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课件(共31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五四运动课件(共31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举行;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15年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22年
中共二大举行
1915年 中国
NEWS
当时的中国需要一场怎样的变革?
张裕葡萄酒巴拿马获奖全国注册厂矿数量大增
广东某富豪纳妾108位 校园上演戏剧《娜拉》
财经报道
社会花絮
发表评论
政治新闻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并率文武百官隆重祭孔
政治危机
民族危机
道德信仰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娜拉来到中国
道德文化危机
西方思想传播
第11课 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课导入
在今天北京的五四大街,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红色砖楼。这里曾是北京大学校部和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现在这里已成为一座纪念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与五四运动有着怎样的联系?
北京大学红楼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破坏责任内阁制
1913年春
刺杀宋教仁
1913年
镇压二次革命
1914年初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5年
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1915年末
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之中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妄图复辟帝制
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简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
阅读材料,说说当时的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变革是什么。
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发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陈独秀
(1879—1942年)
17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
1901年留学日本,学习法政。后来归国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尊孔读经。
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是一场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中国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所谓新文化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
——汪叔潜《新旧问题》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整理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1915年)
法语“青年”
画面人物是钢铁大王卡内基。希望中国青年拥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陈独秀把希望寄托在哪个群体上?这本杂志主要宣传的内容是哪些?
时间
开始的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
《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此,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3、发展: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发展:
主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人物扫描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北大钟声》
李大钊
鲁 迅
胡适
陈独秀
辜鸿铭
梁漱溟
蔡元培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内容: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予以批驳。
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也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1916年)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化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
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与孔子》(《甲寅》日刊,1917年2月4日)
新文化运动批判“孔教”,并不是笼统地“反孔”,而是批判民国初期出现的假尊孔之名、行复辟之实的思潮。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
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并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1919年)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
4、内容:
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更多人接受了新思想。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
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1917年)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1917年)
《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起开始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成为了当时第一个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第一部
白话小说
第一篇
白话诗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文白之争片段
观看视频,谈谈你的看法。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影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材料一:他(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经常夜谈此杂志,“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汇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上册
材料二: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
——美国学者莫里斯
评价新文化运动
进步性
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
文化成果;
启示
事件 名称 洋务运动(经济) 戊戌变法(政治) 辛亥革命(政治)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领导 奕?、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思想 主张 自强、求富 维新变法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相关 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 《中外纪闻》 《民报》 《新青年》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阶级 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意 义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 3.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 结束了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 同 点 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②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不 同 点 ①开启近代工业化之路的是洋务运动; ②开启政治民主化的是戊戌变法; ③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
北京学生举行游行大会,庆祝中国成为战胜国
材料一:喜报传达以来官署放假,学校放假,商店工场放假,举国人居然得附于战胜国之末,随班逐队,欢呼万岁,采烈兴高,熙如春酿。
——梁启超《对德宣战回顾谈》
材料二: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结果了,协约国获得了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呀,我们要乘着这个东风把世界上不平等的黑暗主义消灭掉,用光明主义代替它。我希望,国内持强权论的崇拜主义的,好弄阴谋的,执着偏见,都要赶快放弃这种黑暗主义,为中国的光明作出努力。
——蔡元培1918中央公园演讲
国人激动、喜悦、兴奋,
但中国人真的获得公理了吗?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原因:
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主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巴黎和会全体会议现场
拒绝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弱国无外交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2、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曹汝霖是“二十一条”交涉时的外交次长,时任交通总长。陆宗舆是“二十一条”交涉时的驻日公使,时任币制局总裁。章宗祥是1918年山东问题换文的签字者,时任驻日公使。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
《五四运动》(绘画)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2、爆发: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把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国家
把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五四运动是一场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运动
上面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为什么?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合作探究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3、扩大: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声援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济南、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学生纷纷起来响应,先后举行罢课。
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北京、唐山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爱国斗争。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材料:在上海,日本资本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厂的男女工人五六千人,在6月5日首先罢工,接着,日本资本的其他工厂,英国资本的一些工厂,还有美商、法商、华商的电车公司的工人也宣布罢工。在上海以外,沪宁路和沪杭路铁路工人,京奉路唐山工人,京汉路长辛店工人相继罢工。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也都有工人罢工。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
北京市民宣言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阅读材料,说说6月5日后五四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3、扩大: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北京
青年学生
示威游行罢课
上海
工人阶级
三罢斗争
1919年6月5日前
1919年6月5日后
1919年6月初前后,五四运动的不同点
材料一: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材料二:从6月5日到11日,仅上海一地就有纺织、机器、印刷、铁路、电车、汽车、电话、造船码头、海员、烟草、钢铁等50多个行业的工人参加罢工,整个上海处于瘫痪状态。
——许德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阅读材料,说说为什么工人阶级会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工人阶级的独特性质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4、结果: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
曹、陆、章三人职位被罢免
中国代表不签字之通告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材料:(1919年6月3日、4日)学生大逮捕引起了中国所有城市的愤慨……商人、工业家、都市工人,被这骚动激怒后,开始以也许有限度的团结一致的行动,跟随新知识分子的领导。不但如此,新知识分子,在这与新社会和新经济力量短暂的亲切合作当中,开始明白以后的成功要靠全国一致的群众运动,以改变中国经济和社会为目的……这一发展把五四运动推到一个新的方向。
——整编自[美]周策纵著,陈永明等译《五四运动史》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特别是青年中的一批先进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开始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
特点: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
1840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旧民主
主义革命
新民主
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名称 旧民主 主义革命 新民主
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 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 思想 三民主义等 马列主义等
革命 前途 走资本主义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
相同点 任务 反帝反封建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
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
精神?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口号、内容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新文化运动发端
五四运动前期:学生、北京、遭到镇压
五四运动的爆发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后期:工人、上海、取得初步胜利
1.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即democracy和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护法运动
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  )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随堂训练
C
B
3.有西方史学家认为,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他们评论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4.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随堂训练
C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