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综合复习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综合复习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综合复习
一、课标要求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习要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提示: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要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习提示:了解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9课 对外开放
学习要点:对外开放、深圳经济特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提示: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学习提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要点: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
学习提示: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
1984年
二、单元解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期:
徘徊时期
1982年
1992年
1978年
中共十八大
理论体系:
2017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
2001年
中共十二大
浦东开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
兴办经济特区
城市体制改革、开放沿海城市
目标战略规划:
建党一百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十三大
1990年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九大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加入世贸组织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12年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建国一百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任务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历史图片全面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通过时间轴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通过材料,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分析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单元任务
任务1
任务2
任务5
任务4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任务3
通过历史地图和材料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况,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
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知识梳理
任务一 通过历史图片全面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时间 年12月
地点 北京
背景 “ ”引起全国上下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 、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我国 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光明日报》上发表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四、知识梳理
任务一 通过历史图片全面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拨乱反正
刘少奇追悼大会
概况 ①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 的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冤案平反;
②1981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 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③“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意义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
指导思想
现代化
四、知识梳理
通过材料,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重点解读
材料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因为会议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必将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四、知识梳理
遵义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归纳总结
项目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不同点 思想纠错 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的错误 人们在思想上长期受“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领导核心 开始确立以 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 的转折点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转折
相同点 ①都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②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③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作出了正确的决策;④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左
毛泽东
邓小平
生死攸关
伟大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二 通过材料,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分析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村民“分田到户”的契约
背景 体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实行改革开放。
含义 是指在土地 的基础上,把士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开始 安徽 小岗村
发展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人民公社
公有制
凤阳
激发了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根据材料,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
材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变革: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归纳总结
调整 原因 特征 影响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废除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 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合作化运动 分散的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难以满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 的社会主义道路。 进一步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 扩大农业合作经济 ,提高公有化程度。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益,影响社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弊端严重影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的和极性。 在坚持土地 所有制的前提下,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地主阶级
农民
工业化
小农经济
共同富裕
规模
人民公社化运动
集体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二 通过材料,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分析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背景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展开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内容 所有制上: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政企关系上:对国企实行 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 增强 活力。
影响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人都翻了一番。
农村改革
1984
城市
政企
企业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二 通过材料,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分析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琳琅满目的商品
概况 提出:1992年,中共 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流行词汇 市场经济、超市、 等。
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 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四大
市场
下海
协调
基础性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材料中外商对我国投资变化最大的是哪一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
1988—1994年外商对我国投资变化表(单位:亿美元)
阶段:1992—1993年。
主要原因: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等。
四、知识梳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改革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
说明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比较。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四、知识梳理
任务三 通过历史地图和材料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况,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
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
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
1992年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材料 我国内地将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在特区进行市场经济的“实验”,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特区作为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合作的特殊基础,发挥了很强的辐射作用,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摘编自刘利亚《论经济特区与中国对外开放》
作用: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特区和内地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和祖国统一发挥了促进作用。
四、知识梳理
任务三 通过历史地图和材料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况,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
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背景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的迅速发展。
时间 年12月
意义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机遇 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 经验等。
挑战 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对外开放
2001
新途径
经济管理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总结: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开放的不同。
近代对外开放
当今对外开放
前提
目的
后果
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主权完整
适应列强对外侵略的需要
发展国民经济
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
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观点。为此,我国实施了什么举措?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举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总结: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进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20世纪80年代初,支持 ,推动了农村改革;支持兴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发表“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1)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划了蓝图;
(2)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南方谈话
总设计师
四、知识梳理
任务四 通过时间轴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1992年
1997年
2012年
2017年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理论
会议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意义
四、知识梳理
重点解读
总结: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科学构建 和谐社会 (1)目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2)总要求: 法治、公平正义、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4)实现方式:增加 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民主
诚信
本质
社会物质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五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提出 (1)2012年11月,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
(2)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 (1)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 、凝聚中国力量;
(2)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两个一百年” (1)到 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 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中国梦宏伟蓝图
习近平
民族振兴
中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五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共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中共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间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 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2月, 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五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内涵 创新、 、绿色、开放、 的新发展理念。
目的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 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互赢,增进人民福祉。
意义 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新发展理念
协调
共享
平衡发展
四、知识梳理
任务五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表现 (1)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中共 以来,我国加快构建 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 ”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 国际化进程。
意义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2008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认识 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一定能够实现。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十八大
人民币
中国梦
开放型
一带一路
北京奥运会
五、单元导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对外开放
拨乱反正
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宏伟蓝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新发展理念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六、巩固训练
1.(泰州中考)下图所示,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4.07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C项符合题意。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排除A项;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真题模拟
六、巩固训练
2.(内江中考)下表是我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表(亿元),其中2000—2010年间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发展多镇企业 B. 建立市场经济
C. 加入世贸组织 D. 中国梦的推动
【解析】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C项正确;发展乡镇企业是1978年以后的政策,排除A项;建立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排除D项。故选C项。
真题模拟
C
六、巩固训练
3.(宜宾中考)邓小平说:“证券、股市……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
A. 阶级斗争为纲 B.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现共同富裕 D. 实现合作共嬴,增进人民福祉
B
【解析】材料“……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体现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于勇敢的尝试推进,反映的是核心理念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的核心是阶级斗争,A项排除;材料与共同富裕及合作共赢的说法无关,C、D项排除。故选B。
真题模拟
六、巩固训练
4.(广东中考)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 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A
【解析】根据题干“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可知,我国国有资本从199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83家,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
从题干“国有企业”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C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真题模拟
5.(海南中考节选)
真题模拟
六、巩固训练
材料 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什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廉,整体上彻底摆玩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区家之一。
——节选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和史论结合的能力。
【答案】经过一百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方向,中国人民有了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前景,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在救国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