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气谚语“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主要运用了()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比较法 D. 调查法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 )A.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积极思考B. 观察时只认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C. 观察时,不需要按一定的顺序,随便看D. 在观察的基础上,不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3.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总结的谚语:“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比较法 D. 观察法4.《秘境之眼》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国家森林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联合,通过布设各种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动物原生态生活视频来对动物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观察时,我们应该( )A. 必须借助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B. 边观察边聊天C. 有明确的目的D. 采集不认识的植物枝叶做成标本请老师帮忙辨认6.下列关于实验器具与功能(作用)对应不正确的是()A. 放大镜————观察工具 B. 培养皿————盛放培养液或培养基C. 解剖盘———盛放实验试剂 D. 载玻片————显微镜观察时托载标本7.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 观察法 B. 比较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8.近日,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拍摄到了云豹的清晰影像。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测量法9.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A. 进行人口普查 B. 查阅某地区的植物种类C. 用放大镜看蚂蚁搬家 D. 上网搜索资料,了解鸟类分布10.通过“草履虫趋性探究实验”,我们总结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第一步为()A. 提出问题 B. 做出假设 C. 表达交流 D. 得出结论近年来,“稻虾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备受瞩目,为农户带来水稻和小龙虾的双丰收。某生物兴趣小组前往当地的“稻虾共作”种养基地参观学习。请完成下面小题。11.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A. 植物 B. 有机物 C. 太阳能 D. 分解者12.水稻种子的结构(如图)与玉米的类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 B. ①②③④⑤共同构成种子的胚C. 在切面滴一滴碘液,①会变蓝色 D. 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⑤13.水稻秧苗插在水里才能正常生长,由此推测______能影响其生长。( )A. 土壤 B. 水分 C. 温度 D. 空气14.下列小组同学对水稻生长过程的讨论,正确的是( )A. 小龙虾的粪便能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物B. 水稻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能同时进行C. 新的水稻叶由芽轴发育而来D. 水稻根尖生长依靠分生区和伸长区15.小组同学用拍照、延迟摄影和文字描述等形式记录了水稻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这种研究方法是(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文献法16.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虾稻田中的杂草、龙虾、细菌和阳光分别属于( )A.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C.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D. 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17.该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 龙虾和水稻是捕食关系 B. 水稻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C. 水稻和农民之间是寄生关系 D. 害虫和水稻之间是共生关系18.如图为“稻虾共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B. 若小龙虾过度繁殖,则短期内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C. 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D. 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19.设计实验时,一般要设置对照实验,将实验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其中一组不做处理,称为对照组。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为()A.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 所有变量都相同C.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D. 所有变量都不同20.近日,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拍摄到了云豹的清晰影像。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测量法第II卷(非选择题)二、连线题:本大题共1小题21.小巧同学发现她家种的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她很好奇,于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判定并以连线的方式表达小巧的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 花瓣的颜色可能与光照有关【作出假设】 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设计并完成实验】光照强度影响牵牛花的颜色【得出结论】 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表达与交流】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22.我市双牌县阳明山杜鹃品种多达28种,面积达10万亩之广,花树高矮一致,整齐有序,每年4月底5月初开花最盛,花色斑斓,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花海”、今年杜鹃开花较去年晚,是不是温度影响了杜鹃开花呢 某校生物学实验小组就此开展了探究,实验设计如下:组别 实验思路 实验处理甲 选取同一地点,生长同一品种、花期相同、密度大致相当、一定数量的杜鹃山地,平均划分为面积相等的甲、乙两块样地,通过建立大棚,人工控温,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情况下培养杜鹃一段时间,观察它们的开花情况 温度10℃,每天光照8小时乙 温度20℃, 每天光照8小时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选取同一地点、同一品种、花期相同且密度大致相当的杜鹃,其目的是遵循______________原则。(3)实验预测:①若甲组杜鹃开花晚于乙组,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会__________杜鹃开花;②若甲组杜鹃开花早于乙组,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会抑制杜鹃开花;③若甲、乙两组杜同时开花,则说明温度对杜鹃开花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4)为使结论更科学、准确,还应进行重复实验,其目的是减少实验__________。(5)影响杜鹃开花的因素有很多,若想维续探究光照时间对杜鹃开花的影响,另设计丙组每天光照12小时且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则丙组设计的温度为__________℃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2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蚂蚁喜欢甜的食物吗?”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活动:材料用具:饲养一窝大小相近的蚂蚁,纸盒1个,滴管2只,消毒棉花团若干,糖水、清水各一小杯。实验过程:(1)用一纸板将纸盒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右侧。(2)将10只经过24小时饥饿处理的蚂蚁放在纸盒的左侧。(3)取出隔板,每隔30分钟,观察棉花团周围蚂蚁的数量,连续5次,所得实验数据如表: 30分钟 60分钟 90分钟 120分钟 150分钟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 8 7 8 9 8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 2 3 2 1 2(1)这个实验设计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2)实验设计要控制单一变量,请举出一例_______。(3)实验中设计加清水棉花是为了________。(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应分别求出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蚂蚁数和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蚂蚁数的_____进行比较和分析。(5)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1.【答案】A 【解析】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蚂蚁搬家,大雨来到”“蜘蛛结网,久雨必晴”,这是人们能过观察总结的科学结论,符合题意;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不符合题意;C、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一种类的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的研究方法,不符合题意;D、调查法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答案】A 【解析】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相结合,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在观察方位上,一般是先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观察.故A正确。故选:A。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的,据此解答。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3.【答案】D 【解析】解:A.调查法是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概括的研究方法,A不符合题意。B.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这些谚语并没有提到任何实验操作或控制条件,B不符合题意。C.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C不符合题意。D.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日复一日地观察总结出了这些谚语,所以这些规律的总结主要运用了观察法,D符合题意。故选:D。生物学方法是人们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所采用的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模拟法等多种手段,以获取生物学知识、揭示生物学原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式。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解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通过布设各种红外相机和远程摄像头拍摄动物原生态生活视频来对动物进行研究,记录了多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故选:A。5.【答案】C 【解析】解:A、也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A错误。B、边观察边聊天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的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准确地进行观察,B错误。C、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C正确。D、观察时不能破坏植物,D错误。故选:C。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有时还需要测量。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并做好记录;对于耗时较长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观察法。6.【答案】C 【解析】A.放大镜用于观察较小的物品、生物,属于观察工具,A正确。B.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B正确。C.解剖盘的主要作用是为生物、组织提供着落基质,使得组织或器官能够暴露或呈现需要的形态或方位,从而便于观察或记录 ,C错误。D.载玻片是在实验时用来放置实验材料的玻璃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呈长方形,较厚,透光性较好;盖玻片是盖在材料上,避免液体和物镜相接触,以免污染物镜的玻璃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呈正方形,较薄,透光性较好。因此托载标本的玻璃片是载玻片,D正确。故选C。 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其中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科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源于细致的观察。【解答】 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动物科学家利用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A正确;B、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B错误;C、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C错误;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故选:A。8.【答案】B 【解析】解:A.调查法指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A不符合题意。B.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研人员长时间利用红外相机等工具研究动物的行为,主要采用了观察法,B符合题意。C.实验法是从影响调研问题的许多因素中选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将它们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C不符合题意。D.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数值化)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B。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是解题的关键。9.【答案】C 【解析】解:A.进行人口普查主要是通过询问、登记等方式收集人口相关的数据信息,重点在于数据的统计和收集,并非直接对对象进行细致的查看,不属于观察,A错误。B.查阅某地区的植物种类是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来获取信息,而不是通过直接观察来获取,属于间接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是亲自对植物进行实地查看,不属于观察,B错误。C.用放大镜看蚂蚁搬家是通过放大镜这一工具对蚂蚁搬家的行为进行系统的感知和观察,符合观察的定义,C正确。D.上网搜索资料了解鸟类分布,是从网络上获取已有的关于鸟类分布的信息,属于间接获取知识,不是直接对鸟类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观察,不属于观察,D错误。故选:C。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科学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然后根据观察目的,仔细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具有什么特性,再通过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细微的观察与研究,那么通常还需要借助一些仪器设备。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0.【答案】A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因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顺序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由此可见,通过“草履虫趋性探究实验”,我们总结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第一步为提出问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18.【答案】C 、B 、B 、D 、C 、B 、B 、D 【解析】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故选:C。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2、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如阳光热能水空气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3、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消费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来自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解答此题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知识。A.水稻的子叶有1片,属于单子叶植物,A正确。B.胚包括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是种子的主要结构,B错误。C.①是胚乳,水稻胚乳中含有大量淀粉,在切面滴一滴碘液,①会变蓝色,C正确。D.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⑤胚根,D正确。故选:B。图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掌握种子的结构成分及萌发过程是解题的关键。解:水是题干中明确强调的必要条件——“插在水里”,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直接参与光合作用、养分运输等生理过程。秧苗在水中获取充足水分,是其正常生长的前提,B正确,ACD错误。故选: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掌握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解题的关键。解:A.小龙虾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后为水稻生长提供无机物,A错误。B.水稻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有光时可同时进行,B错误。C.新的水稻叶由幼叶发育而来,芽轴发育成茎,C错误。D.水稻根尖生长依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D正确。故选:D。(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2)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芽的发育、根尖的结构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小组同学用拍照、延迟摄影和文字描述等形式记录了水稻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这种研究方法是观察法,C正确,ABD错误。故选:C。生物学中常见的探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探究法、文献法、掌握常见的探究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解: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虾稻田中的杂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龙虾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属于消费者;细菌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属于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故选:B。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2、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成分(如阳光热能水空气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解答此题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知识。解:A、龙虾和水稻都在稻田里生存,龙虾的粪便使水稻所用的肥料和农药大大减少,因此二者是共生关系,错误;B、杂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所以水稻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正确;C、农民以水稻加工成的大米为主要食物,所以水稻和农民之间是捕食关系,错误;D、害虫能蚕食水稻,二者之间之间是捕食关系,错误。故选:B。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关系、寄生关系。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A.图中食物链有水稻→害虫→鸟类、水稻→害虫→青蛙→蛇、水稻→害虫→小龙虾、水稻→鸟类→蛇,共 4 条;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关系,鸟类和害虫都吃水稻,有竞争关系,A正确。B.若小龙虾过度繁殖,会大量捕食害虫和杂草等,短期内害虫数量会减少,青蛙因害虫减少数量也会减少,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转化的有机物,C正确。D.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传递而逐渐减少,因为每个营养级都有能量消耗,D错误。故选:D。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掌握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富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9.【答案】A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答案】B 【解析】解:A.调查法指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A不符合题意。B.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研人员长时间利用红外相机等工具研究动物的行为,主要采用了观察法,B符合题意。C.实验法是从影响调研问题的许多因素中选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将它们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C不符合题意。D.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数值化)的研究方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B。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1.【答案】【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花瓣的颜色可能与光照有关【设计并完成实验】_________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光照强度影响牵牛花的颜色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作出假设是指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太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提出问题】:为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所以设计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作出假设】:花瓣的颜色可能与光照有关;【设计并完成实验】:A组放在阳光下;【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遮光处理,B组为红色,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花瓣颜色变化和光照有关。故答案为:【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花瓣的颜色可能与光照有关【设计并完成实验】_________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光照强度影响牵牛花的颜色22.【答案】(1)温度(2)单一变量(3) 促进 没有(4)误差(5)10 【解析】(1)实验变量指的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该实验中探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杜鹃花的开花吗?所以实验变量是温度。(2)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试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的量完全相同且适宜。因此选取同一地点、同一品种、花期相同且密度大致相当的杜鹃,其目的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3)①若甲组杜鹃开花晚于乙组,则说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会促进杜鹃开花。②若甲、乙两组杜同时开花,表明杜鹃花开和温度没有关系,即温度对杜鹃开花没有影响。(4)重复实验: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做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独立实验,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5)想维续探究光照时间对杜鹃开花的影响,实验方案中除了光照时间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设计丙组每天光照12小时且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则丙组设计的温度为10℃。 23.【答案】(1)糖(2)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浓糖水和清水(3)作对照(4)平均值(5)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解析】(1)该实验研究蚂蚁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糖。(2)对照试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是控制其它条件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观察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实验设计要控制单一变量, 如题干中“用一纸板将纸盒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浓糖水和清水”(3)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清水棉花是对照组,起到对照作用。(4)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探究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为了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应分别求出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和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减少实验误差。(5)分析实验记录可知,30分钟,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8个,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2个;120分钟,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9个,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1个,分析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多,说明蚂蚁喜欢吃甜食。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