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学习内容
1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2 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
3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探究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课前任务
查阅文献,搜集素材,通过绘图的方式再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场景。
学习任务一
结合自己的绘图,比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的场景。
提示:生产力状况或生产关系特点的角度比较
学习任务二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到的素材及以下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进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相比于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为什么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为什么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结论
  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
探究二 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
 问题:
 是否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模一样的呢?
学习任务三
  结合历史,比较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方式,并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欧洲大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影响波及整个欧洲,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独立战争,既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北美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普鲁士王朝战争,结束了封建割据,使德国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结论1.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
  问题:
  是否所有的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完全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大约有100万人口保留着奴隶制度,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
例如,在旧西藏,形成于17世纪并沿用了300多年的法律——《十三法典》《十六法典》,将人严格划分为三等九级。法典规定,“上等上级人”的命价为与其尸体等重的黄金,“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下等人”占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
新中国为了保障人权,于20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昔日广大奴隶和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西藏等地区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结论2.
  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是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式的发展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这并不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统一性,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着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实现的。
  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模一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结论
探究三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学习任务四
1.结合史实,梳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说明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学习任务四
2.观看视频,结合材料,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毛泽东指出:“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农业的合作化是跟苏联不同的。”
  邓小平指出:“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多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各国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具体实际的政策。”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