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中国的农业第2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走科技强农之路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和实例。难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农业生产。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归纳: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中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地生产潜力。同时,随着人口等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农业发展需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持续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读“中国南方某县地形”图,完成下列任务。1.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西北部山坡较陡,适宜发展_林_业;中部平原土壤肥沃,适宜发展_种植_业;东南部河湖密布,适宜发展_渔_业。2.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你认为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回答:西北部山区普遍具有坡度大、地表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的特点,生态系统本身抗干扰能力较弱。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往往需要通过开垦坡地、砍伐原生植被(如灌木、草本)来扩大耕地面积,而裸露的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后,在降水(尤其是暴雨)冲刷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3.近年来,该县为满足周边大城市的需求,大力发展蔬菜、禽蛋、鱼虾等生产。结合身边实例,说说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回答:发展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地生产潜力。同时,随着人口等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持续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读“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图,可知:近年来,中国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规划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总结:发展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1.“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区适合发展粮食生产。2.“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适合发展林业,保持水土。3.“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4.“宜渔则渔”:河流和湖泊较多的地区适合发展渔业。知识点二 走科技强农之路现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确保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种类和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中国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面临严重挑战。同时,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多变,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的风险激增。措施: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强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如:无人机喷洒农药、太空育种、采摘机器人、农作物智能监测。谈谈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育种使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温室大棚通过调节温度、湿度等植物生长条件,突破了植物生长的季节和地域限制。3.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4.华北、西北等缺水地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既能提高产量,又能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归纳:目前,科技进步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科技强农、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强农的表现:1.良种培育、节水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2.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绿色发展等。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田园综合体等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板书设计4、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知道了走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4.2 中国的农业第1课时 农业及其类型 农业的地区分布一、教学分析核心素养: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认知区域)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难点:理解影响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因素。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农业及其类型导入:看视频。感受各种农业的种植。厘清概念: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分类学习:按生产对象的不同,农业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不同生产部门。体会农业的重要性:我们吃的食物,穿的服装,用的纸张、木材等,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知识点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看图:中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思考:1.找到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说该线两侧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提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中国农业地区可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主要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2.找出秦岭——淮河一线,说说该线两侧的主要粮食作物。提示:东部地区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农业生产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等;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等。归纳:北方是小麦集中分布区和水稻零星分布(以面食为主)南方是水稻集中分布区和小麦零星分布(以米饭为主)俗称“南稻北麦”。看图:中国主要林区可知:东部地区的山地和丘陵以林业为主。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最大的林区。此外,还有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看图:中国海洋渔业分布可知:东部地区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发展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条件优越,渔业较为发达。看图:中国畜牧业分布可知:中国是世界畜牧业大国之一。中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思考:1.中国的四大牧区是指哪些地区?主要畜种什么生物?回答:四大牧区: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牧区;主要畜种:牛、羊、马、骆驼等。2. 中国牧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力条件?回答:草场广布,有利于发展天然牧场畜牧业。3.中国农耕区畜牧业主要饲养的禽畜有哪些?回答:主要喂养猪、牛、羊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农耕区畜牧业畜禽种类多,饲养量大;饲料来源丰富,与种植业关系密切;集约化水平。看图:中国主要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4.说一说中国西部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回答:西部地区降水稀少,种植业面积小,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水源较充足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总结: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扩大,肉、蛋、奶的生产稳步发展;随着耐寒、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水稻种植区向北扩展至黑龙江流城;新疆的棉花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超越了长江、黄河流域等传统棉区。三、板书设计4、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还掌握了农业地区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农业及其类型 农业的地区分布.doc 第2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走科技强农之路.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