后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发展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1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第2课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精准剖析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点作为教学重点,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形成过程、重要意义以及构建路径。通过深入讲解这些核心要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认识到其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格局,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依存和共同进步,以及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56个民族
导入:看视频。感受“中华民族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
归纳: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丰富的多元特色融合于大一统国家,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优势。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
活动:看图片,判断民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朝鲜族)
玩游戏:“民族名称知多少”的接龙游戏。
看图表可知:
民族人口数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91.1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人口总数的8.89%,称为少数民族。
2020年比201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知识点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分布特点:
中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归纳: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总结: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们不仅深化了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 的理论认知,更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意识。正如老师所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各民族的共同记忆里,体现在当下的共同奋斗中,更指向未来的共同梦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